龐統戰死之後,劉備為什麼不派同樣很有才華的廖立進川頂替龐統?

聖女程心


主流看法是認為諸葛亮在龐統死後,為了替代龐統的作用才入川,而廖立則名過其實,不堪大任。乍一看這確實有道理,但細想之後卻很容易發現其中的問題。不妨從一個新角度出發,去看待龐統與廖立。諸葛亮將廖立與龐統並稱,盛讚二人為楚地良才。龐統的才華自然不必說,“鳳雛”名副其實。那麼廖立值得諸葛亮這麼誇獎麼?起碼在劉備眼裡,廖立是配得上的。

(廖立)

東漢社會中的士人、官僚尚虛名、不務實,一些極富盛名的名士的政治才能十分低下。在漢末大亂以後,社會急需要得到治理,各個軍閥求賢若渴,務實之風盛行。而原先空有名號的所謂“名士”,則往往會被軍閥敬而遠之,甚至是厭惡與嫌棄。

名士許靖在被劉備圍城後欲越城而降,劉備十分厭惡這種行為,甚至不打算加以任用。在法正的勸諫下,劉備才決定重待許靖。在荊州極富盛名的龐統,起初被劉備委任為耒陽縣令,可龐統卻不理縣務,劉備誤以為龐統也是虛偽造作、空負盛名的人,生氣之下免除了龐統的官職。後來劉備與龐統在交談間,他才認識到龐統有很強的軍事謀謨及政治才能,這才開始親待龐統。由此來看,劉備本人是一位厭惡虛偽、非常務實的君主。

(劉備劇照)

廖立在荊州同樣聲名顯赫,可劉備卻不排斥廖立。反而廖立在不到三十歲時,便被劉備委任為長沙太守,漢魏時期很少見三十歲以下便做太守的士人。劉備在當時總共也沒幾個郡的地盤,長沙郡地處長江樞紐、人口繁盛,是荊州最重要的郡之一,令廖立為長沙太守,足可見劉備對他的欣賞。日後呂蒙偷襲長沙郡,缺少軍隊的廖立無奈棄郡而逃,即便如此劉備依然重用廖立,使廖立擔任巴郡太守。巴郡同樣也是益州諸郡中人口最多、最重要的郡。

劉備稱王稱帝后,又令廖立擔任自己的侍中。因那個時代局勢緊張,君主每日要處理的事情繁多,所以需要依靠侍中的建言來輔助自己處理國事。侍中的話語權得到擴大,各國選用的侍中也大多是擅於政軍之事的賢能之士,比如魏之劉曄等等。由此來看,廖立確實是才華橫溢,並非名過其實,所以才會長期得到劉備的欣賞與重視。

解讀完廖立的才能,我們再回歸到龐統死後劉備為什麼不令廖立入益州作戰、充代龐統的問題上。答案是沒必要。

首先說說諸葛亮為什麼會入益州作戰。這其實是早在劉備在戰爭之初便計劃好的,劉備在益州腹地起兵,與諸葛亮所率的荊州之軍裡應外合,奪下益州。諸葛亮率領張飛等將軍平定益州諸多郡縣後,與劉備會師合圍雒城。而龐統則是在領兵進攻雒城時不幸中箭身亡。所以說,諸葛亮入益早在龐統陣亡之前,諸葛亮並非是為替代龐統的作用才會入益州作戰。

(龐統)

為什麼說劉備沒必要令廖立入益替代龐統呢?這就要從分析龐統所任官職與其職能出發去解答了。龐統在劉備麾下任軍師中郎將,當時的龐統既領兵作戰,又會在面臨戰爭時為劉備出謀劃策。但是歷史現實與《三國演義》不同,小說裡足智多謀的軍師可以左右戰局,作用獨一無二,歷史現實中並非如此。在戰亂時期,實際上最不缺乏的就是軍事方面的人才。加上益州的戰爭局勢已經明朗,實際上已經不急需龐統這類精於軍政謀謨的人才了。

龐統雖然才高於世、謀略深遠,但他的崗位並沒有多強的獨特性,軍中隨時可以有人充代他的作用。他死後,他的軍隊可以立即交由其他富有軍事經驗的將軍率領,也可以有其他隨軍才士為劉備出謀劃策。比如同樣是擅長謀謨的法正,此刻早已效力劉備多時。打個比方,就好比開車,龐統對於劉備來說就是跑車,但即使沒有跑車,SUV對於當時的劉備來說也是一樣可以開的。劉備則完全沒有必要再從長沙大老遠調來另一輛“跑車”廖立。


歷史文齋


這是一個好問題,廖立也算是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很重要的人物,由於其自身的原因,羅貫中出於小說效果的需要,無法在演義中給他安排更多出場的機會,因此,廖立並不為許多讀者瞭解。

對於喜歡三國的友友,反而更應該瞭解一下廖立的故事,這對於瞭解整個蜀漢集團的狀況,很有幫助。

蜀漢廖立既有名也有才,無論劉備,還是諸葛亮,對於廖立的才能還是比較認可的,但都沒有重用他。因而,在廖立一生中,也就沒有高光時刻。

究其原因,除了廖立本人恃才孤傲,喜歡針砭時政、重臣以外,更主要是與劉備、諸葛亮的軍事戰略相左。也就是說,廖立不僅情商不高,而且與主政者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基於這些原因,廖立不可能得到重用,更不會替代龐統輔佐劉備。

在豹眼看來,也或許是劉備犯下了一個大錯,沒有充分認識廖立的價值。

01

《三國志》有廖立的傳記,但從中看出,他無法與諸葛亮、龐統相提並論。

陳壽做傳記遵循著一般史書的規則,從人物傳記的順序及所佔用的篇幅,可以看出,每個傳記人物在陳壽心中的份量。

《諸葛亮傳》在前,僅次於先後主及二主妃子傳,之後是龐統法正傳,廖立不僅是與劉彭廖李劉魏楊等人合傳,而且比較靠後。

作為傳記人物,不僅僅是看名聲,更主要的是看成就。廖立沒有突出的作為,也就不可能在陳壽的筆下有太多的記述。

據《三國志·廖立傳》記載:

廖立字公淵,武陵臨沅人。先主領荊州牧,闢為從事,年未三十,擢為長沙太守。

廖立是武陵臨沅人,在劉備自領荊州牧後,徵辟為從事。年紀不滿三十歲,就被提拔為長沙太守。

這個年齡在當時也算不得非常突出,但作為太守一級的地方大員,還是說明其能力的。相同時期,關羽出任襄陽太守、張飛出任宜都太守、趙雲出任桂陽太守,廖立能夠與關羽、張飛、趙雲同時出任太守,可見劉備對於他的器重。

長沙郡是荊州南三郡之首,其重要性要在趙雲的桂陽太守之上。

應該說廖立的開局不錯,他理該有更大的發揮才是,但一把好牌被他打得稀巴爛。

這與廖立的個性及與劉備、諸葛亮的軍事戰略相左有關。

02

主動放棄長沙防守,自此失去了劉備的信任。

建安二十年,權遣呂蒙奄襲南三郡,立脫身走,自歸先主。先主素識待之,不深責也,以為巴郡太守。

建安十八年(213年),劉備命諸葛亮、張飛、趙雲入蜀,廖立繼續鎮守長沙。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派遣呂蒙襲擊荊州南三郡,廖立不戰而逃,跑回劉備身邊。劉備一向賞識他的才能,沒有深加責備,仍然任命其為巴郡太守。

這種事,劉備嘴上不說,那是人家劉備會做人,但心裡肯定不爽。委任你出鎮地方,作為一郡之首腦,好吃好喝地伺候著,敵人一來你就腳底抹油,這哪行哦?

一般情況下,這是殺無赦的。但劉備剛剛得到益州,一方面需要人才,另方面也需要籠絡人心。雖然棄掉了長沙,好在千里迢迢又回來了,沒有投靠孫權。相比當時的零陵、桂陽太守的投降,廖立還是好一點的。

如果劉備對其處罰,就會對其他駐守的將領、官員釋放一個信號,丟掉城池是沒有好果子吃的。如此一來,一旦抵抗不了敵人的進攻,就會選擇投降。

劉備不殺廖立,更多是梟雄的權謀,而並非是對其多麼器重。

經此一陣,劉備咋會再倚重廖立呢?

當然,這事發生在龐統已死、劉備取得益州之後。

當時,劉備決定徵調諸葛亮等人入蜀,廖立也就沒有必要非入蜀不可。況且諸葛亮、張飛、趙雲入蜀後,協助關羽鎮守荊州也是相當重要的任務。既然廖立是個大才,那就駐守荊州,擔當此大任吧。

因此,劉備沒有在龐統死後徵召廖立替代,一方面是廖立不可能取代諸葛亮,另方面劉備並不想放棄荊州,留下廖立也算是重用。

廖立逃歸劉備之後,被任命為巴郡太守,這是後來張飛幹過的活。此時,劉備還是非常器重他的。

廖立為了給自己棄守長沙是否找了個藉口,不得而知。但從諸葛亮主政時期,廖立的一些言論,可以窺知一二。

03

諸葛亮主政,廖立的個性及軍事戰略暴露無遺,徹底失去了在蜀漢立足的基礎。

廖立自以為本事不小,按照他的本意,應該給諸葛亮做個副手才是。但劉備、諸葛亮卻安排他做閒職,還在李嚴等人之下。為此,廖立經常表現出不滿的情緒,怏怏不得志的樣子。

劉備病逝後,諸葛亮為丞相。丞相掾李卲、蔣琬到來,得知諸葛亮要遠征南中平定叛亂,廖立就與他們說:

昔先帝不取漢中,走與吳人爭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更士,無益而還。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邰深入於巴,幾喪一州。後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

廖立認為劉備得到益州之後,不趁機奪取漢中,卻跑回荊州跟吳人爭奪荊州南三郡。最終也沒有保住,湘水劃界,把荊州江夏、長沙、桂陽三郡白白給了孫權,來回折騰,勞民傷財,徒令軍士奔波,無益而還。

退回益州後,漢中丟失,使得夏侯淵、張郃深入巴郡,全州幾乎喪失。

後來得到了漢中,卻讓關羽戰死,全軍覆沒,又丟失了上庸,白白的丟掉了大片土地。

從廖立自己的嘴裡說出,起碼說明了幾個意思。

第一,廖立的核心意思是,不應該援救荊州,直接放棄最好。

這就是他主動棄守長沙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他為棄守長沙做藉口,另方面說明了他與劉備、諸葛亮戰略意圖相左。

第二,龐統、法正都曾經主張放棄荊州,全力開拓西涼、雍州,經營關中。廖立與他們的看法相同,這或許也是題主詢問為何不用廖立替代龐統的原因吧。

第三,都把劉備看作是會識人、用人,但在廖立這件事上,就看出劉備識人、用人的失誤,或者說不足之處。

既然廖立認為荊州不重要,最好是主動放棄,為何還要把廖立留在荊州呢?孫權大軍壓境,他不跑才怪呢?他認為不重要,也就不會死命防守,這是劉備沒想到的事。

沒有史料說明,廖立這個思想是否與劉備有過直接地溝通。但從廖立的個性看來,他不會有話不說。也或許是劉備認為廖立說得有些道理,才沒有追究他的責任,為此把他任命為巴郡太守。


從廖立的這段言談中,也可以推測,夏侯淵、張郃攻佔巴郡時,也恰恰是廖立為巴郡太守這個時段。

他又把丟失巴郡的責任,推到了劉備身上,是劉備不該去馳援荊州,以至於丟掉了巴郡。

傳記中還記載了廖立對於向朗、文恭、王連等人不啻一鼻的評論,對關羽也不很感冒。

恃才傲物,這是三國時期有些本事的人,一般的通病,但對劉備說三道四、指手畫腳,豈不是作死的節奏。

廖立對李卲、蔣琬發完牢騷,二人立馬就向諸葛亮彙報了。諸葛亮就給劉禪上了一道表,歷數廖立這些罪狀,把他貶為平民,流放到汶山郡,直至死亡。

當初,劉備入蜀,諸葛亮鎮守荊州。孫權派遣使者通好於諸葛亮,詢問蜀中士人中誰能與諸葛亮一起處理政事。諸葛亮說:

"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

從這裡看出,諸葛亮把廖立與龐統相提並論,認為是荊州地面上傑出的人才,是能夠輔佐成就大業的人。

諸葛亮能夠如此高看廖立,也並非有特殊的目的。當時,龐統還在,諸葛亮也沒有入川,並不存在高抬廖立,以震懾孫吳的意思,恐怕只是就事論事。

從廖立傳記中看,廖立的言行及對蜀漢戰略的思考,是在諸葛亮主政時期。但他的個性及戰略思想不可能在劉備時期沒有流露出來。

廖立可以說是與諸葛亮、龐統、法正等人一樣,是具有戰略思想的人才。但由於廖立與劉備大為欣賞的《隆中對》戰略,相距甚遠,致使廖立不能在蜀漢集團進入核心團隊。

同時,廖立個性孤傲,情商不高,與同事們相處不融洽,也就很難立足。

回到題主的問題,劉備如果徵召廖立入蜀代替龐統,的確是很不錯的決策。但善於識人用人的劉備,卻在廖立身上看走了眼,沒有正確的使用他。

只能說這是劉備犯下的一個大錯,但與廖立具有相同戰略的龐統、法正卻混得不錯,留下了更大的名聲,這就說明,還是廖立本身出現了問題,不能全怪劉備、諸葛亮。


豹眼看歷史


廖立,荊州武陵臨沅人,深受劉備、諸葛亮賞識,更是諸葛亮譽為能和鳳雛龐統比肩的“荊楚奇才”。

先主入蜀,諸葛亮鎮荊土,孫權遣使通好於亮,因問士人皆誰相經緯者,亮答曰:“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

廖立在劉備朝的官職十分高:剛得荊州時被任命為長沙太守、215年割三郡時被任命為巴郡太守、劉備做了漢中王時為侍中。

長沙、江夏、桂陽三郡是荊州和江東的前線交界點,更是孫家的“龍興之地”,孫堅最開始執掌一方的官職就是長沙太守,從政治、經濟、軍事、防禦等方面來看:廖立所守的長沙,比趙雲所守的桂陽意義更為重大。

巴郡是荊州入蜀要道,建安六年,劉璋分巴郡為三郡,以永寧郡為巴郡、固陵郡為巴東郡、原巴郡為巴西郡,合稱“三巴地區”,後來諸葛亮率張飛、趙雲入蜀走的就是這個地方,劉璋時期管理巴郡的是嚴顏,而劉備時期的巴郡太守是廖立、巴西太守則是張飛。

侍中的地位更高,已經進入了朝廷的權力中心,諸葛亮《出師表》中的“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郭攸之不說了,費禕、董允都是蜀漢中後期的實際掌權者,而廖立在劉備剛做漢中王時就被任命為侍中,足見其受重用的程度。

在劉備入蜀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接連遇到了軍師龐統戰死和雒縣受阻等不利的情況,可是劉備卻沒有選擇廖立,而是選擇讓諸葛亮率領趙雲、張飛入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安排呢?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一、相比起諸葛亮,廖立資歷較輕,威望不足以震懾張飛、趙雲等元老宿將

同樣是青年得志,且又都是文人,在很多元老眼中,諸葛亮和廖立等人都是光憑一張嘴做事的人,本來就很受武將排擠,可諸葛亮在出山後不久就以他那三寸不爛之舌說成了孫劉聯盟。

這件直接挽救了整個劉備集團的大功,已足以讓所有看不起諸葛亮的武將噤聲。所以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賦稅的時候,一向高傲的關羽和脾氣暴躁的張飛都沒有什麼意見。

但換成廖立,他在三十歲就做了長沙太守,成為諸葛亮手下最得力的干將之一,鎮守吳荊前線,可是由於遠離戰場,當時孫劉聯盟又十分穩固,廖立在長沙除了聽從諸葛亮安排運輸物資、治理地方民政之外就沒有什麼顯眼的功績了,充其量也只是個政績不錯的地方小官,地位無法和諸葛亮相比。

  1. 張飛、趙雲這些可都是從劉備起兵之時就捨命跟隨的元老,隨便一個官職、一件戰功就比廖立要高,如果讓廖立帶他們入蜀的話,趙雲還好說,張飛是絕對不可能聽從廖立的話的;

  2. 如果不帶張飛、趙雲的話,那劉備集團還有誰能帶兵呢?黃忠、魏延、霍峻都在益州鏖戰,關羽、張飛等又不能保證能聽廖立的,更不能只讓廖立單人匹馬入蜀,來了和沒來還不是一樣;
  3. 龐統之死和雒縣受阻對劉備的打擊很大,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隨時都有可能被劉璋反吞掉的可能,這時候劉備必須盡全部力量拿下益州,就算把關羽也調來也在所不惜,而廖立的成績多在治理地方,打戰未必是他的強項。

廖立在荊楚之地有一些名望,可是這名望卻僅限於荊楚,在蜀地能不能發揮就另當別論了,像龐統還是人稱“得之能安天下”的人物,可是一入蜀就水土不服,最後還不是被張任一箭射死了。

何況當時諸葛亮的官職是軍師中郎將,此官位為劉備首創,雖然職位低但權力高,掌管著三郡軍事和賦稅調動,就連廖立在一定程度上都得聽他的,要是把廖立召入蜀地,那置諸葛亮於何地?這對剛剛才穩定下來的劉備政權來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二、劉備看人很準,他和廖立談過話,知道他的能力並不能成為諸葛亮、龐統一類的謀士人物

劉備這人是很喜歡和手下交談的,基本每個投入陣營的人都要和他交談一番,以瞭解他們的能力和以後的事業規劃,這點曹操和孫權都一樣,是主公接納良才的有效手段,像劉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孫權和魯肅的《榻中對》、曹操和郭嘉的《帳中對》等等,都是當時名噪一時的君臣談話。

而劉備之所以敢把龐統提拔為和諸葛亮平等的位置,到後面甚至把他帶入蜀地,讓他建立不朽功績,除了魯肅和諸葛亮的推薦之外,更重要的是劉備親自和龐統談過,知道他的才能不在諸葛亮之下,足以協助自己建立基業,三分天下。

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談,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於亮併為軍師中郎將。

雖然最後龐統還是戰死在雒城之下,可畢竟也是協助了奪取了近三分之一的益州,而且沒有龐統的話,劉備也不能下定決心入蜀和劉璋幹架,所以劉備總算也沒看錯龐統。

至於廖立,他最先開始的職位是荊州從事,這是一個由州牧、刺史等一州之長親自面試錄用的職位,負責協助荊州牧劉備處理各種文書、檔案,甚至可能還有武備、軍事方面的,從廖立後來做了長沙太守、都督一方來看,廖立協助管理荊州武備的可能性很大。由於是劉備的貼身官員,又是劉備親自徵辟的,對待廖立,劉備當然得親自面試考核了。

為什麼劉備敢說“馬謖此人,不堪大用”呢?原因就在於馬謖是劉備親自面試的,他最開始的職位也是荊州從事,在面試途中,劉備以他那鬼才般的看人能力,判斷出了馬謖做謀士足以,卻不能過高重用,比如做先鋒、大將、主帥一類的,所以他才會在臨死前提醒一下把馬謖當成心腹的諸葛亮,讓他不要用過於重用馬謖。

當然劉備沒對其他人說過“廖立此人不堪大用”的話,畢竟這是他親自任命的手下,而且也還沒到臨終安排後事的地步,可是廖立的能力和本事,在劉備心中早就有了一杆秤來評價,他將廖立安排為長沙太守,而不是和諸葛亮、龐統一樣的軍師中郎將。可見劉備對廖立的軍事才能那是沒有什麼信心的,所以他不會把帶兵打仗這樣重要的責任交給廖立,對於這一點,劉備還是很有把握的。


三、廖立的才能有可能是諸葛亮吹出來的,是為了矇騙孫權

廖立在《三國志》中的才幹只有一句話,說他能和龐統比肩,而這話是諸葛亮對著江東使臣說的,也就是完全出自於諸葛亮一人的口中,並沒有得到其他任何一個人、一件事的認證,屬於孤例。而諸葛亮為什麼會說這話呢?原因很簡單:諸葛亮會不會把集團的底細告訴孫權呢?

我個人覺得不可能,雖然當時的孫劉聯盟看似穩固,可因利而聚的盟友,很容易就因利而散,尤其是劉備去江東娶孫尚香時,還被孫權嚇得以後不敢再見了。

備還,謂左右曰:“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乃晝夜兼行。

何況孫權派使者來找諸葛亮的時間點也很巧妙,是在劉備入蜀不久之後,此前孫權已經有意思要和劉備一起奪取蜀地,甚至周瑜已經帶兵走到巴丘了。

  1. 劉備入蜀一事無疑是刺激了孫權,認為劉備此舉很可能有吞併益州之意,所以孫權不早不晚,偏偏在劉備入蜀後立刻派了使者來荊州,還好問不問,開門見山就是問了“士人皆誰相經緯者”(誰能和你一起治理荊州啊!);

  2. 自周瑜死後,孫權對待荊州的態度有了奇妙的變化,一方面他需要劉備幫他頂住來自曹操荊州軍團的壓力,可一方面孫權又害怕劉備日益坐大,給自己造成很大的麻煩,所以他在把妹妹嫁給劉備之後,又接連在陸口屯兵,還安排了程普為南郡太守。南郡此時正是劉備治所,孫權的小心思可想而知;
  3. 諸葛亮有著很高的觀察力,在劉備入蜀後,他和關羽共同承擔了荊州的所有事務,對陸口的軍事佈防、調換不可能一概不知,諸葛亮一看就知道孫權野心來了,所以他怎麼可能把自己的底細全盤透露給孫權呢?

當然諸葛亮在推薦人物時還順便帶上了龐統,這主要是當時負責孫劉事務的人是魯肅,而龐統既是魯肅最早推薦給劉備,又曾經在周瑜手下做過事,和魯肅是做過一段時間的同事的,所以龐統這塊是騙不了魯肅的,倒不如直接了當和江東使臣說了。要知道劉備入蜀時已經把龐統帶了去,他早已不在荊州,而且龐統以後大概率還是會留在益州的,那諸葛亮幹嘛還說他能幫助自己治理荊州呢?

稍微知道點三國曆史的都知道,諸葛亮最重用的人是蔣琬、馬良、馬謖等人,可這些人諸葛亮一個都沒提,反倒是推出了一個廖立,或許也是因為他身為長沙太守,位置上靠近江東,名聲什麼的孫權早有耳聞,所以廖立這塊諸葛亮也不打算瞞了,就把他也捅了出去。所以廖立的本事很有可能就是諸葛亮吹出來的,他和劉備的意思一樣,都是“不堪大用”的。



總結:廖立此人雖然沒什麼大功,但也沒什麼大過,做個一郡之長,處理處理政事是沒問題的,可要做三軍主帥,那就是拉和尚認親——找錯了人了

廖立此人的才幹不弱,做了長沙太守五年也沒出過什麼差錯,是個理政之才,可是說到軍事方面卻是十分不堪。公元215年,呂蒙奇襲三郡的時候,他直接就把長沙丟給了呂蒙,甚至於可能還有帶頭投降的嫌疑。

不但沒跑去關羽處彙報,而是長途跋涉跑到益州和劉備訴苦。雖然劉備沒對他有任何處罰,反而把他安排為巴郡太守,可是廖立怕死、不負責任、不足以獨當一面的缺點也足以證明劉備當初沒讓他帶兵入蜀是正確的。

劉備之所以提拔廖立,無非也是為了安撫荊州派系的勢力,就像重用益州名士許靖一樣,掛個虛職顯得地位高而已,可是廖立卻把這政治手段看成了劉備對自己的肯定,處處以諸葛亮第二自居。在劉備託孤諸葛亮和李嚴後,廖立看到託孤名單上沒有自己的名字,脾氣一下子就炸了,到處反對劉備和諸葛亮的政策方針。

像什麼劉備丟失三郡、關羽丟失荊州、劉封丟失上庸、諸葛亮任用向朗、馬良、馬謖、郭攸之,李嚴任用文恭、王連等等,反正只要是在廖立投入劉備帳下後,任何沒和他商量過而決定的事,廖立都要抨擊,都要反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是對人不對事的片面針對。所以諸葛亮也只能把他貶為平民,流放到少數民族盤踞的汶山郡,最後還死在當地了。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