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一個弱小的國家是通過商鞅變法成為強國嗎?如果不變法呢?

民工愛歷史三國


無論哪個朝代能脫穎而出成為霸主,都有其前因後果,而秦國一個弱小的國家能成為強國,不僅僅是因為商鞅變法,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獨特的地理位置。古代的秦國在現今的陝西、甘肅東南部、四川北部、河南西部一帶,位屬高原地帶自然條件不是很好。但這樣的地理位置,不會因為土地肥沃引起其他諸侯國的垂涎,讓秦國能在魏、楚等強大的諸侯國的夾縫中生存。這樣的位置還進可攻退可守,外敵難以入侵。加上秦穆公時期,先後滅掉西戎所建立的12個國家,不斷的開闢國土並穩定了大後方,使國家免遭戰亂之苦,國力雖弱,但人民還可以安心度日。

2.民風彪悍,民心純樸。秦民居住之地是戎狄之地,已逝去的翦伯贊老先生也曾解釋秦人是戎狄的一支,雖然後來接觸了中原文化但民風依然彪悍,人人可以參戰,整個社會就是一個龐大的軍營,隨時可以出征,看紀錄片《大秦帝國之裂變》聽到那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這場景時雖然知道賦予了藝術色彩但也讓人熱血沸騰。這個尚武精神深入骨髓的民族,經過商鞅變法中的紀律嚴明、賞罰分明治理加上本身豐富的戰鬥經驗和戰術,就成了一支無堅不摧的隊伍,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堅實的軍事基礎。

3.秦孝公嬴渠梁的禮賢下士和非凡胸襟。秦孝公繼位之時只有21歲,但年輕的他就擁有了卓越的管理才能和收復河西失地的壯志。他廣施恩德、救濟孤寡、任人唯賢,以平分土地為代價彰顯十足魄力的求賢令為秦國招來了千古奇才衛鞅。在任用衛鞅時,他秉承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把整個國家都交給了商鞅去管理,也從不質疑商鞅的才能和忠心全力支持他。正因為有秦孝公的信任和支撐,商鞅的兩次變法才得以全面實施,秦國才逐漸的強大起來。縱觀古今,能做到把整個國家託付給一個外國人(商鞅是衛國人)的皇帝,能有幾個呢?為了皇位手足相殘、父子反目的事馨竹難書。與其說是商鞅變法讓秦國變得強大,不如說是秦孝公的任人唯賢和非凡胸襟讓秦國從一個弱小之國變強大了?當然,如果沒有商鞅變法讓秦國快速富強,社會安定,秦國強大的路可能不會走得那麼順利和快速。但有秦孝公這樣的君上,秦國從弱小變強大也並不是夢!





鳳凰涅磐228


秦國在戰國30餘個國家當中實力並不弱。但是在戰國主要爭霸的這7個國家當中。商鞅變法前的秦國確實國力貧弱。而且秦國也一定會進行變法。秦國的變法在戰國時期屬於第2波變法當中的一員。雖非領頭者,但是走的最堅定,成果最大。

秦國確實是因為商鞅變法變得更強大。秦國在變法前夕也確實是一個弱小國家。但是這個弱小並不意味著秦國在戰國時期處於手無縛雞之力的地位。其實我們總說戰國七雄但其實戰國時期的國家依然有30餘個。秦國在其中也能排到前5或者第6名的位置。但是對於當時戰國時期的主要國家的地位而言,秦國在當時的國際地位確實算得上是弱小國家。這一方面是毋庸置疑的。

曾經秦國也輝煌過,那就是在秦穆公稱霸時期。但這一時期的秦國也非當時的一流強國。只能算得上是中華大地上的二流霸權國家。沒有辦法與楚國硬碰硬,更沒有辦法與晉國進行直接的軍事鬥爭。在我們聽到的很多秦穆公通過自己高尚品德,多次原諒晉國結成秦晉之好。實際上從戰略和國力的角度來看,是秦國希望能夠通過晉國的內部爭奪。而獲得自己的不錯的向東進攻的地區局勢。但是其一系列政策雖然贏得後世和當時的道德稱讚。但是在國家戰略層面是失敗的,所以才被迫向西發展,稱霸西戎。

但是這一段輝煌的歷史過後,秦國陷入了多時動亂的境地。秦國宮廷內部的鬥爭殊為激烈,而在這一時期,山東六國進行了鐵器牛耕的生產力普及。山東六國開始了自己的商業貿易繁榮。同時在文化學術領域也進行了較快速的發展。而在這一關鍵時期,秦國完全陷入內亂的狀態。所以秦國在戰國強國的隊列當中變得更加落後。而且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秦國無法凝聚國力進行戰國爭霸,導致自己最富裕的河西之地被魏國所得。將自己的國家界限被迫後撤,與戎狄雜處,這在秦國看來算上是十足的國恥。

但是秦國的變法也非從商鞅開始,其實秦穆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前的20年,秦穆公的父親秦獻公就進行了秦國的新政,效仿山東六國較為先進的農業政策,進行國家制度的改革。當然這些改革並不徹底,但是在總體上已經平定了秦國的內亂,並且在軍事實力上也獲得增長。然而這種增長並非國家的綜合國力,而是單方面的軍事領域。所以秦國已較為薄弱的國力,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實力,也與當時已經稱霸的魏國死纏爛打了數10年。

然而這並不利於秦國的長久發展,到秦獻孝公繼位之初,秦國不僅河西之地沒有奪回,就連函谷關等地也被魏國佔有。當然這個是秦孝公主動讓出來的。因為秦國的國力已經打沒了。更為重要的是西部叛亂。秦孝公害怕雙方合擊,因此只得向強大的魏國暫時退步。雖稱臣,但不割地不納貢,維持少梁之戰的雙方邊界,並且承諾不再對為國發動主動軍事攻擊。在秦孝公繼位的兩三年的時間裡,秦國一直把軍事重心放在西部平定叛亂的這一點上。

而此時也是秦孝公圖謀變法的時期,因為他看到了秦國向東發展根本沒有可能,甚至國力都因此而削弱。而西部的叛亂部落也給秦國一巨大的殺傷力,雖然這場戰爭秦國贏了,但是傷亡代價並不低。而由於其父親進行的秦國改革,秦孝公認識到單純的軍事改革沒有任何意義。真正能使國家強大的是政治體制上的全面改革,所以他發佈了求賢令,商鞅因此而來。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並非在戰國時期獨樹一幟,而是同樣效仿了六國變法。只是商鞅對於秦國的頂層設計更加全面,更加徹底。而且有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在變法過程當中雖有重大波折。但是也成功度過了變法的危險期,秦國變法最終成功。

秦國變法最顯著的成功,其實不是我們史書上所說的這些。而是打破了貴族血緣對於社會資源的壟斷,將利益公平分配。當然對於我們現在而言,商鞅時代的秦國變法根本不是利益的公平分配,只是將利益從世襲貴族的手中轉移到了土地貴族和軍事貴族的手中。但是我不要忘了這有時代的特性。在那個時代,這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利益的公平分配。更主要的是商鞅變法的紅利惠及到了底層民眾。秦國底層的民眾原先只能依附於世襲貴族,即便在戰場上獲得軍功他們所獲得的賞賜也有限,但是商鞅變法之後,他們憑藉軍功可以登堂入室。

而招攬六國移民,在短期內他們可以免徵任何稅收,只要幫助國家開墾土地就可以。同時他們好像是在三代以內不得從軍。從而也保證了移民和本土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因為本土人希望通過軍功獲得登堂入室的地位,但同時由於人性對利益的維護,他們也一定會反對自己剛剛得到的這個權利,還要與外國人分享。而且移民到秦國的這些人,在短期內對於國家的一種認知對秦國的一種接納還處於懷疑態度,即便他們上了戰場也不會拼盡全力。也會影響戰爭的最終走向,所以這種暫時的相互妥協,也是商鞅在秦國進行利益騰挪的關鍵點。這樣該種地的種地,該打仗的打仗。國家將原來僅停留在上層世襲貴族的國家權力,包括政治和經濟上的做到了向底層的探身。即便未來這些貴族們想要反咬一口,秦國的變法也不會因此而被扼殺。

因為變法所催生起來的新的利益階層,遠比原先的舊貴族更加廣泛,基礎更牢。這才是商鞅變法的關鍵。否則變法真的可能因為商鞅的死而宣告失敗。這種將變法的紅利,變法的責任以及變法的基礎由商鞅個人在客觀上傳到了秦國基層民眾的身上。這也是變法最客觀最成功的原因。同時在當時戰國的幾個主要國家,包括小國,為了自保都是軍國主義。以軍國主義去否定秦國的商鞅變法,沒有任何意義,既不客觀也不現實。

而且秦國不會不變法,變法是當時的國際潮流。秦國的變法在總體看來還算晚的,是第2波變法。所以在這一方面,秦國並不走在前面。但是變法的道路卻走得最堅定,成果最大。


大秦泰西廷尉府


我是喜歡先秦史的胖關,沒有商鞅變法圖強改革,就沒有大秦崛起,極有可能亡國滅種。商鞅就是為變法而來的,古往今來一個純粹的改革家。

秦國內憂外患,岌岌可危

秦國在秦穆公時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河西之地盡在秦國的手中,秦國可謂盛極一時。可是穆公以後的幾個秦國國君讓人哭笑不得,秦悼公、秦躁公、秦懷公、秦出公,一個個不爭氣啊,不是殘暴昏暈、被放逐,就是早死和夭折。秦國的國君經常輪番換個不停,經常陷入內鬥中,發展就不用提了。

剛剛三家分晉的魏國輕易就從秦國手中奪取了河西之地,相當於直接進入了你家的客廳,想想多可怕。

到了秦孝公時期,秦國門戶大開,西邊有西戎義渠,東邊有韓魏,南邊有楚國,北邊有胡趙,真的可以說是面臨滅頂之災,關係國家的生死存亡。

商鞅訪秦,獻策強國論

孝公即位後,不拘一格降人才,廣發求賢令,商鞅因為在魏國得罪公子昂,鬱郁不得志來到了秦國。

商鞅走遍了秦國的山川密林,拜訪了秦國的貧苦大眾,做了詳細的調研。商鞅反問秦孝公說秦國地處關中平原沃野千里、渭水從秦國流過、秦人自古崇尚武力,為何會一落千丈,成為弱國呢?

秦孝公默默不語,商鞅說要讓秦國快速崛起必須實行霸道,什麼仁政、王道都不好使,馬上進行改革變法,秦國已經沒有時間再耗了。

孝公聽後正中下懷,非常高興,覺得商鞅的見解說到他的心裡去了,兩人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來到王宮,兩人徹談三天三夜,彼此推心置腹,真情相待,最終商鞅為孝公獻上強秦九論。

商鞅變法,富國強軍

秦孝公為了富國強軍,堅決擁護商鞅貫徹執行變法,商鞅變法在全國分三個階段在各階層開始推行。

事實證明商君之法拯救了大秦,秦國在變法的高效率下以耕戰為手段,挺進大國行列,秦國銳士大敗魏武卒、挫敗楚國,長平之戰完勝趙國,最後憑藉其國策統一全國。

總結

秦孝公和商鞅可謂是珠簾合璧,孝公對商鞅的極度信任,放手讓商鞅大刀闊斧改革,也是變法的先決條件。

秦國岌岌可危也只有變法才可以圖存,無路可走。國內外矛盾叢生,國家只有上下統一政令,目標一致,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加快擴軍備戰,才可以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只有軍國主義才能獨存。

商鞅有改革家的政治眼光,也是獨特的思想家,將法家的精髓發揚到極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