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一个弱小的国家是通过商鞅变法成为强国吗?如果不变法呢?

民工爱历史三国


无论哪个朝代能脱颖而出成为霸主,都有其前因后果,而秦国一个弱小的国家能成为强国,不仅仅是因为商鞅变法,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独特的地理位置。古代的秦国在现今的陕西、甘肃东南部、四川北部、河南西部一带,位属高原地带自然条件不是很好。但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会因为土地肥沃引起其他诸侯国的垂涎,让秦国能在魏、楚等强大的诸侯国的夹缝中生存。这样的位置还进可攻退可守,外敌难以入侵。加上秦穆公时期,先后灭掉西戎所建立的12个国家,不断的开辟国土并稳定了大后方,使国家免遭战乱之苦,国力虽弱,但人民还可以安心度日。

2.民风彪悍,民心纯朴。秦民居住之地是戎狄之地,已逝去的翦伯赞老先生也曾解释秦人是戎狄的一支,虽然后来接触了中原文化但民风依然彪悍,人人可以参战,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庞大的军营,随时可以出征,看纪录片《大秦帝国之裂变》听到那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场景时虽然知道赋予了艺术色彩但也让人热血沸腾。这个尚武精神深入骨髓的民族,经过商鞅变法中的纪律严明、赏罚分明治理加上本身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战术,就成了一支无坚不摧的队伍,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3.秦孝公嬴渠梁的礼贤下士和非凡胸襟。秦孝公继位之时只有21岁,但年轻的他就拥有了卓越的管理才能和收复河西失地的壮志。他广施恩德、救济孤寡、任人唯贤,以平分土地为代价彰显十足魄力的求贤令为秦国招来了千古奇才卫鞅。在任用卫鞅时,他秉承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把整个国家都交给了商鞅去管理,也从不质疑商鞅的才能和忠心全力支持他。正因为有秦孝公的信任和支撑,商鞅的两次变法才得以全面实施,秦国才逐渐的强大起来。纵观古今,能做到把整个国家托付给一个外国人(商鞅是卫国人)的皇帝,能有几个呢?为了皇位手足相残、父子反目的事馨竹难书。与其说是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得强大,不如说是秦孝公的任人唯贤和非凡胸襟让秦国从一个弱小之国变强大了?当然,如果没有商鞅变法让秦国快速富强,社会安定,秦国强大的路可能不会走得那么顺利和快速。但有秦孝公这样的君上,秦国从弱小变强大也并不是梦!





凤凰涅磐228


秦国在战国30余个国家当中实力并不弱。但是在战国主要争霸的这7个国家当中。商鞅变法前的秦国确实国力贫弱。而且秦国也一定会进行变法。秦国的变法在战国时期属于第2波变法当中的一员。虽非领头者,但是走的最坚定,成果最大。

秦国确实是因为商鞅变法变得更强大。秦国在变法前夕也确实是一个弱小国家。但是这个弱小并不意味着秦国在战国时期处于手无缚鸡之力的地位。其实我们总说战国七雄但其实战国时期的国家依然有30余个。秦国在其中也能排到前5或者第6名的位置。但是对于当时战国时期的主要国家的地位而言,秦国在当时的国际地位确实算得上是弱小国家。这一方面是毋庸置疑的。

曾经秦国也辉煌过,那就是在秦穆公称霸时期。但这一时期的秦国也非当时的一流强国。只能算得上是中华大地上的二流霸权国家。没有办法与楚国硬碰硬,更没有办法与晋国进行直接的军事斗争。在我们听到的很多秦穆公通过自己高尚品德,多次原谅晋国结成秦晋之好。实际上从战略和国力的角度来看,是秦国希望能够通过晋国的内部争夺。而获得自己的不错的向东进攻的地区局势。但是其一系列政策虽然赢得后世和当时的道德称赞。但是在国家战略层面是失败的,所以才被迫向西发展,称霸西戎。

但是这一段辉煌的历史过后,秦国陷入了多时动乱的境地。秦国宫廷内部的斗争殊为激烈,而在这一时期,山东六国进行了铁器牛耕的生产力普及。山东六国开始了自己的商业贸易繁荣。同时在文化学术领域也进行了较快速的发展。而在这一关键时期,秦国完全陷入内乱的状态。所以秦国在战国强国的队列当中变得更加落后。而且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秦国无法凝聚国力进行战国争霸,导致自己最富裕的河西之地被魏国所得。将自己的国家界限被迫后撤,与戎狄杂处,这在秦国看来算上是十足的国耻。

但是秦国的变法也非从商鞅开始,其实秦穆公任用商鞅变法之前的20年,秦穆公的父亲秦献公就进行了秦国的新政,效仿山东六国较为先进的农业政策,进行国家制度的改革。当然这些改革并不彻底,但是在总体上已经平定了秦国的内乱,并且在军事实力上也获得增长。然而这种增长并非国家的综合国力,而是单方面的军事领域。所以秦国已较为薄弱的国力,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与当时已经称霸的魏国死缠烂打了数10年。

然而这并不利于秦国的长久发展,到秦献孝公继位之初,秦国不仅河西之地没有夺回,就连函谷关等地也被魏国占有。当然这个是秦孝公主动让出来的。因为秦国的国力已经打没了。更为重要的是西部叛乱。秦孝公害怕双方合击,因此只得向强大的魏国暂时退步。虽称臣,但不割地不纳贡,维持少梁之战的双方边界,并且承诺不再对为国发动主动军事攻击。在秦孝公继位的两三年的时间里,秦国一直把军事重心放在西部平定叛乱的这一点上。

而此时也是秦孝公图谋变法的时期,因为他看到了秦国向东发展根本没有可能,甚至国力都因此而削弱。而西部的叛乱部落也给秦国一巨大的杀伤力,虽然这场战争秦国赢了,但是伤亡代价并不低。而由于其父亲进行的秦国改革,秦孝公认识到单纯的军事改革没有任何意义。真正能使国家强大的是政治体制上的全面改革,所以他发布了求贤令,商鞅因此而来。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并非在战国时期独树一帜,而是同样效仿了六国变法。只是商鞅对于秦国的顶层设计更加全面,更加彻底。而且有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在变法过程当中虽有重大波折。但是也成功度过了变法的危险期,秦国变法最终成功。

秦国变法最显著的成功,其实不是我们史书上所说的这些。而是打破了贵族血缘对于社会资源的垄断,将利益公平分配。当然对于我们现在而言,商鞅时代的秦国变法根本不是利益的公平分配,只是将利益从世袭贵族的手中转移到了土地贵族和军事贵族的手中。但是我不要忘了这有时代的特性。在那个时代,这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利益的公平分配。更主要的是商鞅变法的红利惠及到了底层民众。秦国底层的民众原先只能依附于世袭贵族,即便在战场上获得军功他们所获得的赏赐也有限,但是商鞅变法之后,他们凭借军功可以登堂入室。

而招揽六国移民,在短期内他们可以免征任何税收,只要帮助国家开垦土地就可以。同时他们好像是在三代以内不得从军。从而也保证了移民和本土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因为本土人希望通过军功获得登堂入室的地位,但同时由于人性对利益的维护,他们也一定会反对自己刚刚得到的这个权利,还要与外国人分享。而且移民到秦国的这些人,在短期内对于国家的一种认知对秦国的一种接纳还处于怀疑态度,即便他们上了战场也不会拼尽全力。也会影响战争的最终走向,所以这种暂时的相互妥协,也是商鞅在秦国进行利益腾挪的关键点。这样该种地的种地,该打仗的打仗。国家将原来仅停留在上层世袭贵族的国家权力,包括政治和经济上的做到了向底层的探身。即便未来这些贵族们想要反咬一口,秦国的变法也不会因此而被扼杀。

因为变法所催生起来的新的利益阶层,远比原先的旧贵族更加广泛,基础更牢。这才是商鞅变法的关键。否则变法真的可能因为商鞅的死而宣告失败。这种将变法的红利,变法的责任以及变法的基础由商鞅个人在客观上传到了秦国基层民众的身上。这也是变法最客观最成功的原因。同时在当时战国的几个主要国家,包括小国,为了自保都是军国主义。以军国主义去否定秦国的商鞅变法,没有任何意义,既不客观也不现实。

而且秦国不会不变法,变法是当时的国际潮流。秦国的变法在总体看来还算晚的,是第2波变法。所以在这一方面,秦国并不走在前面。但是变法的道路却走得最坚定,成果最大。


大秦泰西廷尉府


我是喜欢先秦史的胖关,没有商鞅变法图强改革,就没有大秦崛起,极有可能亡国灭种。商鞅就是为变法而来的,古往今来一个纯粹的改革家。

秦国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秦国在秦穆公时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河西之地尽在秦国的手中,秦国可谓盛极一时。可是穆公以后的几个秦国国君让人哭笑不得,秦悼公、秦躁公、秦怀公、秦出公,一个个不争气啊,不是残暴昏晕、被放逐,就是早死和夭折。秦国的国君经常轮番换个不停,经常陷入内斗中,发展就不用提了。

刚刚三家分晋的魏国轻易就从秦国手中夺取了河西之地,相当于直接进入了你家的客厅,想想多可怕。

到了秦孝公时期,秦国门户大开,西边有西戎义渠,东边有韩魏,南边有楚国,北边有胡赵,真的可以说是面临灭顶之灾,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

商鞅访秦,献策强国论

孝公即位后,不拘一格降人才,广发求贤令,商鞅因为在魏国得罪公子昂,郁郁不得志来到了秦国。

商鞅走遍了秦国的山川密林,拜访了秦国的贫苦大众,做了详细的调研。商鞅反问秦孝公说秦国地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渭水从秦国流过、秦人自古崇尚武力,为何会一落千丈,成为弱国呢?

秦孝公默默不语,商鞅说要让秦国快速崛起必须实行霸道,什么仁政、王道都不好使,马上进行改革变法,秦国已经没有时间再耗了。

孝公听后正中下怀,非常高兴,觉得商鞅的见解说到他的心里去了,两人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来到王宫,两人彻谈三天三夜,彼此推心置腹,真情相待,最终商鞅为孝公献上强秦九论。

商鞅变法,富国强军

秦孝公为了富国强军,坚决拥护商鞅贯彻执行变法,商鞅变法在全国分三个阶段在各阶层开始推行。

事实证明商君之法拯救了大秦,秦国在变法的高效率下以耕战为手段,挺进大国行列,秦国锐士大败魏武卒、挫败楚国,长平之战完胜赵国,最后凭借其国策统一全国。

总结

秦孝公和商鞅可谓是珠帘合璧,孝公对商鞅的极度信任,放手让商鞅大刀阔斧改革,也是变法的先决条件。

秦国岌岌可危也只有变法才可以图存,无路可走。国内外矛盾丛生,国家只有上下统一政令,目标一致,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加快扩军备战,才可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只有军国主义才能独存。

商鞅有改革家的政治眼光,也是独特的思想家,将法家的精髓发扬到极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