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項羽兵敗自殺的致命錯誤分別是什麼?

文史磚家


第一,重外不重內,重視軍事,不重政治。從項羽分封諸侯時期開始,其敗亡的種子實際上就已經種下。項羽雖然是萬人敵,楚國的軍隊也是天下精兵,但是天下爭奪畢竟是一場政治遊戲,不按政治遊戲出牌,必然會受到懲罰。孔子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他的分封策略既沒有凸顯公平,也沒有凸顯道義。只是他根據個人喜好和私人恩怨的產物。齊地田榮,反秦有功,但是因為沒有救援項羽叔父項梁,致使其兵敗身死。項羽為報私仇,沒有封他為諸侯。直接造成了分封之後的大亂局面,這是其一。此外,他指使英布暗殺義帝,背上了弒君的罪名,讓劉邦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理所當然的進駐關中,興兵討伐他。

第二,重前不重後,重視衝鋒,不重後勤。項羽指揮作戰確實有方,但是他只知道戰場搏殺,而忽略了後勤供給。這是他失敗的最大問題。據《史記》記載:“彭越將兵居梁地,往來苦楚兵,絕其糧食。”這就使得項羽無法在鴻溝和劉邦繼續對峙,給了劉邦消滅項羽的最大機會。

第三,重親不重賢,重視族人,不重賢能。項羽軍中大部分掌握重權的都是項氏族人,韓信,陳平都是從項羽的隊伍中脫離出來的。特別是文人集團,項羽的文士中基本上就只有范增,後期也和項羽翻了臉。這件看出項羽嫉賢妒能,任人唯親。

第四,重表不重裡,重視軍隊,不重土地。項羽雖然在戰後保有了非常強悍的軍隊,但是卻放棄了最為富庶險要的關中大地,而選擇了楚地作為國土。這就看出項羽沐猴而冠的本性,短視而且狂妄。

第五,重北不重南,重視劉邦,不重英布。項羽在戰爭初期就大力圍攻劉邦,但是卻忽略了南方的英布。而最後把項羽逼上絕路的正是英布。是英布配合漢王的軍隊抄了項羽的後路,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中的那些高唱楚歌的楚國士兵就是英布帶來的。也是覺察到了英布很有可能已經在烏江對岸設伏,項羽才最終烏江自刎。


經典守望者


導致項羽兵敗自殺的的根本原因?

項羽是我國曆史上的一代梟雄,導致他最終飲恨自殺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他本不是當皇帝的人!

這一點,項羽很像南唐後主李煜。生在帝王家,但並不想當帝王。項羽並沒有生在帝王家,但他的家庭出身並不不低。

項羽的出身非常顯赫,可以說是名門世家,乃是當年的項燕大將軍的後人。陳勝吳廣揭竿起義之後,項羽跟著叔父項梁起兵。注意,這時候的起義領袖可是項梁,而不是項羽。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項梁叔侄殺會稽太守殷通響應,任張楚政權上柱國(上柱國,原楚國置,是統領軍隊的最高將領),渡江西進,屢勝秦軍。陳勝死後,項梁聽從軍師範增之計,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仍稱楚懷王,懷王封項梁為武信君。所以,項梁才是楚君事實上的領袖!

可以這麼說,項羽的優點很突出,就是勇武過人,他天生的力大無窮,所謂“力拔山兮氣蓋世”,另外還有很靈活的反應,基本上單打獨鬥無人能夠當其敵手。所以,自起兵伊始,項羽一直被當成領兵打仗的將軍在使用。

如果歷史一直這麼發展,項羽一定會成為一代名將,而不是那個著名的悲劇英雄。但是,歷史老兒跟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起義事業風生水起之後,項梁曾率軍擊敗秦將章邯,在雍丘陣斬秦將李由,後因輕敵,在定陶被章邯打敗,戰死。項梁死了,統領起義的任務自然交到項羽手上。這是歷史命運的決定。

但是,事實證明,項羽是一個優秀的將才,卻不是一個合格的領袖!

項羽統領起義事業之後犯了三個致命錯誤,說明他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

其一,天下初定之後大搞分封制。誰都知道,秦國之所以迅速崛起,關鍵在於建立了高度集權的國家機器,統一後實施了行之有效的郡縣制。但項羽看不到這點,重新走上了周代分封天下的老路子,把天下分成幾十個國家各自為政。把到手的蛋糕重新分出去,這是項羽失敗的根本,說明他缺乏治國的理念。

其二,匹夫之勇。項羽在勇猛上有餘:主要是戰敗章邯後,對十多萬降卒盡數坑殺,進關中後燒殺搶無惡不作,弒殺成性,毫無長遠考慮。地痞劉邦都知道約法三章,反映項羽在器局上的侷限。

其三,婦人之仁。既然弒殺,那麼幹脆壞人做到底,在鴻門宴上痛快拿下劉邦,消滅潛在勁敵。可是項羽不,瞻前顧後,畏首畏尾,舉棋不定,最終痛失好局,可謂一把好牌砸在手上!

歸根結底,他就不是當皇帝的料!



週週說古今


強勢自閒的心智加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