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二戰日軍沒有厲害的狙擊手?

老海講歷史


二戰中日軍沒有厲害狙擊手的說法由來已久,這主要是和日本狙擊手使用的武器和作戰方式密切相關。

一代“神槍”九七式狙擊槍

不過這裡的“鼎鼎大名”並非是說九七式的性能多麼強悍,非但如此,九七式和二戰同時期的歐美強國相比,其性能簡直差強人意。

在中國抗戰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三八大蓋的名字,這是當時很受中國軍隊喜愛的一款日式武器,射程遠,精度優良。當然這僅僅是和中國軍隊所持的武器進行比較的結果。而後,日本便是在三八大蓋的基礎之上,研製了九七式狙擊步槍。然而橫空出世的九七式狙擊步槍在世界軍事歷史上卻是差評不斷,甚至被人稱之為二戰最差狙擊步槍。

九七式狙擊步槍在日軍中被稱之為九七式狙撃銃,是日本在1937年設計製造的手動槍機式狙擊步槍,由於以皇紀年份命名,故名為九七式狙擊步槍,成為日本自侵華戰爭起一直裝備到二戰結束時的制式裝備。

九七式狙擊步槍全槍長1280毫米,槍管長797毫米,總重量約3.95公斤,子彈初速為765米/秒,有效射程可以達到600米,理論最大射程則超過3000米。供彈系統採用內置式彈倉供彈,一次可以壓裝6.5毫米有阪步槍彈5發。九七式狙擊步槍在剛剛推出的時候,安裝的是2.5倍率光學瞄準鏡,而在第二次大戰中後期生產的九七式狙擊步槍則裝配了4倍率光學瞄準鏡。

從九七式的出身來看,與其稱其為狙擊步槍,倒不如是稱其為安裝了瞄準鏡的三八大蓋。因為九七式相較於原型來看,改動確實有限。僅僅上加上了瞄準鏡和加裝了粗鐵絲製成的單腳架。而且還因為瞄準鏡固定位置的緣故,影響到了其操作體驗。單腳架的設計,則更為雞肋。因為腳架強度不夠,根本就無法有效穩定射擊時產生的震動,損毀率卻又高居不下。這也是為何後來日軍狙擊手乾脆將自己綁在樹上進行射擊的原因之一。

另外,九七式狙擊步槍最大的敗筆便是採用了和三八式通用的6.5mm 有阪彈藥,而不是專門設計的狙擊子彈。其飛行穩定性比特製的狙擊子彈要差上很多,而且尾部的設計,讓其對槍膛的摩擦極為嚴重,最終導致殺傷力和射程都不出色。

日軍狙擊手的作戰方式

  • “武士道”精神內核的作戰理念

二戰時“武士道”精神在日本軍隊中極為盛行,這種信仰深刻的影響著日軍的作戰方式。神風特工隊就是很好的例子。而萬歲式衝鋒同樣是“武士道”在作崇。

這種精神對日本狙擊手的影響同樣深遠。就人們對於狙擊手作戰方式的理解而言,首先是隱蔽自己,這是狙擊手進行作戰的首要要求。只有做到出其不意,才能給予敵人致命一擊。然而很明顯,這和日軍極力推崇的“武士道”精神相悖。相較於歐美蘇國家狙擊手極盡各種可能的掩藏自己的蹤跡,日本狙擊手的作戰理念顯然讓他們對於隱蔽這一點而言更為輕視。他們往往使用一種醒目的方式來彰顯自己對這種精神內核的追求。

  • 古板生硬的自殺式戰鬥模式

對於一名合格的狙擊手而言,保存自己才能有效打擊敵人。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日軍狙擊手似乎對於保全自己這一點很是不屑。對於所謂“無上榮譽”的追求讓其在作戰中很容易陷入一種極端的狀況,並採用令人匪夷所思的作戰方式。

前文已經提到九七式狙擊步槍的弱點,為了彌補這個弱點,也基於他們對於武士道精神的追求,在作戰中,日本狙擊手會將自己綁在樹冠上對敵人進行狙殺。

這種方式在面對火力缺乏的中國軍隊而言,還算是有效。然而面對火力輸出極為強悍的美軍而言,這無異於找死。往往沒開幾槍,便被美軍確定位置,然後各種輕重型火力裝備一窩蜂的壓上,在面對衝鋒槍、火焰噴射器、巴祖卡火箭筒、M3型坦克火力、重型火炮等恐怖火力的重擊之下,日軍狙擊手往往被轟擊的渣都不剩。

總結:

縱觀整個二戰歷史,狙擊手在其中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和德國納粹裝甲軍團周旋的蘇聯狙擊手更是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然而,對於二戰時期的日軍而言,無論從武器裝備還是作戰理念方面,都僅僅算是狙擊手的雛形。在中國戰場,因為國共雙方軍事裝備的差距,日軍狙擊手往往能夠發揮出較大的作用,一度殺傷了眾多高級將領和重要兵員。然而轉入太平洋戰場之後,火力裝備明顯高出日軍一個層次的美國軍隊,則令其大吃苦頭。再加上其作戰模式的僵化,最終沒有完全發揮出狙擊手的優勢,也就沒有取得多少戰果。


Crazy歷史


狙擊手是負責隱蔽伏擊的武裝力量成員。

他們一般經過特殊訓練,掌握精準射擊、偽裝和偵察技能。他們在二戰當中展現並發展起來,到今天已經成為特種作戰行動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常常成為特別行動成敗的關鍵因素。

二戰及後來的戰爭中產生了很多著名的狙擊手,如狙擊女王-蘇聯的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狙擊之王-德國的科寧斯,冷血殺手-美國的查克馬威尼,德軍狙擊王-蘇聯的西里扎伊採夫,白色死神-芬蘭的西蒙海亞。。。。。

我最敬佩的是中國的張桃芳,他在朝鮮戰場上32天裡用442顆子彈消滅了214名敵人,令敵人聞風喪膽。


作為戰爭時間最長的罪魁禍首的日本卻沒有厲害的狙擊手!這是為什麼呢?

一、戰爭初中期,人人都是“狙擊手”

日本對中國垂涎已久,一直在整軍備戰。一戰之後,日軍形成了完整的徵兵和練兵制度,作為主力兵種,對於陸軍步兵的訓練極為嚴苛,而射擊是作為其中一個最關鍵環節。據原關東軍士兵五味純平回憶,步兵射擊初步要求是射擊300米處伏靶,5發必須全部命中,且3發要集中在拳頭大的面積上才算合格。隨後是更嚴格的限秒射擊,必須在2-4秒內擊中300米處隨機靶。

因此,日軍步兵的射擊技術非常好,據當年參加過抗日的老兵回憶,都對日軍的射擊精準印象深刻,“打人專打腦袋”。從這方面來說,日軍步兵幾乎人人都是“狙擊手”。所以我們抗戰初期的戰鬥才會打得這麼艱難,往往十倍兵力對戰而損失慘重!戰程發展快且人人精準,很難突出個人的傑出能力。

二、戰爭中後期,來不及培養“狙擊手”

戰爭中後期,日軍四面出擊,戰損巨大。國內人員快速補充,來不及進行特殊訓練,因此射擊、偽裝、偵察水平直線下降。其實這時候日軍每個小隊是配有“狙擊手”的,一小隊大約15個。但由於技戰水平低下及武士道精神,(把自己綁在樹上射死為止)往往一戰而終,因此也沒產生狙擊大咖。

三、日本工業基礎落後,狙擊步槍精度不高

日軍在二戰中針對美國、蘇聯、德國等國家,他們的武器是落後的。並不能生產高精度的狙擊步槍。圖為他們的狙擊97式狙擊步槍,其實就是三八大蓋加上了2.5倍或4倍瞄準鏡,射程500米。由於瞄準系統落後,沒有高程和糾風偏裝置,導致400米就打不中目標。比三八大蓋好不了多少。


而同時,德國的狙擊槍裝備了18倍瞄準鏡,有在1800米射死過敵人的紀錄。蘇軍的狙擊槍,也有1200米的射程。

四、日軍的戰略戰術不適合狙擊

二戰中的日軍的殘忍、瘋狂、狡猾是舉世公認的,信仰著為天皇獻身的武士道精神,不惜性命,勇往直前。他們很少冷靜地隱忍下來,即使要隱蔽狙擊,也往往上到高高的樹上,以要求視線開闊,最大限度地殺傷敵人。但這也是人生單程票,一旦被人發現便無處逃生。

結論:

二戰中瘋狂的日本,並沒有產生有名的狙擊手,但它的戰鬥力依舊十分強悍!戰爭,永遠是人類的苦難;和平,才是人類社會永恆的樂章!



【溫馨提示:長相思,淡忘憶,相見不如懷念。尊崇原創,不忘初心。自古胡說容易,碼字太難;既然有緣與您於此神交,期待文筆相談。如您認可“淡忘憶”,請關注讚賞分享,指正雅評留言,不勝感激!】


淡忘憶


因為死完了啊~~

本子連金貴的飛行員都能當成一次性消耗品,陸軍馬糞那些打槍的算個球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