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象鳥飛向你的山》:當家庭成為牢籠

假如你17歲前沒上過學,沒有出生證明,沒有醫療記錄——也就是說對於政府來說你不存在。你能否衝出去,靠自己的力量讀到哈佛博士?

《你當象鳥飛往你的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 父母的古怪行為

塔拉出生在美國普通家庭:她的父親是一位虔誠的魔門教徒,他認為公立學校是政府引導孩子遠離上帝的陰謀,苦痛疾病是上帝對他們的考驗,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度過。

母親,是父親忠誠的追隨者。

她有兄弟姐妹七人。父親擔心政府會強制他們去上學,不給他們辦理出生證明;沒有醫療證明,從未去過醫院。沒有入學記錄。

對於愛達荷州和聯邦政府來說,塔拉不存在。

《你當象鳥飛向你的山》:當家庭成為牢籠

在她16歲之前每天要做的事情,是到父親的廢料場去幹活。父親強迫她在廢料場幹最危險的工作,她的小腿曾差點被鋒利的鐵片刺穿。

而父親努力的唯一方向是:當末日來臨或者他們受到政府圍剿,要靠自己的力量躲進深山存活。他們存儲成千上萬罐食物;用草藥製作精油與酊劑,學習接生,“世界毀滅後,躲在大山裡生孩子時要自己接生。”

除此之外,她的父親買來槍和廢舊的製作子彈的工具,囤積彈藥。

《你當象鳥飛向你的山》:當家庭成為牢籠

二. 狂躁暴力的哥哥

有暴力傾向的哥哥肖恩一次次對她拳腳相加,把她的頭摁進馬桶,逼迫她道歉,儘管她什麼都沒做。父母親對此置若罔聞,因為這是“上帝的旨意”。

在這個家裡,一切都在野蠻生長,文明不存在。家庭成了塔拉的牢籠。在這座牢籠裡,她流血,受傷,被動接受周圍的一切,不能發聲,不得反抗。

曾經她認為她的一生都會在大山裡度過:

“十八九歲時,我會結婚。爸爸將會分給我農場的一個角落,我丈夫會在那裡蓋間房子。我母親會教我草藥和助產的知識,我生孩子時母親會來接生,將來某一天,我也會成為一名助產士。”

《你當象鳥飛向你的山》:當家庭成為牢籠

三.自我意識的覺醒

當魯莽無知的父親一次次無情地把她推向軋鋼的“大剪刀”,當暴虐的大哥肖恩一次次對她舉起拳頭,她下定決心離開家,去上學。她想盡辦法向政府證明自己的存在,通過自學參加美國大學入學考試。

她成功了,她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並赴牛津深造。

《你當象鳥飛向你的山》:當家庭成為牢籠

直到17歲這一年,她的人生才緩緩拉開序幕。為了讀書她被父親身無分文地趕出家門,不得不去鎮上的超市打工賺錢維生。

塔拉和大學格格不入。她不認識拿破崙,認為歐洲是一個國家的稱謂。她不收拾房間,不清理衛生,不用肥皂洗手,因為家庭沒有教給她這些。她遵從摩門教的規矩,全身上下包裹得嚴嚴實實,不與男生接觸。她缺乏常識,她交不到朋友。

雖然她走出大山,但思想仍然停留在那裡。

《你當象鳥飛向你的山》:當家庭成為牢籠

四.與家庭的決裂

她從劍橋到哈佛,一步步重塑自己的人生。

父母對她的出走大為不滿,宣揚她被魔鬼附身並拒絕被拯救,塔拉眾叛親離。她走得越遠,在父母眼中對家庭的背叛越徹底,她便越痛苦。雖然她常常駕車在父母身邊十英里徘徊,但她知道——一旦走進那扇門,將有什麼心照不宣的協定等著她。她可以得到母愛,但有一些條件:用她的現實交換父母的現實,將自己的見解埋葬,讓它在大地中腐爛。

她再沒走進那扇門。她和父母徹底決裂。家庭拋棄了她,她不再屬於那裡,自由和外面的世界才是她的歸屬。

《你當象鳥飛向你的山》:當家庭成為牢籠

塔拉在全文的最後寫道: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自我,轉變,蛻變,虛偽,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獲得更高的學位?還是擁有更多的財富?

五.教育是脫離原生家庭的重要途徑

原生家庭對我們很重要,也很很難擺脫。

我們自小耳濡目染父母的生活。父母用固有的觀念指導自己的言行,深深融入進我們的腦海和行為模式。在我們年齡很小還不能獨立思考時,父母的言行就是這個世界的行為規則。

長大後,擁有獨立思想的人或許可以辨別父母言行,而很多人則直接複製父母的生活方式。所以,有暴力傾向的父親,往往會養出同樣暴力的兒子;飲食不健康的父母,孩子也大多已經習慣了父母的飲食結構。

塔拉兄妹七人中,有三個勇敢脫離父母出去接受教育,三人都獲得博士學位;四人留在父母身邊,只接受家庭教育,依附於父母生活。

教育使我們更為真誠地思考,辨明真相,讓我們變得誠實和勇敢,告訴我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當象鳥飛向你的山》:當家庭成為牢籠

受教育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它一步步重塑你的頭腦,改變和完善你看待問題的方式。它教給你強大的學習能力,學會更客觀地看待世界。當困難來臨時我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它,用更為強大的內心和科學的方式看待它。

《你當象鳥飛往你的山》,是2019年我讀過最好的一本書,與我的觀念高度貼合。我始終認為,具備自我反省人格的人,才能最終衝破牢籠。塔拉對那個野蠻生長的、同樣的問題一次又一次得不到解決的原生家庭始終有一種審慎的態度:當意外發生時,如果第一次是上帝的意志,那第二次是誰的意志?第三次呢?

不斷地追問因果,追本溯源,才能一步步重塑自我,浴火重生。


@陳北宋 80後工科女博士,用書籍修正觀念,用文字記錄思考生活。

#情感寫作小能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