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朝多次出現外戚專權,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天驕傲狂


所有外戚專權的產生都是權勢在作怪。外戚一開始是兩漢統治者的利刃,用來抑制功臣豪強集團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外戚勢力的進一步壯大,特別是到了東漢時,皇帝基本活不過三十歲,一票小孩子做皇帝的局面下,外戚的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已經成為了天下豪族的代表,豪門巨室以外戚為領導者,自然形成了外戚架空皇權的局面。

1、漢高祖劉邦

劉邦去世是時候,漢惠帝劉盈軟弱,呂后把持了朝政。為了更好的控制劉姓家族,呂后把一些姓呂的女子都嫁給了劉家的公子為妻,以便監視劉家人的一舉一動。不僅如此,呂后還重用呂家人,比如呂產、呂祿等人,把他們都封了王。劉家人感到非常的生氣,但是無可奈何,畢竟呂后是以殘暴出名的。呂后死了之後,這些姓呂的人就開始興風作浪,打算奪取劉家的江山,沒想到的是被劉襄知道了,於是就聯合了陳平、周勃等老臣,趁機誅殺了呂氏集團的所有人。

▲漢高祖劉邦 劇照

2、漢景帝劉恆

文帝繼位,大刀闊斧地整頓惠帝朝外戚干政導致的混亂局面並且儘量做到君主集權。他在對待感情的問題上冊立了竇漪房為皇后,卻不知這又是一場外戚干政的開始……

漢文帝劉恆深知外戚和皇權之間的利害關係,所以著力想要排除外戚的干擾。而竇皇后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起碼在文帝活著的時候做個“賢內助”不幹政不攬權。而且,竇皇后很在意她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做事做得十分低調,不希望重蹈呂后覆轍。

但是等到文帝駕崩,皇太子劉啟繼位的時候情形就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劉啟繼位,也就是漢景帝。自然,景帝也得按照慣例晉封母親為皇太后的。而到了這個份上,竇太后也就沒必要再那麼低調了。

她也開始逐步培植自己的親信集團,因為景帝根本不可能有那個政治資本和她抗衡!

▲漢景帝劉恆

3、漢武帝劉徹

漢景帝時竇太后的孃家侄子竇嬰被封侯,王太后的弟弟田蚡憑藉軍功被封為武安侯。竇太后死後,漢武帝又封田蚡為丞相。後來漢武帝寵愛衛子夫。衛子夫的家人衛青、霍去病等官至大將軍,可以說衛家顯耀一時。他們都是被重用的外戚,他們後來怎麼樣了?先說竇嬰,在竇太后去世後,竇嬰開始失勢,新上任的外戚田蚡不斷打擊他,最後被武帝斬首。田蚡呢,病死後其子繼承了爵位僅僅四年後就被廢了爵位。衛子夫家所有的人因為巫蠱之禍被誅殺。這就是漢武帝時期所有外戚的下場。可以說沒有一個外戚能安享晚年。

▲漢武帝

為什麼漢武帝要先重用這些外戚,然後一個一個的殺掉呢?這也許也能解釋漢朝多次出現外戚專權。

首先,即位之初,皇帝勢力不穩,需要親人的支持。

除了自己的親兄弟能夠支持自己的,就只能是皇后的孃家人。這些皇后的家人背靠著大樹好乘涼。皇后這邊為了穩定自己在後宮中的勢力,也需要孃家人的支持。當然,如果自己的孃家能夠建功立業就更好了。比如衛子夫和衛青,姐弟兩個貧民出身,衛子夫受寵,弟弟衛青抗擊匈奴,為大漢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功勞了,自然也能提升自己的實力,衛青後來官至大司馬大將軍,霍去病為驃騎將軍。不久,衛子夫成了皇后,衛青娶了平陽公主。

從另一方面看,漢武帝牢牢的把這些外戚攥在手裡,他們就是武帝的一枚枚棋子。

看到外戚的勢力逐漸強大以後,漢武帝會設法去除掉他們。竇嬰的時候幫助漢武帝推行改革有功,但是武帝在竇太后死後逐漸疏遠了他。田蚡呢,雖然死了,但是僅僅四年時間就被漢武帝給剝奪了爵位。最慘的就是衛子夫家族了,因為一個莫須有的巫蠱之禍,全家幾代人全部被誅殺。從衛子夫家族被誅殺可以看出,當時衛青雖然官大,但是軍權還是牢牢的把握在武帝的手裡的。武帝對外戚產生的危害是非常清楚的,所以能夠在冊立劉弗陵為太子的時候,殺掉她的母親趙鉤弋,就是怕以後會發生向呂后那樣的外戚專權。

4、漢昭帝劉弗陵

漢武帝死後任命霍光為輔政大臣,又一個外戚產生了。漢昭帝劉弗陵娶了霍光的外孫女上官氏,霍光不僅是輔政大臣,又是外戚,更何況是兩個不滿十歲的小孩子,太好控制了。一段時間以來,整個朝政都是霍光說了算。劉弗陵死後,劉賀為皇帝。霍光怕劉賀當皇帝之後疏遠他們這些老臣,就聯合上官氏廢了這個27天的皇帝,然後立太子劉據的孫子劉詢為皇帝。霍光的勢力太大了,劉詢不想立霍光的女兒為皇后,他的夫人霍顯就把劉詢的皇后毒死了。劉詢當時的勢力不夠強大,只好答應立霍光的女兒為皇后。霍光活著的時候,家族權傾朝野,霍光一死,宣帝立馬動手借霍光兒子謀反一事,誅殺了霍家全族。霍光這個外戚的產生,其實和漢武帝的臨終囑託有關。霍光功高震主,可以隨意的廢立皇帝,這點讓宣帝很忌憚,動手除掉他其實就是遲早的事情。

▲漢昭帝劉弗陵 劇照

5、漢元帝劉奭

後來的一段時間,太后王政君因皇帝年幼掌握了朝政大權,也是大肆封賞自己的孃家人。小皇帝死後,繼續立小孩子當皇帝,牢牢的把朝政控制在自己手裡。王莽就在這個時候,不斷的製造為國分憂的假象,建立了新朝。王莽這個外戚的產生,主要是因為王政君。如果王政君在自己的兒子死後,能立一個賢明的已經成年的劉家公子來當皇帝,恐怕也不至於有那麼多的事情了。王莽雖然當了皇帝,也不能善終,後來死於亂軍之中。


魚羊讀史



精誠老謝


外戚指的是古代皇帝的母族和妻族相關成員,他們雖非皇族,卻與皇室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是該群體得以專權的先然基礎。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外戚專權的情況古來有之,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秦昭王的母舅魏冉與宣太后的專政,

至漢朝時,外戚專權的情況可以說是歷代王朝中最為嚴重的。自西漢初期的呂后專權始,到其後的霍光專權、王莽篡漢,歷代的外戚專權逐步累積,最終導致皇權不穩,成了西漢變成東漢的催發因素。東漢建立以後,由於歷任皇帝都是年幼繼位,皆是太后垂簾聽政,故而外戚專權的情況比西漢時期更為嚴重。總體說來,漢朝的外戚專權情況大致是:西漢之時,以外戚中的權臣專權為主;東漢之時,則以皇太后專權為主。

外戚專權幾乎貫穿了整個漢朝政治發展的始終,對漢朝歷代的政局影響十分巨大,多次的外戚專權更是成了漢朝區別於其他朝代的個性之一。為什麼漢朝外戚專權的情況這麼嚴重呢?

在咱看來,漢朝外戚專權始於外戚參政,失控的外戚參政就演變成了頻繁的外戚專權,外戚專權的產生是統治者對“大一統”政局過度追求而產生的副作用。


一、專權的起因:皇帝追求權力集中,讓外戚參政壓制宗親與權臣

外戚直接依附於皇族,若是沒有皇帝的寵信與族中為後、掌握實權女子的支持根本無法參與政治,更不用說專權了。故而,皇帝寵信、太后臨朝聽政是外戚得以參政進而專權的基礎。

在漢初宗親、權臣、外戚三足鼎立的朝堂格局下,皇帝為了壓制宗親與權臣而提拔重用沒有實權的外戚是外戚專權的起源。

(一)以外戚參政,削弱宗親勢力

西漢初年,為了鞏固劉氏江山,避免步秦朝二世而亡的後塵,漢高祖劉邦分封諸王,將劉氏子弟置於各個藩國之中,並立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試圖把宗親血緣當成維護皇權統治的屏障。然而,事與願違,分封於各國的諸侯王隨著分封國經濟、軍事實力的發展開始變得不安分而圖謀皇權。譬如,諸侯王常常在自己的封地內採用天子儀仗,班固在《漢書》中說他們“出人稱警蹕 ,稱制擬於天子”,儼然把自己當成了皇帝,聽詔而不聽宣。至漢景帝時,更是發生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吳楚七國之亂。一系列的諸侯王動亂使漢朝統治者認識到劉氏宗親已經無法成為維護皇權統一的屏障,甚至開始威脅皇權了,故而必須扶持新的政治勢力來壓制宗親,保持皇權的穩定,外戚成了他們選擇的對象。

在漢朝統治者看來,與宗親相比,外戚與皇族有著間接的血緣關係,這就使得他們無法與大臣結為一黨,這是可以信任的基礎。而且外戚集團並非劉氏,除了依附於皇權以外,他們也沒有像諸侯王一樣組建自己勢力的可能,是可以利用的最佳選擇。於是就有了漢高祖劉邦臨終前託孤呂后、漢武帝劉徹臨終前託孤霍光的情形。他們堅信,相對於各不安分的宗親王來說,外戚更值得委以重任,而有外戚擔當大任,各諸侯國的宗親自然無法插手中央,各自勢力只能受限於封地之內,這變相的削弱了宗親的勢力。


(二)以外戚參政,削弱權臣勢力

漢承秦制,自然也承襲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中的相關矛盾,皇權與相權的鬥爭就是漢初除宗親以外的另一個威脅皇權獨尊的因素。丞相為百官之首,有“掌丞天子 ,助理萬機 ”的權勢,歷代丞相皆有可能是結黨營私的權臣,嚴重威脅著皇權的統治,故而漢朝統治者又以讓外戚參政的方式限制權臣的勢力。

譬如漢武帝時,為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特意將丞相一分為三,變成大司馬、大司徒與大司空三公,由三個人分權執掌政事。為了防止三人合謀,在宗親不可靠的情況下,三公之中掌管軍事的大司馬都是由外戚擔任並直接聽命於皇帝。為了進一步削弱以相權為代表的權臣勢力,漢武帝還創立“中朝”制度。將朝廷分為“中朝”與“外朝”兩部分,中朝以大司馬為首,糾結一批直接聽命於皇帝的官員來處理頒發政令,這些人大多是外戚。而外朝則以不是外戚的普通官員為主,他們沒有參與中樞決策的權力,只能聽命於“中朝”執行皇帝的決策。東漢時,還設立尚書檯總領政事,也都是由外戚擔職。外戚依附皇族,受皇權轄制的程度比外臣要大的多,以外戚擔任重要官職確實加強了漢朝統治者對朝堂的直接控制,達到了他們削弱權臣勢力的初衷。


小結:

西漢成立之初,在吸取秦亡教訓的基礎上,漢朝統治者同時貫徹了三公九卿制與郡國並行制,在地方上分封諸侯王,在中央大封列候,試圖形成以皇權為中心,眾星拱月的政治格局來維護統治。然而“外有諸王,內有列侯”的格局一經形成便處於失控狀態,反而大大削弱了皇權的實力,為了扭轉局面,統治者選擇了以外戚參政的方式來加強皇權,最終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這就使得皇權對外戚更加信賴,給此後的外戚專權創造了機會,漢朝外戚專權的多次出現實是從外戚參政開始的。


二、專權的形成:皇帝對外戚的過度專寵與過度依賴造成外戚權力失控

外戚參政是皇帝壓制宗親與權臣的需要,在漢朝基本政治制度不變的前提下,宗親與權臣一直都存在,皇帝對外戚的需要也就一直存在,不是所有的漢朝皇帝都能像漢武帝一樣牢牢控制外戚,在整個漢朝統治階段,皇帝多次失去對外戚參政的限制能力,故而外戚專權也多次出現。

(一)皇帝專寵導致外戚權力膨脹,進而專權

起初的外戚是皇帝維護統治的工具,是統治者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帶有不至於威脅皇權的血緣關係,自然得到皇帝的超於旁人的專寵。

譬如漢武帝為杜絕外戚專權、避免第二個竇太后出現而逼死了漢昭帝的母親,但他卻對託孤大臣霍光卻報以毫無保留的信任。臨終之時囑咐漢昭帝:“政事壹決大將軍光 ”,年僅8歲的漢昭帝自然事事以霍光為重,由此造成了漢朝自呂后以後第二次最大的外戚專權,霍光權力大到可以廢立天子,昌邑王劉賀就是由他立,又由他廢的。漢成帝優柔寡斷,事事聽任於自己的母舅王鳳,王鳳由此專權多年,卸任後還將自己的職位傳給了王莽,讓王莽接著專權,西漢由此被篡。

外戚於鞏固皇權有功,所以得到皇帝專寵,皇帝的過度專寵與過分信任致使他們給了外戚過高的權力和極大的勢力,權力的膨脹使外戚得以專政,而外戚之中又自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專權傳承系統,這就使得漢朝外戚專權成為常態,次數頻發。


(二)皇帝對母系勢力過度依賴導致外戚專權

對外戚依賴多見於幼年皇帝,漢朝統治時期,皇帝年幼繼位的情況實在太多,漢武帝7歲繼位,漢昭帝8歲繼位,而東漢時期大多數的皇帝都是幼年繼位,最小的只是幾個月的的嬰兒。這些幼兒皇帝自然什麼都不懂,繼位之初需要大人輔佐,他們最依賴的大人當然就是先帝的託孤大臣和自己的母后了。

霍光就是外戚中託孤大臣的代表,而母后所代表的則是太后垂簾聽政制度下形成的母系外戚集團。

漢朝最早的母系外戚專權就是呂后專權,呂后在漢少帝十六歲繼位時開始垂簾聽政,她的專權給後世漢朝所有的太后都起到了榜樣作用,第一個效仿她的就是竇漪房竇太后。到東漢時期,由於歷任皇帝年紀都很小,太后垂簾聽政已成常態,史學家趙翼總結東漢朝局時說:

“東漢多女主臨朝 ,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於是權勢太盛 。”(趙 翼 《廿二 史札記校正》)

太后臨朝聽政,卻又久居深宮,多有不便,自然要以自己的叔伯兄弟為親信,幫助行事,由此形成了一個以太后為中心的母系外戚集團,而年幼的皇帝對這些和母親關係深厚的長輩們有著極度的親密與信賴。譬如篡漢的王莽(太后是王莽姑母)曾向漢哀帝請辭,但漢哀帝卻告訴他:“大司馬即不起,朕不敢聽政”。母系外戚專權由於幼年皇帝帶有懼怕的依賴而愈發加深。

自呂后而起的母系外戚專權在漢朝歷代小皇帝的依賴加持下愈發不可收拾,至東漢時期,太后聽政已經成為另一條外戚專權的途徑,聽政的太后擁有廢立天子的權力,當皇帝先於太后去世後,太后會接著擁立另一個年幼的劉氏子弟為皇帝,繼續垂簾聽政。東漢梁太后先後擁立四位小皇帝,成為垂簾四朝的太后,而其兄梁冀以此專權二十餘年,一度毒殺逐漸長大、有爭權意識的皇帝,再立幼主。皇帝的過度依賴使母系外戚專權制度化,進而導致漢朝外戚專權頻發。


三、結語:有漢朝特色的外戚專權

縱觀史策,沒有一個朝代像漢朝一樣有如此頻繁的外戚專權,也沒有一個朝代的外戚像漢朝的外戚一樣有如此大的權力。外戚專權的頻繁化、系統化乃至制度化是漢朝外戚專權的獨有特色。

漢朝外戚專權除了皇權以外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幼主初立,統治不穩時,需要外戚的專權來震懾宗親與權臣維護社會安定又或外戚勢大皇權衰微等,但無論什麼原因,漢朝外戚專權的產生都是以皇權為中心,都是為了維護“大一統”的政局。由於兼顧國家大局的帝王心術、平衡之道並非每代漢朝統治者都能把控,漢朝外戚失控而專權是遲早的事,這也給了後世朝代很多防止外戚專權的啟發。

漢朝外戚專權以皇權為中心,始於皇權,成於皇權也終於皇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