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也有政治派别和政治光谱,大致是中央干不过地方

东汉末年也有政治派别和政治光谱,大致是中央干不过地方

这是我读《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第四十一篇札记

汝南颍川黃巾儀、劉辟、黃邵、何曼等衆各數萬初應袁術,又附孫堅。二月,太祖進軍,討破之,斬辟、邵等。儀及其衆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將軍。夏六月,遷鎮東將軍,封費亭侯。

汝南和颍川,都是豫州刺史部下的郡。曹操此刻急于要打开前往洛阳或是安邑的路,向汉献帝投桃报李。此时,有个关键的人物董昭起来关键作用。他是兖州济阴郡定陶人,早年跟随袁绍,做到东郡太守。东郡这个地方,实在神奇,这里的太守经常换。曹操仕途最初,任太守而不得,遂有桥瑁任之。桥瑁被杀,曹操靠东郡太守发家,之后出任兖州牧。夏侯惇继任太守,吕布占兖州,东郡为袁绍所夺,先有臧洪,后有董昭。

但,董昭得弟弟在张邈手下做事,张邈又与袁绍不和,连累到董昭。董先生就弃任往长安投靠汉献帝,走到河内郡被太守张杨留下来。正好遇上曹操派使者往长安,也被张扬扣住。董先生就说服张扬放使者过去,两人就此搭上线了。及至汉献帝东归跑到安邑,张扬勤王,董昭自此留在皇帝身边不归,拜议郎。

东汉末年也有政治派别和政治光谱,大致是中央干不过地方

曹操击破此两处黄巾军的意义,不仅在于打通了西向的道路,还获得了一处较为稳固的根据地许县。兖州几经转手,已经残破不堪。豫州地界,尚还有几处可供发展的地方。建德将军,已经是一种将军的杂号,以后还有横海、破虏、楼船将军这样的名字,只是尊称,而无实际意义。

汉献帝在安邑,身边围着较为关键的四个人,分别是起义军出身的杨奉和韩暹,杨奉自长安出来时就一直在身边,而韩暹则是在东涧和曹阳涧战役的时候才加入;董太后的侄子董承,当时是后将军,属于外戚;还有河内太守张杨,他一方面控制着洛阳以东地区与中央的联系,一方面在汉帝逃亡的最后阶段提供了物资援助。这四个人代表着各自利益,却没实力吞并彼此,维持着众星拱月般的稳定。

但从实力上来讲,杨奉更胜一筹,但人脉关系却不广。董昭意识到均势最终会被打破,而曹操就是这样的人员,就乘机劝杨奉同曹操联合,里应外合,夺取政权。杨奉表示同意,二人共同上书,表曹操为镇东将军及费亭侯。费亭侯这个位子,是汉桓帝给他祖父曹腾的,父亲曹嵩有没有袭爵不得而知,但将他给曹操,就表明皇帝视曹将军为自家人了。曹操由此在外地跻身中央官僚。

东汉末年也有政治派别和政治光谱,大致是中央干不过地方

从当时东汉政治光谱来看,如果分左右两派,则主张暴力推翻政权的农民起义军可以视作为是激进的左派,而东汉朝廷的官僚,维护朝廷这块招牌的,都可以视作为是建制派或者是右派。但,到了建安元年,激进的左派,或是被消灭,或是受招安,少之又少。此时的政治光谱,以建制派为主。

而建制派也非铁板一块,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政治派别。建制派内部的极右势力,是所谓坚定捍卫皇权的那一部分,他们拒绝接受一切形式的改革,并不承认统治内部发生的问题,还无原则地要恢复皇帝地权威。这些人,远的有司徒王允,幽州牧刘虞,近的就是董承。他们一面在地方上打击极左的农民起义军,一面在中央也同建制派内部的极左势力做斗争。

建制派内部的极左势力,代表人物是袁绍和孙策。他们主张武装割据,靠武力重新调整统治秩序。他们未曾想过要推翻东汉政权。只是一味地要改变现状。但极左建制派,也有不幸由右派划入激进左派的。袁术就是这么个例子,他在割据无望,掌握政权失败的情况下,铤而走险。这在以后会谈到。

东汉末年也有政治派别和政治光谱,大致是中央干不过地方

董卓虽然残暴,但他其实和曹操一样,是建制派内部的中间路线者。他们不想在建制内部谋求一个独立的状态,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改革,去改变时下的困局。只是董卓手段太过简单粗暴,曹操更为柔性。两人只是方法的差异,具体政治立场并无分别。

值得一提的,是刘备刘皇叔,这个人的政治立场一再转台,是东汉末年极为少见的政治变色龙。他以建制右派起家,政治光谱一再左移,从中间派转到建制左派,又彻底跳脱建制派而变为左派。诚然他一再打着汉室的旗号,但他那个汉,和其他所说的汉,本不就是一个汉了。

故而,东汉末年的总体政治趋势,是建制派内部的中间路线者,持改革想法的人,逐渐取得政权的过程。他们从激进左派开始收拾,继而打倒建制左派,最后解决建制派内部的保守派。但魏晋以后,分裂那二百多年,基本都是建制左派掌权,这就是曹操所始料未及的,但也正是他催生了建制左派的抬头。

东汉末年也有政治派别和政治光谱,大致是中央干不过地方

以上文章是我诸多原创文章里的其中一篇,抄袭或者借鉴都非是我的特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赞;不同意我的观点,请评论或者私信告诉我;不喜欢我的文笔,可以直接忽略。在我的主页里,你们可以看到我的努力。我感谢各位阅读者的付出,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