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也有政治派別和政治光譜,大致是中央幹不過地方

東漢末年也有政治派別和政治光譜,大致是中央幹不過地方

這是我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第四十一篇札記

汝南潁川黃巾儀、劉闢、黃邵、何曼等眾各數萬初應袁術,又附孫堅。二月,太祖進軍,討破之,斬闢、邵等。儀及其眾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將軍。夏六月,遷鎮東將軍,封費亭侯。

汝南和潁川,都是豫州刺史部下的郡。曹操此刻急於要打開前往洛陽或是安邑的路,向漢獻帝投桃報李。此時,有個關鍵的人物董昭起來關鍵作用。他是兗州濟陰郡定陶人,早年跟隨袁紹,做到東郡太守。東郡這個地方,實在神奇,這裡的太守經常換。曹操仕途最初,任太守而不得,遂有橋瑁任之。橋瑁被殺,曹操靠東郡太守發家,之後出任兗州牧。夏侯惇繼任太守,呂布佔兗州,東郡為袁紹所奪,先有臧洪,後有董昭。

但,董昭得弟弟在張邈手下做事,張邈又與袁紹不和,連累到董昭。董先生就棄任往長安投靠漢獻帝,走到河內郡被太守張楊留下來。正好遇上曹操派使者往長安,也被張揚扣住。董先生就說服張揚放使者過去,兩人就此搭上線了。及至漢獻帝東歸跑到安邑,張揚勤王,董昭自此留在皇帝身邊不歸,拜議郎。

東漢末年也有政治派別和政治光譜,大致是中央幹不過地方

曹操擊破此兩處黃巾軍的意義,不僅在於打通了西向的道路,還獲得了一處較為穩固的根據地許縣。兗州幾經轉手,已經殘破不堪。豫州地界,尚還有幾處可供發展的地方。建德將軍,已經是一種將軍的雜號,以後還有橫海、破虜、樓船將軍這樣的名字,只是尊稱,而無實際意義。

漢獻帝在安邑,身邊圍著較為關鍵的四個人,分別是起義軍出身的楊奉和韓暹,楊奉自長安出來時就一直在身邊,而韓暹則是在東澗和曹陽澗戰役的時候才加入;董太后的侄子董承,當時是後將軍,屬於外戚;還有河內太守張楊,他一方面控制著洛陽以東地區與中央的聯繫,一方面在漢帝逃亡的最後階段提供了物資援助。這四個人代表著各自利益,卻沒實力吞併彼此,維持著眾星拱月般的穩定。

但從實力上來講,楊奉更勝一籌,但人脈關係卻不廣。董昭意識到均勢最終會被打破,而曹操就是這樣的人員,就乘機勸楊奉同曹操聯合,裡應外合,奪取政權。楊奉表示同意,二人共同上書,表曹操為鎮東將軍及費亭侯。費亭侯這個位子,是漢桓帝給他祖父曹騰的,父親曹嵩有沒有襲爵不得而知,但將他給曹操,就表明皇帝視曹將軍為自家人了。曹操由此在外地躋身中央官僚。

東漢末年也有政治派別和政治光譜,大致是中央幹不過地方

從當時東漢政治光譜來看,如果分左右兩派,則主張暴力推翻政權的農民起義軍可以視作為是激進的左派,而東漢朝廷的官僚,維護朝廷這塊招牌的,都可以視作為是建制派或者是右派。但,到了建安元年,激進的左派,或是被消滅,或是受招安,少之又少。此時的政治光譜,以建制派為主。

而建制派也非鐵板一塊,內部存在著不同的政治派別。建制派內部的極右勢力,是所謂堅定捍衛皇權的那一部分,他們拒絕接受一切形式的改革,並不承認統治內部發生的問題,還無原則地要恢復皇帝地權威。這些人,遠的有司徒王允,幽州牧劉虞,近的就是董承。他們一面在地方上打擊極左的農民起義軍,一面在中央也同建制派內部的極左勢力做鬥爭。

建制派內部的極左勢力,代表人物是袁紹和孫策。他們主張武裝割據,靠武力重新調整統治秩序。他們未曾想過要推翻東漢政權。只是一味地要改變現狀。但極左建制派,也有不幸由右派劃入激進左派的。袁術就是這麼個例子,他在割據無望,掌握政權失敗的情況下,鋌而走險。這在以後會談到。

東漢末年也有政治派別和政治光譜,大致是中央幹不過地方

董卓雖然殘暴,但他其實和曹操一樣,是建制派內部的中間路線者。他們不想在建制內部謀求一個獨立的狀態,並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自己的改革,去改變時下的困局。只是董卓手段太過簡單粗暴,曹操更為柔性。兩人只是方法的差異,具體政治立場並無分別。

值得一提的,是劉備劉皇叔,這個人的政治立場一再轉檯,是東漢末年極為少見的政治變色龍。他以建制右派起家,政治光譜一再左移,從中間派轉到建制左派,又徹底跳脫建制派而變為左派。誠然他一再打著漢室的旗號,但他那個漢,和其他所說的漢,本不就是一個漢了。

故而,東漢末年的總體政治趨勢,是建制派內部的中間路線者,持改革想法的人,逐漸取得政權的過程。他們從激進左派開始收拾,繼而打倒建制左派,最後解決建制派內部的保守派。但魏晉以後,分裂那二百多年,基本都是建制左派掌權,這就是曹操所始料未及的,但也正是他催生了建制左派的抬頭。

東漢末年也有政治派別和政治光譜,大致是中央幹不過地方

以上文章是我諸多原創文章裡的其中一篇,抄襲或者借鑑都非是我的特長!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給我點贊;不同意我的觀點,請評論或者私信告訴我;不喜歡我的文筆,可以直接忽略。在我的主頁裡,你們可以看到我的努力。我感謝各位閱讀者的付出,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