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曹操对郭嘉和杨修态度迥异?原因都在曹操的选人用人策略里


导语:曹操知人善用、求贤若渴,曾三次颁布“求贤令”,访求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从郭嘉及杨修二人的发展经历,可以大致窥见曹操选人用人的标准。

本文约2800字,阅读全文需约4分钟。

在曹操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人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曹操重用的人才中,谋士有郭嘉、荀彧、戏志才、程昱、贾诩、荀攸等人;武将有典韦、张颌、许诸、张辽、于禁、夏侯惇之流,可谓谋臣如雨、猛将如云。

正是因为有了各式各类人才的辅佐,曹操最终才能在与其他割据势力的常年政治、军事、经济的斗争中占得上风,取得天下三分有其二的成就。

今天我们就透过郭嘉、杨修二人的经历,来一窥曹操的选人用人标准、作用以及缺陷。

一、郭嘉——寒门出身的第一谋士

为何曹操对郭嘉和杨修态度迥异?原因都在曹操的选人用人策略里

郭嘉剧照

在曹操身边众多的谋士当中,郭嘉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谋士,曹操对郭嘉的信任程度甚至超过荀彧、贾诩,以至于郭嘉英年早逝时,曹操失声痛哭、泣血哀嚎

郭嘉,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字奉孝,生于东汉末期建宁三年(170年),出身寒门。初平二年(191年),21岁的郭嘉出山投靠袁绍,但没过多久,郭嘉认为袁绍:

“未知用人之机 ,好谋无决 ,多端寡要”。

于是在袁绍势力最鼎盛时期选择了离开,后来在荀彧的推荐下投奔曹操。

郭嘉一生为曹操献计无数,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

在曹操征伐吕布时:郭嘉谏言“攻下邳以沂、泗水淹之”;官渡之战前,以“十胜十败论”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了曹操与袁绍的形势对比,稳定了曹操的决心;远征乌桓时,指出“大漠边远,彼方必无准备”

,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乌桓。

二、杨修——持才傲物的门阀子弟

为何曹操对郭嘉和杨修态度迥异?原因都在曹操的选人用人策略里

杨修剧照

杨修,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字德祖。出身于家世显赫的弘农杨氏。杨氏“四世三公”,是比肩汝南袁氏的大族。

与郭嘉兢兢业业、为曹操提出了众多实用性策略不同,高门大族出身的杨修则并不为曹操重用,甚至最后借口“乱军心”杀了杨修。

杨修持才傲物,虽在曹操帐下为官,但骨子里并不怎么看的上庶族地主出身的曹操,与孔融类似,本领都在逞口舌之快,“一盒酥”事件“鸡肋”口令事件,看似杨修悟性非凡,实则都是自作聪明而已,终其一生并没有为曹操谋划过有实质性的计策。

三、郭嘉、杨修二人反映出的曹操选人用人策略

曹操自己虽然也是通过“举孝廉”的制度进入仕途,但他深知这项选人用人制度的弊端:重德而轻才。

为何曹操对郭嘉和杨修态度迥异?原因都在曹操的选人用人策略里

举孝廉

特别是在东汉末年时期,这一制度的缺陷愈发显现:才能被完全忽视,只看德行。这就造成了通过“举孝廉”途径选拔的官员一是迂腐、教条;二是无才无能。官员能力无法适应治国理政的要求,这也是东汉末年朝政混乱,中央外戚、宦官专权、地方无力抵挡黄巾起义的重要原因。

而曹操的选人用人标准在于注重

实用性,即文臣能迅速出谋划策、武将能随时上场战斗,这在郭嘉、杨修二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郭嘉虽然出身寒门,但尽心尽责、兢兢业业;不夸夸其谈、不纸上谈兵,竭尽全力辅佐曹操,每次出谋划策必然是切中要害、实用性强。如郭嘉所献出的谋略,直接帮助曹操先后灭了吕布、袁绍;大败乌桓。

而杨修与郭嘉则正好相反,恰恰是务虚大于务实。杨修身上带有豪门大族普遍存在的偏好夸谈之风,在与人理论、争辩时时时处于上风,看似机智,实则诡辩。他们时常对时政大加抨击、针砭,却提不出切中实际、具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措施。

而曹操在乱世中征战四方、治理国家,需要的恰恰就是成效快、效率高的操作性强的建议意见;夸夸其谈在曹操这里根本没有市场,因此,郭嘉、杨修二人的境遇在“唯才是举”的选人用人标准下才会有天壤之别。

四、曹操的选人用人策略重心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 年),求贤若渴的曹操接连下了三道“求才令”:《求贤令》、《取士勿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虽然具体内容各有不同,但总的原则是贯通一致的:“唯才是举”。

为何曹操对郭嘉和杨修态度迥异?原因都在曹操的选人用人策略里

曹操剧照

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充分汲取了“举孝廉”制度的教训,不再务虚的以所谓“德”为选人用人第一标准,而是把“真才实学”放在了第一位,把为国选拔实用性人才作为目的和结果。

因此“唯才是举”在选任有才之士时,并不重视其出身、前事。如许诸做过地主、典韦曾是逃犯、刘晔是汉室宗亲、郭嘉出身寒门、荀彧来自豪族。可谓真正做到了“五湖四海”、“不问出处”、“群贤毕至”。

为何曹操对郭嘉和杨修态度迥异?原因都在曹操的选人用人策略里

唯才是举

通过三道“求才令”,曹操身边迅速聚集起了一大批有真才实能、即插即用型的人才,使得曹操的智囊团成员规模、质量远在竞争对手刘备、孙权之上。

五、“唯才是举”的作用与缺陷

曹操实施的“唯才是举”政策,一改汉代以来“举孝廉”制度的弊端,使一大批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登上了政治舞台;为国家聚拢了真正有治理国政能力的官员;同时也极大的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更多的寒门子弟、庶族地主能够一展才华,进入原来有士族地主集团世代把控的政治核心阶层。

因此,“唯才是举”的选人用人政策的积极方面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事物总有两方面,“唯才是举”也有其不足的一面。

首先:“唯才是举”政策打击了士族势力的积极性,不利于统治阶级的政权巩固。曹操采用“唯才是举”政策,既有选拔人才、充实力量的迫切现实需求,也有打击士族势力的深层次原因。士族势力根深蒂固、相互交错盘结,处理得好可以为己所用,稍微不慎就可能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汝南袁氏即是最明显的例子,在太平盛世时是治国之能臣,在乱世中就可能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因此曹操通过“唯才是举”的选人用人政策,把寒门子弟、庶族地主中的精英予以重用,排挤士族势力。但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士族地主首鼠两端,与统治集团离心离德。

为何曹操对郭嘉和杨修态度迥异?原因都在曹操的选人用人策略里

唯才是举的缺陷

其次:“唯才是举”把“才能”作为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而忽视了“德”,选任了众多有才无德之人,甚至德行低下之人,为后世留下了隐患。

其三:“唯才是举”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奉为核心的“忠孝仁义”理念。

在这项政策下,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甚至有过犯罪前科的人,都可以逃避惩罚;甚至可以因为自身的才能,再次受到重用。这无疑是对世人精神信仰的一次巨大冲击。

六、对曹操选人用人政策的评价

“唯才是举”选人用人政策,是曹操在特定历史时期、战争环境下、人才匮乏的特殊背景下出台的一项政策。

一方面,我们要积极肯定这项政策发挥的积极重大的作用,为曹魏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为何曹操对郭嘉和杨修态度迥异?原因都在曹操的选人用人策略里

九品中正制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这项政策对士族势力的损害,以及士族因此对曹魏政权的抵制,以至于曹操的继承人曹丕,在曹操去世后不久就在实际上取消了这项政策,转而向士族势力妥协,命令大臣陈群制订了维护士族势力的“九品官人法”,并进一步发展成“九品中正制”。妥协的结果是曹丕得到了士族势力的大力支持而登上了皇帝位,而士族势力则全面掌控了用人选人权力,之后士族势力更进一步发展成为门阀势力,并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顶峰。

而直到隋朝开创“科举制”,寒门子弟和庶族地主才再一次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权力,这都是后话了。

部分引用资料来源:《三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