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聽聽那冷雨》:華文世界不一樣的雨,打溼同樣的鄉愁

從古至今,寫雨的文字很多,抒發的情感各異,如杜工部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寫的是春雨帶來的欣喜;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是訴不盡的愁緒;而岳飛的"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則是滿腔的悲憤與悵然。

在我看來,將雨寫到了極致的,當數馬來西亞華人作家黃錦樹的短篇小說集《雨》,和臺灣詩人余光中的絕世散文《聽聽這冷雨》。

《雨》、《聽聽那冷雨》:華文世界不一樣的雨,打溼同樣的鄉愁

《雨》、《聽聽那冷雨》:華文世界不一樣的雨,打溼同樣的鄉愁

近日讀完了《雨》,世界好像也被那席捲全篇的雨聲淹沒。黃錦樹真是一個優秀的說故事的人,故事裡有大森林的雨聲,猿猴的梟叫,鳥兒拍打翅膀的撲撲聲,更是一個遠離故國的華人家族,在"南洋"季風雨下的橡膠園中生生死死的魔幻故事。在作者綿密錯綜的語句中,讀者在撲面而來的溼熱粘膩中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抽絲剝繭,理清這個割膠人家庭的命運和那個時代的憂鬱,以及憂鬱表象下纏繞不息的鄉愁。

而余光中的散文《聽聽那冷雨》,則是跨越山川與時空,將滿腔對故土故國的思念和無奈,化為漫天的冷雨。從宋代煙雨蔥蘢的山水畫中,一路飄灑,淋溼了臺北廈門街那位詩人的斑白鬢髮,喚起延綿不絕的鄉愁。

這雨,從南洋的熱帶雨林一直下到臺北,從熱到冷。但鄉愁是一樣的,升起在所有異鄉人的心中。

《雨》、《聽聽那冷雨》:華文世界不一樣的雨,打溼同樣的鄉愁

黃錦樹和余光中,都是心靈上的異鄉人

①黃錦樹,回不了家的歸人

黃錦樹,1967年出生在馬來西亞柔佛州,祖籍福建南安,十九歲到臺灣留學後,便留了下來,在臺灣生活了三十多年。他將大陸稱為"中原",頗具獨特韻味。黃錦樹的故鄉,有馬來西亞,也有祖輩們來自的"中原"。

或許是留在臺灣後 "只把他鄉做故鄉"的感慨,讓黃錦樹自1993年寫下《落雨的小鎮》後,他文字中的"雨"就沒停過。他在這篇小說中寫道:

"雨聲是回憶和懷舊的原初形式。"

而《雨》,則是黃錦樹在大陸出版的第二部短篇小說集,從中可以更全面地瞭解黃錦樹,瞭解馬華文學,瞭解南方之南的鄉愁記憶。

黃錦樹在《雨》的後記中寫道:

"多年前離鄉後開始寫作,小說中即經常下著雨,膠林;

常有歸人,回不了家的人。"

"來自中國的旅人常說我們故鄉的小鎮肖似於中國南方的小鎮。那南方,也就是我們祖先來自的地方。"

《雨》、《聽聽那冷雨》:華文世界不一樣的雨,打溼同樣的鄉愁

② 余光中,蒲公英一樣漂泊的一生

余光中一生漂泊,從江南到四川,從大陸到臺灣,求學於美國,任教於香港,最終落腳於臺灣高雄的西子灣畔。

1928年,余光中生於南京,9歲因戰亂而逃離故鄉,母親把幼小的余光中用扁擔挑在肩上一路逃到常州,後來又輾轉避難於重慶。

1947年在金陵大學外文系就讀的他,原以為可以就此駐足故鄉,卻沒料到迎來第二次戰爭中的大逃亡,他一路輾轉南下,直至定居臺灣。

幾次逃亡,數次離鄉,一如他自己稱作的"蒲公英的歲月"。詩人的寂寞,文人的孤獨,余光中一人佔盡。

1974年,遠離故土25年的余光中,綿綿不斷的思緒用《鄉愁》那樣幹練的詩句已不足以表達,隨即揮揮灑灑,絮絮叨叨,揮筆而成《聽聽那冷雨》。他寫道:

"二十五年,沒有受故鄉白雨的祝福,或許發上下一點白霜是一種變相的自我補償吧。"

黃錦樹、余光中,都是心靈上的異鄉人。他們心中的鄉愁,綿延而來,融匯成一首雨之交響。

《雨》、《聽聽那冷雨》:華文世界不一樣的雨,打溼同樣的鄉愁

黃錦樹筆下紛亂的命運之雨,落在異鄉人的頭頂,便是前世今生

《雨》這部小說集收錄了十五篇黃錦樹2013年以後的作品,它們彼此獨立,又彷彿彼此聯繫,形成了一個長篇。

除了第一篇《彷彿穿過林子便是海》,作者好似立足現在,點出"過去,重要都在過去"這樣的題眼外,整本《雨》,黃錦樹都在講過去的故事。

文中的"你"是辛,也是辛同名的侄子;是故事,也是講故事的人。"你"是被"被歷史遺忘的群體",也是現實的一尾游魚。"你"在故鄉里紮根,也在路上飄蕩。

《雨》、《聽聽那冷雨》:華文世界不一樣的雨,打溼同樣的鄉愁

馬來西亞鄉村 邱文成

這些在異國他鄉的熱帶雨林裡孤獨地拼死生活的人們,他們的命運是怎樣的呢?為了更好地表達,黃錦樹突然產生了一個複雜詭奇的設想:"設想一家四口,如果其中一個成員死去,剩下來的人會怎樣繼續活下去?如果每個成員都死一次,也即是每回只少一人,得四篇。如果每次少兩人……"

於是,衍生出了《雨》系列作品,從一號到八號。這一家人在作品中相繼死去,又在下一篇作品中活過來,見證家人的死亡。整個雨系列粘稠沉重、錯綜迷離,就像暴雨後的橡膠林一樣,

"膠汁被水跡吸引而沿著樹皮呈網狀滿開,而不是順著膠刀在樹身上劃出的膠道"。

到最後一篇《南方小鎮》,一切的謎底揭開,"歸土,南洋,僑鄉,故鄉"黃錦樹用一個半島華人的人生軌跡做後記,完結大雨滂沱中最深處的鄉愁記憶。

這場下了一百年的雨,穿越時間的禁錮,打溼異鄉人前世今生的靈魂——他們思鄉,又何時能回鄉?

鄉愁像暗夜中的夢境,纏繞進現實,在文中有隱約的表達。


《雨》、《聽聽那冷雨》:華文世界不一樣的雨,打溼同樣的鄉愁

①那個時代馬來華人的艱難命運

在小說中,多次流露出華人家庭與馬來人的隔閡,文化的差異和不認同,讓他們互相疏遠,彼此防備;

馬共作為華人的一個分支,被英方、馬方乃至日方共同驅逐,只能進山變成"山老鼠";

作者以報紙摘要形式羅列的,日軍侵入馬來西亞後對馬來華人令人髮指的罪行;

還有二舅媽臨死前一直在抄寫的筆畫殘缺的金剛經,祖母對遠在故國唐山的親人的牽念,也隨著同輩人的一一過世,變得無話可說,無人可訴了。

這些偶爾露出端倪的信息,卻鋪展出雨林中若隱若現的深色背景,映現出那個時代南洋華人的窘迫、艱辛和靈魂深處的孤獨。

《雨》、《聽聽那冷雨》:華文世界不一樣的雨,打溼同樣的鄉愁

②獨木舟帶來的救贖希望和死亡結局中,飽含異鄉人的絕望

小說中的獨木舟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它就像諾亞方舟,被男孩辛一家寄於厚望,希望在關鍵時刻能夠藉助它逃離災難。

但是,在雨作品二號《樹頂》中,辛的父親在雨夜划著獨木舟離家,再也沒有回來。在雨作品七號《另一邊》中,辛和妹妹在洪水暴漲的雨夜划著獨木舟逃命,卻在看到漫天星斗時明白,自己早已死去。

獨木舟的意象和由此帶來的結局,包含著深深的絕望。

《雨》、《聽聽那冷雨》:華文世界不一樣的雨,打溼同樣的鄉愁

現實和夢境從未如此交纏,不分彼此;記憶和現實也從未如此剝離,辨不清真偽。

什麼是前世,哪裡又是今生?故鄉在何處?

無力回鄉也無意回鄉,馬來華人內心的鄉愁只有雨能明白,所以它一直下著,從過去一到未來。

余光中筆下的雨,是遙想中故國的呼喚,是回憶裡煙雨江南的溫軟情懷

相比黃錦樹的《雨》中濃烈奇詭的小說情節,鄉愁作為被沖淡的背景,如暮色中的一隻灰貓,需細細分辨其眉眼。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則完全是散文化的筆調,如一首大自然的交響,讓鄉愁可觀、可感、可聽、可聞。思緒看似發散無邊,卻處處不離雨,不離故土和鄉愁。


《雨》、《聽聽那冷雨》:華文世界不一樣的雨,打溼同樣的鄉愁

作者開篇寫道:"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在這漫長的雨季,"連思想也是潮潤潤的。"為什麼呢?因為作者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海峽的那頭"。

"想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這種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從安東尼奧尼那裡來的。"

20多年沒有故鄉音訊的余光中,只能從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拍攝的紀錄片《中國》中,獲取一鱗半爪,暫解相思之苦。

"不過那一塊土地是久違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紀,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二十五年,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天氣報告還牽連在一起。"

何以解憂?

"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捲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裡,被她的裾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這樣想時,嚴寒裡竟有一點溫暖的感覺了。"

這是怎樣的一種相思?又是怎樣的苦情!

《雨》、《聽聽那冷雨》:華文世界不一樣的雨,打溼同樣的鄉愁

然而,從安東尼奧尼的紀錄片中,作者看到的卻是:"安東尼奧尼的鏡頭搖過去,搖過去又搖過來……那裡面是中國嗎?那裡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然則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裡呢?"

那隻能從黑白片中看到的中國,並不是自己記憶中的中國,甚至,這樣一箇中國也不是自己能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中國,這是怎樣的失落呢?所以作者說: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也許,故土的氣息,正穿過宋人的水墨山水而來,穿越海峽的阻隔而來。它們匯在這雨中,敲擊著屋瓦。

"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溼布穀咕咕的啼聲,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吧那冷雨。"

然而最終,還是前塵隔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聽到的是綿綿的鄉愁,在與現實的冰冷碰撞中,化為鬢角的白雨,眼角落下的冷雨。

《雨》、《聽聽那冷雨》:華文世界不一樣的雨,打溼同樣的鄉愁

結語:不一樣的雨,一樣的鄉愁

就像餘秋雨在《聽聽那冷雨》中寫的:

"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翻開一部《辭源》或《辭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萬化,便悉在望中……"

杏花、春雨,是余光中鄉愁中的雨;熱帶雨林中帶著魔幻與萬千生機的季風雨,是黃錦樹思鄉的雨。而在同是異鄉人的你我心中,雨是什麼樣子的呢?是那"沾衣欲溼杏花雨",還是砸在祥子背上的夏日暴雨?是江南煙雨蔥蘢下母親的聲聲呼喚,還是"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一派陶然?

鄉愁,只因故鄉在遠處;鄉愁,只因思歸卻不可得。

嘆一聲:"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

罷了,還是聽聽那雨聲吧!

——全文完——

秋意居:用淺淡的筆,書寫冷暖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