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互聯網離不開「長期主義」與「價值共生」

來源 / ToB行業頭條(ID:wwwqifu)

作者 / 王藝多 · 編輯 / Jenny

靜止是相對的,而運動是絕對的。這個觀點所有讀過高中的人應該都非常熟悉。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自始至終都在運動,沒有不運動的物質。運動是普遍的、永恆的和無條件的。

比如一棵樹,它相對地球而言是靜止的,但它無疑隨著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圍繞太陽公轉。

運動,其實就是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也就是說,變化是絕對的。任何事物都處在變化之中,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

在商業時代,企業發展,更是如此。

提到商業變化,我們最常想到的一個形容詞就是“瞬息萬變”。如果說,在信息技術還沒有如今這麼發達的幾百年前,商業的變化或許還沒有這麼快;而當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普及之後,商業發展變化的速度幾乎是呈指數型增長,“風雲突變”的程度簡直難以想象。

曾經我們看到過這樣一組研究數據:過去一家企業從初創,到成為行業巨頭,可能需要上百年;而互聯網的出現,把這一速度拉到了20年;而移動互聯網,又把這一速度拉到了只需要短短几年時間,甚至更短!

比如TMD(字節跳動、美團、滴滴)的崛起,比如小米、瑞幸咖啡、拼多多的快速增長滲透。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老牌的巨頭,在這種快速的變化之中,轟然倒塌。

比如曾經的諾基亞、柯達……

正如諾基亞被微軟收購時,時任諾基亞CEO約瑪·奧利拉在記者招待會上對媒體說的那句話: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

產業互聯網離不開「長期主義」與「價值共生」

這就好像崔健唱的那句歌詞: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當你仔細品味約瑪·奧利拉說的那句話時,你會讀出他言語中,對諾基亞應對商業變化作出了努力,但最終沒有找到答案的那份遺憾和不甘。

我們一定相信,任何一個企業家,在創辦和經營一家企業的時候,都希望它基業長青。即使馬雲說,他不希望阿里巴巴是一個永遠存在的公司。但他給阿里設定的目標是生存102年,整整跨越了3個世紀!

到底如何才能讓企業真正基業長青?尤其是深入到業務層面時,恐怕所有人都想知道:要怎麼做?

上週末,「ToB行業頭條」受邀參加了2019中國管理全球論壇。也許此次論壇的主題,就是問題的答案:

長期主義,價值共生。

在北大國發院BiMBA院長陳春花教授的觀點中,企業在快速的商業競爭,尤其是在現在互聯網快速發展與全球化動盪的格局中,面對更大的不確定性時,

要想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明確一個基本的、長期的經營假設。這個假設是企業的價值與行為的終極來源,是從潛意識層面“理所當然的觀念”。

這就是長期主義的基石。

產業互聯網離不開「長期主義」與「價值共生」

北大國發院BiMBA院長陳春花

可能陳春花的觀點稍顯晦澀,我們把它翻譯一下。

比如可能所有企業都知道,顧客就是上帝。“顧客至上”這個理念,在企業經營中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恰恰是這種“潛意識層面的理所當然”,在真正的經營中,非常容易被企業忽略!

很多時候,很多企業其實無法堅持它的長期目標,或者說會因為利益驅使而拋棄它所謂的長期目標。

為什麼會有“店大欺客”的現象?為什麼會有環境的汙染和破壞?為什麼我們需要“可持續發展”等等,其實都是這個原因。

可能從我們每個人的個體發展來說,中國人是極其傾向長期主義的。這一點從我們在儲蓄率方面全球領先,很多家庭都希望有財產能夠留給子孫後代這些方面就能看出來。

但在公共組織方面的長期主義,坦白說現在還是比較缺失的。

青島理工大學教授樂國林認為,中國現在能夠真正踐行長期主義,並且做的比較出色的公司非常有限,很多企業在經營時往往都是利益導向。“我認為,個人的長期主義,轉換成企業組織的長期主義,這一環節到目前為止,做的還是非常弱的。”

產業互聯網離不開「長期主義」與「價值共生」

青島理工大學教授樂國林

從企業的平均壽命來看,像美國和日本,他們的企業平均壽命是8~10年左右。而中國這一數字僅僅大約是1.5年。

如此之大的差距,除了因為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之外,更多的問題恐怕在於,我們沒有真正踐行長期主義,為利益驅使做出不符合長期價值目標的事情,甚至違法。最典型的案例恐怕要數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了。

作為一家經營了半個世紀的企業,康恩貝集團董事長鬍季強認為,康恩貝之所以能走過50年,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們真的把“生命的意義”升格成了企業哲學,想讓世界更加美好,而不是為了利益而不顧消費者的利益去坑蒙拐騙,不顧商業夥伴的利益去爾虞我詐。

產業互聯網離不開「長期主義」與「價值共生」

康恩貝集團董事長鬍季強

“我們需要按照這樣一份初心和使命去工作,這是企業長久的根本。”

再舉個例子,比如金蝶。

根據「ToB行業頭條」對金蝶的長期觀察,金蝶也是踐行長期主義的典型企業。

儘管與26年前創業時相比,金蝶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實際業務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甚至連名字都變了(金蝶的前身是深圳愛普電腦公司)。但從媒體的角度觀察,我們認為這些調整,並沒有影響金蝶用信息技術推動產業升級的初心。

我們來看金蝶是怎麼做的。

我們先從金蝶發展歷程這一宏觀角度來看:

最初,徐少春帶領金蝶開發財務軟件“打天下算盤”,花費10年時間幫助中國1200萬名會計人員甩掉算盤;

2001年至2011年時,金蝶戰略轉型企業管理軟件,躋身中國ERP市場前三;

再到移動互聯網、雲計算時代,大力發展PaaS和SaaS,金蝶推出金蝶雲·蒼穹、星空、管易雲、精鬥雲、雲之家等產品。讓金蝶不僅連續14年穩居成長型企業應用軟件市場佔有率第一、更連續3年在企業級SaaS ERM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此外,金蝶是入選Gartner全球市場指南(Market Guide)的中國企業SaaS雲服務廠商。

這些都說明著金蝶的長期主義一以貫之。

我們再從實際業務這一微觀角度出發來看:

金蝶之所以能夠在去年上線金蝶雲·蒼穹(大企業雲服務平臺),是受益於自身20多年的技術與業務積累。因為在雲計算IaaS、PaaS和SaaS三層之中,蒼穹所處的PaaS層,需要大量的核心技術支撐。例如分佈式計算、微服務架構等等。

據金蝶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徐少春透露,像動態模型等技術,金蝶在2000年之前就進行了研究,這種領域模型的低代碼開發,使得金蝶極大的提高了研發速度,讓很多工程系統得以快速上線。

產業互聯網離不開「長期主義」與「價值共生」

金蝶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徐少春

過去可能大型企業要在雲上研發部署一套系統,需要進行長達半年左右的研發,而現在大約只需要花費兩週時間。

“這種成果,是技術帶來的改變。而核心技術是需要長期投入的。金蝶大大小小的技術專利累積超過1400多件,在業內也是處於領先地位。如果不能堅持長期主義,可能我們就很難承擔持續的高研發投入,轉而追求利潤與效益。”徐少春在接受「ToB行業頭條」採訪時表示。

實際上,堅持長期主義,其實也就是: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在企業經營中,要想更好堅持長期主義,“價值共生”這一點,也是不能忽視的,甚至是必須的。因為在如今全球化的市場競爭格局中,任何一家企業,和外部競爭環境都是共生關係。

也就是說,要想成為長期主義者,就必須做到價值共生。

什麼是價值共生?就是要成就他人,要合作,要共贏。

比如華為的“數字行動計劃”,花費10年時間,幫助全世界108個國家的30000名學生提升數字能力。這一方面讓這些學生有了謀生、甚至改變社會層級的機會與手段,同時也讓華為有機會選拔和補充自身更優秀的技術力量。這種力量,讓華為在如今哪怕接受整個國家對它發起挑戰的時候,依然能夠保持極高的增長。

再比如新希望、溫氏等,無一不在做著連接農業產業鏈,賦能養殖戶的價值共生。

還有金蝶。

在陳春花看來,金蝶之所以能夠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面對全新的雲技術與數字技術的時候脫穎而出,原因也是在於,它能夠確立價值共生戰略,通過新技術賦能新商業。

再以前文提到的金蝶雲·蒼穹為例,其實蒼穹就是一個企業數字化的共生平臺。

蒼穹所處的PaaS層是在雲計算架構的中間。向下看,它的底層IaaS部分是與其他雲計算廠商合作的,允許同時部署在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各種不同IaaS雲服務上,而並非自己進行底層搭建。這就是一種價值共生,賦能合作伙伴。

而向上看,蒼穹利用數字化技術,圍繞重構產業價值鏈進行創新,由上端豐富的SaaS應用面向最終客戶,讓客戶在蒼穹上快速進行應用的研發和上線,快速實現轉型加速。這又是另一種價值共生,賦能客戶。

「ToB行業頭條」來看,金蝶所倡導的產業互聯網,其實一直都是與各個產業龍頭共同生長,形成命運共同體。特別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蝶與溫氏集團合作,助力溫氏成為全球第一大養雞企業、第二大養豬企業。

當然,商業的問題永遠都是極其複雜的,一家企業的成功與失敗一定與很多因素有關。但我們依舊希望強調的是,面對當前的快速變化,企業必須要真正踐行長期主義與價值共生,才有可能在未來的市場中立足。

因為變化是永恆的,而只有長期主義與價值共生,我們才有可能超越變化,讓自己在不確定的動盪中真正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