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354:君子標準是禮義


《論語》354:君子標準是禮義


【原文】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譯文】

孔子向公明賈問到公叔文子,說:“先生他不說、不笑、不收取錢財,是真的嗎?”公明賈回答道:“這是告訴你話的那個人的過錯。先生他到該說時才說,因此別人不厭惡他說話;快樂時才笑,因此別人不厭惡他笑;符合禮義要求的錢財他才收取,因此別人不厭惡他收取。”孔子說:“原來是這樣嗎?怎麼會傳成那樣呢?”

【思索】

公叔文子是衛國的大夫,在人們的傳說中,他不說、不笑、不收取錢財,好像只有這樣做才是一個道德完善的人。可實際情況呢,他會說,會笑,也會收取錢財。不過,他做事有自己的原則,也就是看要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禮義,不符合禮義的話不說,不符合禮義的時候不笑,不符合禮義的錢財不拿。

比方說,討論國家大事,他一定會說話,提出自己的主張;如果是有些人在一起胡說八道,搬弄是非,他一定不會多說一句。在大家看喜劇的時候,他一定也會開懷大笑;到了嚴肅的場合,他就不苟言笑了。該得的俸祿,也就是工資,這樣合理的報酬他應該會收取;如果是國家的錢財,或者有人行賄,他就不會去拿一分。

公叔文子有高尚的道德,有自己做人的原則,做事符合禮義要求,絕對算得上一位君子了。

有人把“其然?豈其然乎?”翻譯為:是這樣嗎?難道只是這樣嗎?這樣翻譯,好像是孔老夫子認為公明賈只看到了表面現象,沒有看出公叔文子做事的根本原則和內在的道德要求。這個意思就不大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