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開始“出逃”美國,京東能否擺脫退市“引力”?

據路透社報道,中國最大的直銷零售商京東計劃效仿阿里巴巴,在香港進行二次上市。京東最早可能於今年6月上市,籌資至多30億美元,成為香港今年最大的IPO。

中概股開始“出逃”美國,京東能否擺脫退市“引力”?

京東已任命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瑞銀(UBS)和總部位於香港的里昂證券(CLSA)負責這筆交易。2014年,美國銀行和瑞銀也曾主導JD在納斯達克上市。讓我們來看看擬議中的發行,它揭示了京東的所有權結構,以及投資者是否應該關注。

京東的美國投資者實際上擁有什麼?

許多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有兩個原因:更好的流動性和不那麼嚴格的盈利規則。然而,中國禁止外國直接投資某些行業,包括互聯網和教育公司。

為了規避這一規定,許多中國公司在開曼群島設立了控股公司。這些公司被稱為可變利益實體(VIE),由中國公民所有,並持有實際相關公司的股份。因此,當投資者購買京東、阿里巴巴和其他中國科技巨頭的美國存託憑證(ADR)時,他們實際上購買了這些控股公司的同等股份。

因此,美國投資者實際上並不擁有這家中國公司的任何直接投票權。但這對京東來說並不重要,因為其創始人兼首席執行長劉強東(Richard Liu)仍然通過雙層股權結構控制著近80%的投票權。劉強東持有京東約15%的股份。

京東的香港投資者將持有什麼?

總部位於香港的投資者還將購買京東開曼群島VIE的股票,因為該地區與中國內地是分開管理的。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不應與中國擬議的存託憑證(cdr)混淆,後者將允許中國內地投資者持有其頂級科技公司的股票。

京東目前的市值剛剛超過600億美元,因此30億美元的IPO將稀釋其5%以下的股份。這大大高於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時的股價,後者將其現有股份稀釋了不到3%。

然而,京東目前的股價不到今年營收的1倍,因此股權稀釋不會顯著推高其估值。此外,京東最近批准了一項20億美元的回購計劃,期限為未來24個月,這可能會抵消股權的稀釋。

在香港上市就像是一張安全網

京東在香港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融資30億美元,卻可能回購20億美元的股票,以抵消股權稀釋的影響,這似乎有些奇怪。不過,在中美貿易緊張局勢不斷升級的背景下,這是有道理的。

一些國會議員已經要求美國交易所將那些不向美國審計機構公開賬目的中國公司摘牌。特朗普政府最近禁止聯邦養老基金購買更多中國公司的股票,多家中國公司正成為眾多賣空者的目標。

如果情況進一步惡化,京東和其他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可能被迫退市。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中國企業可能被迫進入比主要交易所流動性少得多的場外交易市場(OTC)。

最糟糕的情況可能永遠不會發生,因為包括騰訊(Tencent)、沃爾瑪(Walmart)和Alphabet旗下谷歌在內的其他大公司都持有京東的大量股份,它們可能會抗議京東退市。儘管如此,對京東和阿里巴巴來說,在香港這樣的中立市場保持上市狀態是明智的,這讓它們能夠在不過度依賴美國市場的情況下,輕鬆獲得投資者資金。

關鍵的要點

與阿里巴巴一樣,京東在香港上市的計劃不應該對美國投資者產生重大影響。然而,它清楚地表明,中國企業希望分散投資,以防美中之間的貿易和技術戰爭演變成新的冷戰。

本文作者:Leo Sun,美股研究社(公眾號:meigushe)旨在幫助中國投資者理解世界,專注報道美國科技股和中概股,對美股感興趣的朋友趕緊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