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一個不想學習的孩子開始用功,到底要靠什麼?

我們經常說這樣一句話:

不要用學習成績來否定一個孩子的優秀,也不要因為成績就把孩子捧上了天。

想要一個不想學習的孩子開始用功,到底要靠什麼?

最近有家長在微信裡問我,自己上小學的孩子好像什麼都學不會,一不管他就分神,什麼都理解的特別慢,這該怎麼辦?

我在手機輸入法裡打了字又刪,刪了字又打,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一般家長問我關於孩子成長,孩子的心理問題,和父母的溝通問題的時候,事無鉅細,我都會欣然回答,但是一旦問及學習問題,尤其是小學初中的學習問題,我都無從下手,因為我實在是不記得我在小學和初中學過什麼東西。

但是最後我的高考還算成功,那一年高考夠我吹噓小半輩子了。

所以啊,作為我而言,對於那些漫無目的的在學校家裡這個兩點一線中徘徊的不願意學習的孩子,十分的感同身受,一些孩子的學習出現問題,根源反而往往不在學習上,而在於他們對於自己的未來沒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對於有的家長現在最頭疼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孩子學習情況已經很糟糕了,哪科都差,補都不知道在哪裡補。

還有的孩子呢,仗著那一點點聰明勁,再加上知識難度不太大,雖然成績也還說得過去,卻總也沒有學習動力,他的老師都快要放棄他了,我們到底該怎麼辦?難道就這麼讓孩子混過這幾年麼?

想要一個不想學習的孩子開始用功,到底要靠什麼?

當然不是,不愛學習的孩子在學校裡,沒有必要煎熬,也沒有必要混,今天不愛學習的孩子,明天搖身一變,也可能變成一個愛學習的孩子,也能打個翻身仗,當然這仗並不好打,接下來左老師就來給大家說說,發生這種轉變的關鍵點在哪裡?

第一步很簡單:

讓孩子花一段時間來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思考這個問題的時間,短則幾分鐘,長則一兩年。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無論是學習不太優秀的孩子還是成績名列前茅的孩子,或是我們家長,或是講臺上的老師,或許都不能很明確的說出自己想要什麼。

而且這件事情,對那些學習成績欠優的孩子來說,更加重要。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像那些學習好的孩子,可以走一條穩定的康莊大道、考學、考研、讀博、進修、工作、升遷……在第一步,他們就和別人拉開了距離,但是這個距離不是縱向的,而是橫向的。

他們並沒有落後,只是選擇的道路和別人不太一樣而已。

說個題外話,在大學裡,請假很好請,只要你能說出自己要去做什麼事情,而且這件事情被老師認可的話,那這堂課你就不必去上,因為你有自己的想法,並且為之付諸行動,老師不會因為那點成績擋在你前進的路上,因為老師們都懂,知道自己該幹什麼,是最重要的。

但是往往我們眼裡不愛學習的那些孩子,卻大多數並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他們要麼認為好好學習只是父母的要求,不是自己的目的,能應付則應付;要麼感覺自己已經差的沒有救了,再努力也來不及。

學校裡不乏有這樣的例子,每天上課渾渾噩噩,一睡就是幾節課,上課一閉眼,睜眼就放學了,下課和同學打打鬧鬧,聊聊閒天,日子就一天一天的過去了,從初中到高中,從高一到高二,從高二到高三,在這期間他們會有那麼幾次,感覺想要好好學習了,但是嘗試了一下之後就會又慢慢的回到原來的節奏,最後放棄。

為什麼他們每次只是嘗試了一下學習就放棄了呢?

因為他們學習的目的太模糊。

有的是父母在家裡天天做思想工作,煩的不行;

有的是爹媽威逼利誘,考好了就給買東西;

有的是來了個課講的不錯的老師,給打了針雞血;

有的是喜歡上了一個同學,想考的好點和人家拉近一下距離;

有的就只是因為天天太無聊了,閒著也是閒著,順帶學一學。

可想而知,用這些做目標,能做到從底層翻身麼?

常言道,浪子回頭金不換,因為讓他們回頭的東西,比金子寶貴得多。

要一個不學習的孩子開始用功到底要靠什麼?家長們用過很多方法,靠良言相勸;靠苦口婆心;靠威逼利誘;靠棍棒相加;靠聲淚俱下,但是這些起到作用了麼?起了多長時間的作用?結果呢?孩子真的是在好好學習麼?你確定他不是僅僅在配合著你演一出叫做“孝道”的苦情大戲?

真正能夠讓一個人開始動起來的東西有兩種,一是對美好生活的夢想,二是對失敗的恐懼。

恐懼可以選擇逃避,而夢想,才是我們滿灌著熱情走完一生的永動機。

這樣說夢想,可能顯得有些“雞湯”,但是夢想也可能很粗俗,粗俗到什麼程度呢?想要錢,想要自由,想要豪車,想要名牌包,想要好老公,想要漂亮老婆,總而言之,想要良辰要美景,又要美女要江山。

但是好多孩子連這麼“粗俗”的夢想都沒有。

想要一個不想學習的孩子開始用功,到底要靠什麼?

他們完全不知道自己每天煎熬在這個監獄一樣的地方所為何事,也不知道自己的爹媽整天在耳邊叨叨來叨叨去累不累,他們在每天都極其相似的日子裡,真的把學校生活過成了蹲監獄,一旦生活產生了規律,日子過的就飛快了,今天剛拿到高一的課本,明天就在填高考志願書了。

但是隻要他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目標,他們就會發現,好好學習永遠都是當下的最優解。

莫言在香港的那次最著名的演講上說過,自己當初開始寫小說的目的,就是因為聽別人說,當了作家可以天天吃餃子。

動力的強弱,與追求的大小無關。

最後還是要提一下我高二的英語老師,這位老師最近在我們學習範中的出鏡率很高。

這位老師英語專業八級,在平時節假日的時候,最喜歡到附近的一個國際傢俱城去給外國人做隨行翻譯,然後回學校給我們講一些外國人的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說黑人身上總是有一股羶氣味,和印度人一起吃飯的時候看他們用手抓炒麵,日本人很嚴謹,喝剩半瓶的礦泉水一定要帶回酒店喝完,美國人說英文總是帶著粗口,好像離開那兩個單詞就不會說話了……

每次講完這些有意思的事情之後,他都會和我們說:

好好學習吧,孩子們,大學考得越好,你們見識的東西就越多,好好學英語吧孩子們,等你們見識多了,就發現英語這東西還是有用的。

他每節課有一半的時間都在說這些有意思的事情,和我們學印度人說英語的發音,逗得滿堂大笑,也就只有他能讓那些整天睡覺的同學,開始在晚自習的時候背單詞。

讓這些平時抬頭聽課都困難的學生背單詞,靠的是什麼?是老師的個人魅力麼?是英語有意思麼?是學生忽然開竅了麼?

都不是,是學生的內心中,開始萌發了對這個世界上有趣事物的嚮往。

因為嚮往,所以追求,因為追求,所以學習。

那麼現在,你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有趣麼?他又在嚮往著什麼呢?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一定要做一些工作主動促成孩子對未來的思考,對人生的追求。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孩子,去和那些有思想、有追求的師長接觸,也許有的時候,不經意間,孩子就萌生了一些以前不曾有過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