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憧憬如《後浪》,而現實是殘酷的“三重門”

疫情之下的勞動節,以為就在平淡中過去,然而B站的《後浪》,註定要撩起人們的爭論,製造一波話題漩渦。

5月3日晚,B站聯合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環球時報等發佈“獻給新一代的演講”的視頻《後浪》,應景五四青年節。該視頻由國家一級演員何冰演講,講述老一輩對年輕一代的鼓勵、羨慕、希望、憧憬。

視頻中,何冰飽含深情,關愛中有鼓勵,羨慕中有期望,再加上跌宕激昂的配文,非常容易抓住人們的注意力,引起大家的共鳴。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段還不到4分鐘的視頻很快就刷屏社交網絡,無論是在朋友圈,還是微博中,總有一兩個人轉發該條視頻。截止到5月5日下午2點多,《後浪》的站內播放量已經達到一千多萬,點贊數量已經達到了127萬。

心裡有火,眼裡有光!

《後浪》描述的年輕人如此的朝氣蓬勃,如此的積極向上。而事實上,本屆的“後浪”並不特別,每一代年輕人都有自己的困惑和煩惱。

作為普通人,80後的一代,錯過了福利分房和包分配,90則需要面對遙不可及的高房價,千禧年之後的一代,雖然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但多數分不清哪些是現實,哪些是網絡,就像當年的《盜夢空間》一樣。

總會有人或必然,或偶然的抓住機遇,實現躍升,而這樣的人只是幸運的少數。更多的人,註定要在工廠流水線上度過一生,在網約車上來回奔波,在送外賣的顛簸中消磨青春。

《後浪》乍一看,很提氣,很舒服,很爽,而年輕人的“三重門”,70後們走過,80後們也走過,新的“後浪”們,大部分人難以避免這樣的宿命,在這個過程的消磨中,當年的意氣風發,又能夠剩下多少?

殘酷現實“三重門”

現實永遠比憧憬殘酷,所謂的“後浪”們,面臨的第一重門,就是就業。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高達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如此龐大的就業人口,即使在正常年份,就業壓力也非同一般。

而今年,在疫情之下,到目前為止真正實現就業,草簽合同的畢業生又有多少呢?有數據顯示,目前大概有一半的應屆畢業生,還沒有找到工作。

當年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現在早就沒人提了。20年前的千禧年,普通高校的畢業生是95萬人,2001年,則達到104萬,以後逐年遞增。大學生越來越多,就業匹配則沒有相應跟上,社會消化不了這麼多的年輕人。

這就是現實,當象牙塔中的“後浪”們,還扭扭捏捏、風花雪月的時候,現實就已經猛抽了一個耳光,然後在懵懂之後,面對社會大潮,依然不知所措。高校年輕人的生存空間,就在日復一日的擴招中,已經變得非常狹窄了。

第二重門,則更為殘酷。

有人估計,最近200年技術的積累和提升,遠遠超過過去2000年積累的總和。古代有作坊,工人在裡面養蠶織布,工業化時代也是需要工人電焊、裁布、操作車床,歸根結底,都是需要一定數量的“人”來操作。

但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需要人靠數量來堆砌了,一個人可以操作一個工廠,一個人可以輸入代碼讓整條生產鏈井然有序。比如寶鋼在湛江的板材生產線,偌大的工廠看不到幾個人,微機控制室員工從來沒有坐滿過,一切都是自動化的。

有人憧憬未來的智能化,認為未來的生活一切都很美好,然而你就能確定,你就是《北京摺疊》中,時間最多的那一撥人?更大的可能恰恰相反,你得到的時間,最為奢侈而可憐。

從未來回到現實, 2019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15歲~60歲)達到9.8億,其中農民工就達到1.6億,大多數農名工因為收入微薄,會選擇來到城市工廠打工。

別說什麼《勞動法》,一天做10個小時以上的人比比皆是,在機器面前流血流汗。解決溫飽問題之後,中年人省下錢寄回家,給留守兒童用作生活費,青壯年則拿著工資下班消遣,沖刷疲憊的靈魂。

這是《後浪》的摺疊面,這是現實的一面。

即便你能有份可堪溫飽的工作,但你仍然需要面臨娶妻生子的門檻,繞不開的房價,是年輕人不可承受之重。

何冰可以飽含深情的羨慕《後浪》中的年輕人,然而房價卻可以壓垮他們當中大部分人的脊樑,負重前行才是常態,作為普通人,你有得選擇嗎?

當然,你可以說,房子不是人生的全部,但你生命中的婚姻需要房子做錨點,你的孩子需要房子帶來教育,你的家庭需要房子得以生存和維繫,而這所有的前提,都需要捱上房價的一刀。不用躲,因為縮頭是一刀,挺頭也是一刀!

“後浪”們,只配996

憧憬中,“後浪”們可以有自己的愛好,堅持自己的熱愛,甚至轉變成自己的事業。而現實是如果你迷茫,考個公務員吧,如果你受不了苦,考個公務員吧,如果你畏懼社會,考個公務員吧,如果你看不清未來,那唯一的答案,還是考個公務員吧。

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有接近150萬人報考公務員,這個數據在2002年的時候僅僅只有6萬。這就是你們的事業?這就是“後浪”們的理想?這就是何冰所羨慕的朝氣蓬勃的一代?

為什麼“後浪”們求穩?拼搏的勁頭哪去了?真正的原因是:不管什麼後浪,都會成為社畜!

走出大學參加工作和在象牙塔裡,感受的世界是根本不同的。在校生看《奔湧吧,後浪》,可能會很受鼓舞,以為世界真的是自己的,或者即將屬於自己,那隻不過是因為自己和“世界”還很遙遠。

前幾天在微博上向高曉松發“公開信”的一位今年要畢業的武漢大學學生,代表的則是看到真實世界的人。到現在為止,他工作還沒有著落;生活拮据,到超市買點吃的都要精打細算使用購物券,他不僅感嘆:我們這樣的青年,還有資格談“詩與遠方”嗎?

他正處在成為“社畜”的臨界點上,還沒有清晰地認識到,即便自己找到不錯的工作,接下來也不過是一種沒日沒夜的“996”式的勞作。“社畜”一次來自日語,是在職場上辛苦打拼年輕人的自嘲:在公司很順從地工作,被公司當作牲畜一樣壓榨。

前兩年,馬雲說過一段充滿爭議的話,他認為,在阿里“996”是一種“福報”,因為同樣辛苦,在阿里能夠掙到更多錢。換一個角度看,馬雲說的其實是大實話。尤其是對今年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有一個地方能夠“996”,就算是好運氣了。

“社畜”可以被看作是“奔湧”的反面,“前浪”一直沒有坦白,這其實就是現實。在任何一個國家,年輕人畢業都要踏入社會,那一刻就是“不再年輕”的開始,那一刻才真正認識到世界的冷酷一面,他們會明白,這世界終究還是“前浪們”的,那些給他們發offer或者掌握他們職場命運的傢伙。何冰說,羨慕“後浪”擁有“選擇的權利”,他們真的有嗎?

今年正好是一個整數年,疫情造成的各種“停擺”,讓人們忽視了這個年份的代際意義:80年出生的人,已經到了40歲的“不惑”之年,作為新勢力的90後,最大的已經“而立”,即便是00後,也到了20歲這個公認的“成年”階段了。

認清現實吧,你只配996,並且,要感到幸福才對!

殘酷中有希望

在標榜獻給年輕人的B站《後浪》中的新一代們,有他們的困境與不滿,比如房子、戶口、日漸固化的階層、“996”、權利貧困……然後《後浪》對此卻隻字未提。這是“前浪”對“後浪”的善意安慰,還是“前浪”的自我欺騙或者有意無視?

視頻中的《後浪》,其實根本代表不了大多數的年輕人。小資情懷只屬於少數人,更多的“後浪”,只能在現實中負重前行。

或許根本沒有後浪前浪,只有一群一群為了生活而打拼,被歷史洪流裹挾向前的年輕人們。他們沒有力量奔湧,只能耗盡所有力氣向前,連滾帶爬。

有一種消費主義認為,現在的年輕人,選擇越豐富、越多元、越自由。當然,消費領域的選擇,與政治學概念的選擇從來就不是正相關關係,相反,看似豐富,實則貧困的一代,人們往往會將全部熱情投擲於消費,消費主義反而獲得一種畸形的發達。

所以,有人認為,與其說《後浪》是在致敬真正追求獨立自由、保持個性並面向社會的青年,不是說是向消費與享樂的一小部分“後浪”們的諂媚。

“後浪”代表不了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中國年輕人不只是B站上的二次元年輕人,它也包括這次疫情中勇敢走上前線的年輕人,包括始終為弱者鼓與呼的年輕人,包括敢於挑戰權威的年輕人,包括在流水線上艱難謀生的年輕人,包括精緻利己主義的年輕人,包括非我族類的年輕人……

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裡,有不同的後浪在奔湧。有夢想,執著地追求美好事物,努力開拓自己生命的邊界,就是年輕的樣子。一種解決迷茫的答案是,呼籲當下年輕人多關心自己和身邊人的生存,擔當更多的社會責任。

面對疫情的堅持,面對困境的堅守,面對難題的奮鬥,這就是中國“後浪”的樣子。

心裡有火,眼裡有光!依稀中看見希望,現實中永不言敗,才能跌跌撞撞向前。

因為,“後浪”們,沒有退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