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評|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要打通“三重門”

暖评|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要打通“三重门”

4月13日,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北京懷柔國家中影數字製作基地舉行開幕式紅毯。圖為演員田華亮相紅毯(圖片來源:tuku.qianlong.com)。千龍網記者 陳健男攝

4月13日,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新中國成立70週年電影主題論壇在京舉行,謝飛、呂樂、甯浩、郭帆等老中青三代電影導演一齊亮相,以回望為契機,把脈中國電影,找尋中國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的原動力。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電影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電影人的創作如何與時代形成唱和?中國電影未來的路要怎麼走?這是導演們討論的話題,也是中國電影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一直致力解決的問題。

電影是導演的藝術。真正有風格的電影體現著導演的審美、個性和價值觀。電影好不好看,導演是第一要素,所以首先要打通“人才門”。成熟的電影市場,應該有完善的制度體系,能鼓勵、激發有才華、有熱情的人願意從事電影行業,投入電影創作,並給他們創造做夢的條件。

對導演來說,最希望看見的結果是口碑票房雙豐收,既完成了自己在電影藝術上的追求,又解決了導演和一起做“夢”人的吃飯問題,讓大家可以吃飽肚子,有體力、精力和資金,繼續做下一個“電影夢”。

甯浩說,自己開始拍片時趕上了一個比較好的時代。他的成名作《瘋狂的石頭》能開拍就得益於“亞洲新星導”對有才華年輕導演的資金扶持計劃。儘管執導作品幾乎部部賣座,但甯浩說自己在多年創作中,一直在電影的文化屬性和商業屬性之間尋求平衡。

甯浩的困擾也正是中國電影一直存在的困惑,和發展過程中必須打通的“阻隔門”。重量不重質、重商業片輕文藝片,票房高口碑差,是這幾年中國電影存在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雖然電影票房收入年年在刷新紀錄,但並沒有多少國產好電影被權威國際電影節認可。

上世紀三十年代我們出現過受市場歡迎的好萊塢商業類型片。謝晉的《芙蓉鎮》《天雲山傳奇》,都是上億人次觀看。上世紀九十年代,第五代導演創造了中國文藝片的黃金時代。《霸王別姬》《黃土地》《紅高粱》《秋菊打官司》屢屢在國際獲獎,說明中國電影的藝術性已經走向世界。只是現在的“唯票房”論,只建立了電影的市場化評價標準,沒有建立藝術、文化方面的評價體系,扼制了優質文藝片的發展前景和市場空間。

想要拍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好電影,必須找尋電影文化性和商業價值的平衡,需要繼續規範、完善對電影市場的管理,建立多元的電影評價體系,保障各種類型的影片都有符合自身特點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當然,電影強國的最核心標準是拍出量多質好的電影。拍出更多優質電影是實現中國電影強國夢要打通的“內容門”。去年,《戰狼》《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今年的《流浪地球》《瘋狂外星人》等在票房和口碑上的雙豐收說明,不論是商業片、文藝片還是科幻片,真正好看、優質有特色的電影,是能贏得觀眾和市場的共同認可。

這幾年政府也不斷加大對影視行業的整改力度,更規範、系統的行業體系正在不斷完善中。“流量”經濟開始退潮,觀眾從喜歡“小鮮肉”到也喜歡“老臘肉”。有演技演員們的“春天”來了,這也意味著百花齊放的中國影視業的春天也要來了。(千龍網評論員 池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