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的內涵、意義和隱憂 ,基於互聯網大腦模型的分析

新基建的內涵、意義和隱憂 ,基於互聯網大腦模型的分析

作者:劉鋒 《崛起的超級智能》作者,計算機博士

2020年4月20日上午,國家發改委召開4月份例行新聞發佈會,首次就“新基建”概念和內涵作出正式的解釋。“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這是發改委給出的“新基建”定義。

一。新基建提出背後的21世紀科技生態

對於如何理解新基建,不同的企業和研究機構已經給與很多專業的解讀。如果從21世紀科技生態的變化特點看,新基建的提出可以看做是過去20年來,中國進一步推動前沿科技生態協同發展的又一次努力。我們在之前的探討中提出,過去50年,特別是過去20年,互聯網的整體架構從網狀向類腦模型變化是21世紀諸多前沿科技產生和爆發的主要原因。


新基建的內涵、意義和隱憂 ,基於互聯網大腦模型的分析


互聯網在經過1969年互聯網的誕生、1974年TCP/IP協議、1989年萬維網等基礎的奠定後,開始加速向從網狀結構向與類腦模型方向進化。2004年社交網絡為代表的類腦神經元網絡,2005年雲計算為代表的類中樞神經系統,2009年物聯網為代表的類感覺神經系統,2012年工業互聯網、工業4.0為代表的類運動神經系統,2013年大數據,2015年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智能驅動力,到2018年阿里大腦、騰訊大腦、360安全大腦、滴滴交通大腦等不斷湧現,連同之前的谷歌大腦、百度大腦、訊飛超腦,到2019年,互聯網大腦的雛形已越來越清晰。人類智慧與機器智能通過互聯網大腦模型形成了21世紀科技生態的重要特徵。


新基建的內涵、意義和隱憂 ,基於互聯網大腦模型的分析


從這張互聯網大腦模型的發育與進化圖中可以看出,各種新技術不是孤立的產生和發展,而是不斷迭代和相互促進的,通過不斷的協同進化,並與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城市建設結合,拉動人類社會快速向前發展。


二,新基建的官方定義

國家發改委召開4月份例行新聞發佈會在提出新基建的定義同時,也詳細介紹了新基建的詳細具體內容。主要包括3個方面內容: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至此,“新基建”概念有了正式、明確的官方定義。在此之前,關於新基建,市場上普遍解讀認為,包括了七個方面的內容: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從新的定義看,國家發改委宣佈的“新基建”並不涵蓋此前流行說法中的“特高壓”和“城際高速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

傳統基建即老基建,主要包括三個當面:一、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三、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三大項。也就是說,“特高壓”和“城際高速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一直都是老基建的基本內容之一。


三。基於互聯網大腦模型的新基建圖示

如果用互聯網大腦模型來標註這次新基建重點建設的信息基礎設施,包括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等,可以形成的大概圖示如下:

新基建的內涵、意義和隱憂 ,基於互聯網大腦模型的分析

四。發展新基建的兩點隱憂或建議

根據互聯網大腦模型的特徵和進化規律看,對於這次新基建的發展期,也可以提出兩點可能的隱憂或建議。

第一點是新基建對科技生態的拉動既不能落後也不能過於超前,從互聯網大腦模型的發育圖中可以看出,理想狀態是,任何一個技術的發展需要與當時的科技整體生態相匹配並略微超前。譬如2005年雲計算的興起是谷歌,IBM,雅虎等科技巨頭對上個世紀提出的B/S架構擴展形成的。2013年大數據的爆發是在之前社交網絡,移動通信,物聯網等技術基礎上產生的。而2015年興起的人工智能是基於互聯網巨頭的巨大算力,互聯網產生的大數據,以及互聯網類腦結構逐步成熟後與人類社會結合產生的諸多應用場景。如果在社會應用,科技生態整體沒有匹配成熟之前,過早和過度的發展某項技術,可能會帶來資源浪費和應用場景與技術的脫節。需要管理者平衡和評估新技術的發展階段與社會需求的切合關係。


第二點是雖然新基建重點發展了人類社會的技術神經系統,但依然需要工業,農業,城市建設,能源等肌肉和骨骼的配合。從互聯網大腦模型看,新基建涉及的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等,總體對應了不同方向的科技神經系統。這些神經系統最終還是要為驅動人類社會的各個產業,各個行業提供動力。如果傳統基建或老基建不發達,新基建的能力就沒有充分的用武之地。而且傳統基建,傳統行業的發展有其自有規律和技術壁壘。有些並不會因為新基建的發達而自動更新換代。需要傳統行業不斷突破技術壁壘,完善產業鏈條,然後與新基建的技術結合,這樣國家的綜合實力才能夠得到巨大的提升。


參考1.《崛起的超級智能》,劉鋒 ,中信出版社,2019

參考2 “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範圍 將從四方面促進新基建”,中國新聞網 ,20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