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境内乡级行政建制历史演变(上)

靖远县境内乡级行政建制历史演变(上)

靖远取“边远之地已安定下来”之意故名。西汉属安定郡祖厉、鹑阴县地。唐为会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设迭烈逊巡检司,属固原州。正统二年(1437年),裁迭烈逊巡检司,于会州地置靖虏卫,属陕西都司,领千户所(1120人为一个千户所)五个,百户所(112人为一个五户所)五十个,辖九个堡。隆庆六年(1572年),靖虏卫始设兵粮道,辖安定、会宁、通渭三县地,境内置千户所。

靖远县境内乡级行政建制历史演变(上)

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雍正三年(1725年),靖远卫属巩昌府。雍正八年(1730年),改靖远卫为靖远县。乾隆三年(1738年)改属兰州府。同治十三年(1874年)于打拉池分设海城分县,属固原州海城县(今宁夏海原县)。民国元年(1912年),靖远县隶属兰山道,裁撤海城分县,将其属地划归靖远县。民国16年(1927年),靖远县直隶于甘肃省政府。

靖远县境内乡级行政建制历史演变(上)

雍正八年(1730年)改卫为县后,辖三滩豽(糜滩、盐滩、三滩)、九塬(骟马塬、dao(“受”字中“又”改为“丈”)家塬、海都塬、常家塬、大白草塬、小白草塬、若笠塬、三场塬、聂家塬)、十五堡(平滩堡、兴靖堡、冯家堡、尾泉堡、锁罕堡、发裕堡、大庙堡、永安堡、芦沟堡、打拉池堡、芦塘堡、哈思堡、水泉堡、红堡子、陡城堡)、八寨(定戎寨、住家寨、马家寨、苦水寨、四寨、刘家寨、双寨、金坪寨)、一营(太平营)、四十八屯。

靖远县境内乡级行政建制历史演变(上)

1926年,县域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区。中区:城关、河靖、吴家湾、盐滩、碾子湾、独石头、糜子滩、三角城。西区:中堡、寺儿湾、天字、高崖、古城、北湾、泰安、梁家砂河、上蒋滩、下蒋滩。南区:二十里铺、营防滩、马家滩、南川各村前后寨、西五原、关川。东区:打拉池、乾盐池、万家水、刘家井、种田沟、焦家山、赵家崖、吴家庄、上汉岔、下汉岔、圈黄湾、甜水井。北区:吴家川、西岔、荒草梁、曾家湾、尾泉、一条山、大芦塘、小芦塘、五佛寺、陡城、水泉、黄湾、马缠堡各村、石门川、哈思堡、发裕堡、永安堡、大庙堡、芦沟堡、苦水堡、大红沟、小红沟、兴堡子川。

靖远县境内乡级行政建制历史演变(上)

1933年,靖远县所属黄河以北的老龙湾、砂金坪、五佛寺、大芦塘、小芦塘、一条山、锁罕堡等地划归红水县,将红水县并入景泰县。全县划分为五个区,区下设村。1935年实行保甲制,全县为4区18联保,下设84保877甲。1936年划分为5个区,共31联保,124保,1326甲。第1区辖县城及周边地区,区署设在县城内。第2区辖县域东部地区,区署设在打拉池。第3区辖县域南部地区,区署设在大芦子。第4区辖县域西部地区,区署设在北湾。第5区辖县城北部地区,区署设在大庙。1938年,靖远县仍为4个区。

靖远县境内乡级行政建制历史演变(上)

1940年7月,大区划分为乡镇,取消联保制。原9个乡镇重新划分:乌兰镇改为城关镇,中和乡改为东湾乡,型仁乡改为糜滩乡,南强乡改为河畔乡,勇义乡改为大芦乡,北固乡改为大庙乡,西丰乡分为北湾乡和平堡乡,三角城从型仁乡分出设立三滩乡,东明乡和永安乡名称不变。1941年8月增设陡水乡,全县共设城关镇、糜滩乡、三滩乡、东湾乡、东明乡、大庙乡、永安乡、北湾乡、平堡乡、大芦乡、河畔乡、陡水乡12个乡镇,下辖99保。

靖远县境内乡级行政建制历史演变(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