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阿Q人物塑造:也許就是平凡世界中的你我他

《阿Q正傳》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之一,小說集中塑造了阿Q的形象,這一形象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徵,揭示了當時國民相當突出的人性弱點,即國民的劣根性。以精神勝利為主要思想性格特徵的阿Q成為中外文學史上一個極為出色的文學形象。


茅盾先生認為:阿Q是中國人品性的結晶,阿Q相未必是中國民族所特具,似人類普遍弱點的一種。周作人認為阿Q這個人物形象是“像鬼一樣的存在在那裡的中國人的‘譜’”,“是沒有自己的意志而以社會因襲的慣例為其意志的人,所以在現社會里是不存在而又到處存在的。”
精準概括阿Q精神勝利形象的主要表現,深入分析阿Q精神勝利思想性格形成的社會根源和個人原因,對於今天提高民族素質、促進社會健康發展、加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魯迅的阿Q人物塑造:也許就是平凡世界中的你我他

阿Q精神勝利法的主要表現


阿Q的精神勝利的主要特徵,就是在現實生活中處於弱勢、失敗的地位,卻不能正確認識社會和自我,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輕自賤、凌弱怕強、健忘忌諱缺點等種種“妙法”達到自欺自慰、自我陶醉的精神勝利之中。
阿Q精神勝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自尊自大
阿Q是個極卑微的人物,而未莊人全不在他眼裡,甚至趙太爺進了學,阿Q也不表示推崇,以為我的兒子將來比你闊得多。加之進了幾回城,更覺自負,甚至瞧不起城裡人。當別人嘲笑他頭上的癩頭瘡疤時,他以此為榮,還說:“你還不配……”

2. 自輕自賤
阿Q在未莊被閒人揪住辮子在牆上碰頭而且要他自認為“人打畜生”時,他就說:“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麼?”而且他還自以為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麼”,他在精神上勝利了。

魯迅的阿Q人物塑造:也許就是平凡世界中的你我他

3. 自欺欺人
阿Q在與人打架吃虧時,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他賭博贏得的洋錢被搶,無法解脫“忽忽不樂”時,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好像被打的是“另一個”,他在精神上又一次轉敗為勝。

4. 憎惡權勢而又凌弱附勢
阿Q對壓迫他的權勢者趙太爺之流心懷怨恨,只要有反抗報復的機會,他就會狠狠報復,因此看到趙太爺們在革命浪潮到來之際慌張的神情,他便十分快意。但在趙太爺權高勢重時,阿Q卻又想攀附他。他總想能與趙家聯繫起來,藉助趙太爺的權勢來提高自己的地位。阿Q最喜歡與人吵嘴打架,但必須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對抵抗力稍薄弱的小D,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其輕薄。

5.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
阿Q對自己的弱點神經過敏,那頭上的癩瘡疤成了他的禁區,因而犯了禁忌症,但一面對實際的屈辱卻又麻木健忘。求愛之後,卻很快就忘了剛捱了趙秀才大竹槓的痛打,反倒跑去看熱鬧。最後被把總抓進大牢,判了死刑,他仍不知死期已到,反而因圓圈畫得不圓而後悔。示眾時還想方設法去博取觀眾的喝彩。真是驚人的麻木!

魯迅的阿Q人物塑造:也許就是平凡世界中的你我他

6.不滿現狀但又安於現狀
阿Q每當受到欺侮而不平時,總是感慨:“現在的世界太不成話,兒子打老子……”並且他也希望改變自己的現狀,對革命的幻想就是阿Q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但實際上他卻安於現狀,任憑趙太爺們的算計和迫害,他都能隨遇而安。到了山窮水盡之時,他就用命運來寬慰自己,以為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要抓進抓出,要遊街示眾,有時也未免要殺頭。因而內心也就釋然了,直至戰勝了死亡的恐怖。

阿Q精神勝利法形成的歷史與社會根源


從政治上看,中國社會長期處於暴力專制之中,民眾從一次次反抗的失敗中,錯誤的總結出^造**沒有出路的教訓,而不^造**又難以忍受現實的痛苦,於是,便只好尋求精神上的安慰。這正如恩格斯所說:“在階級社會中必然有一些人,他們既然對物質的解放感到絕望,就去追求精神上的解放來代替,就去追求思想上的安慰,以擺脫完全的絕望處境”;

魯迅的阿Q人物塑造:也許就是平凡世界中的你我他

另一方面,阿Q“精神勝利法”作為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產物,烙上了民族恥辱的極深印記。在帝國主義擴張浪潮不斷衝擊下,封建統治階級日趨沒落,統治階級為了掩蓋社會的黑暗與落後,不斷以“天朝大國、地大物博、歷史輝煌”欺騙愚化百姓,使廣大民眾在這種主導思想的薰陶下,逐漸形成自尊自大、自欺欺人的思想意識。

從這點上來說,要剷除阿Q精神勝利法在國民中的貽害,就必須讓我們的社會實現真正的民主進步形態,讓民眾在寬鬆的社會環境中獲得思想和精神的解放。
阿Q精神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影響密不可分。儒家學說以封建的“禮”為核心,宣揚尊卑等級思想,扼殺人的主體自我意識,形成極其濃厚的奴性文化;佛家宣傳輪迴轉世、因果報應、宿命論等;道家強調無為……在統治階級有意識主導宣傳下,這些傳統文化的消極思想形成了阿Q精神勝利中以奴性為核心的不滿現狀但又安於現狀、自輕自賤的思想性格。

魯迅的阿Q人物塑造:也許就是平凡世界中的你我他

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築,物質決定著精神。

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小農經濟階段,後來又加上帝國主義的入侵,落後的生產力逼迫人們為基本生存而勞作,經濟上的自始自足帶來了思想上的自滿自足。封建社會的農民背朝青天面對黃土,終生束縛在土地上,很少有社會交往,極少有商品交換,這種落後、閉塞、狹隘、保守的傳統生活方式阻礙了人們的視野和腳步,難以接觸到新的思想和新鮮事物,而更易於受到封建思想文化的薰陶毒害,產生孤陋寡聞、小國寡民的思想。

阿Q面臨著一切生存的困境:無田地,無房屋,無女人等。他作過一些努力,包括投機革命,但每一次都以失敗而告終,閉塞落後的環境使他得不到先進思想的影響和啟迪,阿Q依然是阿Q。物質上的絕望,必然要用精神來安慰。
所以發展科學、解放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存環境是提高民族素質、清除“阿Q精神勝利”的民族劣根性的重要基礎。

魯迅的阿Q人物塑造:也許就是平凡世界中的你我他

認識與批判“阿Q精神”的現實意義


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表現出“阿Q精神”的人還是有很多的。
有些人看見別人超過自己時就說:“他算什麼,我比他好多了。”這不是見先進就學,而是自我滿足,夜郎自大,不求進取,又敵視別人進步。這其實是阿Q精神在現實中一種很普遍的表現。


現在不少官員、雅士以“難得糊塗”作為座右銘,他們不讀書不看報,對黨的方針政策一知半解,工作中說假話,虛報成績,以權謀私,是非不分,其實,他們是不敢正視自己的真糊塗,而是試圖把自己包裝成一尊聰明儒雅的形象,這實在是自欺欺人的愚蠢到家的伎倆,和阿Q的自欺欺人同出一轍。
在單位、社區、社會生活中,很多人面對不公現象,都是背地裡發牢騷、罵惡言,不敢公開依法據理抗爭,更有甚者還違心點贊獻媚,這是典型的阿Q再世。


魯迅的阿Q人物塑造:也許就是平凡世界中的你我他

在對待中國與周邊國家矛盾時,有些民眾缺乏理性分析,或者放火燒日貨,或者言稱“小日本”、“菲阿斗”,要消滅對方;也有些人熱衷於慶賀GDP位居世界第二而忽略民眾生活的壓力,熱衷自喜我國領導人受到怎樣的特殊接待而忘記西方集團對我們的打壓,更有甚者為獲得美國轟炸我大使館及南海撞機後的“道歉”而自得……這與阿Q捱打後的自慰有幾許差別?


凡此種種,可見阿Q精神勝利之幽魂仍在四處遊蕩,我國民之劣根仍未鏟淨。我們必須深刻認識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表現、本質和產生原因,徹底剷除滋生阿Q精神的一切土壤,從而真正提高民族素質,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