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孔孟之鄉的姓氏——顓孫氏

發源於上古顓頊帝,出自上古聖君虞舜媯姓,以先祖名字為姓氏

顓孫姓發源地:山東鄒城

源於孔孟之鄉的姓氏——顓孫氏

顓孫整體概述:

顓孫氏,現在是罕見覆姓,在我國姓氏普查中位列第241位,主要分佈於山東鄒城、兗州、汶上、安徽蕭縣、淮北、以及河南洛陽、河北滄州等地,全國約有10萬人。

尋根溯源:

據《風俗通》、《尚友錄》及顓孫氏族譜《掘坊志》記載:顓孫氏源出黃帝之孫顓頊,經五世至虞舜。相傳舜做天子之前,帝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們在媯水河邊居住,他們的子孫留在這一帶的,就是媯氏。舜帝的32世閼父,即遏父,周文王時為陶正。他的兒子媯滿,字少湯,娶周武王之女太姬。武王克商之後,於公元前1046年封媯滿於陳(今河南淮陽),侯爵,由他來奉守舜帝的宗祀。媯滿為陳國第一代國君,也是陳姓的始祖,死後諡號"胡",即陳胡公。陳國傳至第13世發生內亂,先是厲公躍即位,在位僅5個月就為其弟莊公林所殺。莊公子顓孫目睹內亂迭起,遂離開陳國出奔齊國,一同出奔的還有厲公子完,即後來田氏齊國的始祖。後來,顓孫又由齊奔魯。《左傳.莊公二十二年》記載:“二十二年春,陳人殺其大子禦寇,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顓孫自齊來魯。”這個"陳公子"顓孫就是孔門先賢顓孫師的六世祖,故而《呂氏春秋·尊師》篇雲“子張,魯之鄙家也”。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考辨》中引崔述語云:子張乃顓孫於(魯)莊公二十二年自齊奔魯,歷閔、僖、文、宣、成、襄、昭、定至哀公凡十世。子張之非陳人明矣。因其先世出自陳而傳之者遂誤以為陳人耳,若子張為陳人,孔子亦將為宋人乎。從此可看出,子張祖籍陳人歷史上是沒有爭議的,因為子張先祖是陳國。此外,還有旁證材料,《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中記載“子張有父之喪,公明儀相焉,問啟顙於孔子。孔子曰‘拜而後啟顙,頹乎其中順;啟顙而年拜,頎乎其至也。三年之喪,吾從其至也。’”。這裡說子張的父親死時,公明儀曾作為禮相向孔子詢問過跪拜之禮。說明一是子張之父與孔子及其弟子有交往,而且關係頗深,二是從子張之父死後以公明儀為相來看,子張父子應該是長期居於魯國的。。三是“三年之喪”並非當時的通用之禮(古今學者已有許多文章論證此),只是孔門中或魯國的部分人中實行。因此,子張父之喪當在魯發生。四是當時有父在不遠遊的風俗。《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子張師從孔子的時間主要在孔子周遊列國後期(子張首次出現在‘陳蔡間受困’時,時為哀公六年,即公元前489年,年15)到孔子返魯後,因此,其主要活動在魯,其父也必在魯。又《禮記·檀弓》篇中記子張與曾子之母同時死,“子張死,曾子有母之喪,齊衰而往哭之。或曰:‘齊衰不以吊。’曾子曰:‘我吊也與哉?’”。《禮記·檀弓上》還有一段關於子張死時的記載“子張病,召申祥而語之曰:‘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幾乎?’……” 。曾子是魯國人(南武城人氏),申祥則是子張之子,也在魯國作官,曾隨吳起與齊國作戰。並且是魯繆公禮賢之人,因而長期活動在魯國。從子張與這些人的交往來看,子張生前的活動應該也是以魯國為主的。又《禮記·曲禮下》中說“去國三世,爵祿無列於朝,出入無詔於國,唯興之日,從新國之法”,顓孫氏去陳至魯是逃出來的,自然不會有“爵祿列於朝(陳國)”,發展到子張時已170餘年,早已在三代以上,“從新國之法”久矣。因此,子張為魯人是可以成立的。子張祖籍是陳人,但得姓於魯,生於魯,長於魯,是為魯人。

據《顓孫家譜》記載:顓孫子張二十五歲時孔子去世,守喪三年後,一直活動在鄒魯之間,去世後葬於蕭縣,因此顓孫氏以後世居鄒地,至今已兩千五百餘年,傳八十餘世。

源於孔孟之鄉的姓氏——顓孫氏

得姓始祖:

顓孫師,陳人,字子張,少孔子四十八歲。"(《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生於魯定公七年,即公元前503年。他容貌俊美,待人寬厚,與子夏等並列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是孔子的得意門生。自孔子去世後,創立“子張之儒”,居儒家八派之首。其事蹟散見於《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和《論語》一書的《為政》、《公冶長》、《子張》等篇以及其它儒學經典中。

繁衍播遷:

顓孫氏自子張以後分為兩大支,即“南宗”、“北宗”。子張去世後申祥(子張之子)為父守喪遷於蕭縣,申祥有兩個兒子,長子顓孫鍾留在了蕭縣守墓,次子顓孫鼎仰慕鄒魯聖賢儒風,回遷鄒地,定居於今香城鎮莫亭村,世代繁衍,至明初五十三世顓孫人偉遷居白塔寺村(即今北宿鎮萬村),後世開始分支,先後遷居兗州、汶上、太平、嶧山、濟寧,後期隨著闖關東的大潮,顓孫氏少部分族人又遷到了東三省,最後遍及華北數省。自鄒城定居蕭縣的“南宗”經過數次的遷移,遍及蕭縣,淮北,宿州,等華東地區。

郡望堂號:

丹陽郡:作為地方行政區劃的名稱,歷史上相當於現行的省轄市一級的地方政權組織,始建於漢武帝劉徹元狩二年(前121年)改鄣郡為丹陽郡,治宛陵(今宣城市宣州區)380餘年,其管轄的地域有記載相當於今天的安徽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脈以西、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強溪的以北地區。

書紳堂:源於《論語》: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譯文為:子張問如何才能行得通。孔子說:“說話忠誠守信,行為敦厚恭敬,即使在蠻貊地區,也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為不篤敬,即使在本鄉州里,能行得通嗎?站著,彷彿看見“忠信篤敬”這幾個字直立在眼前;坐車,彷彿看見這幾個字依靠在車轅的橫木上。這樣做了以後就能行得通。”子張[把孔子的話]寫在自己的衣帶上。為彰顯先祖之德,顓孫家族以“書紳堂”作為堂號。

源於孔孟之鄉的姓氏——顓孫氏

姓氏名人:

顓孫申祥:子張之子,生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因生於庚申年,又逢哀公西狩獲麟故名“申祥”。拜子思為師,為魯國大夫,曾與吳起與齊作戰。

顓孫均,又名顓孫叔陶,(1905-1983)又名孫叔平,又名孫叔陶,又名孫勁秋。江蘇蕭縣(今屬安徽)人。武昌中山大學肄業。1940年後歷任新四軍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訓練部長、教育長,華東建設大學教育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特科學校副校長、校長。1949年後歷任南京市軍管會高教處副處長、南京市教育局長兼文教委員會主任、南京大學軍代表、黨委書記兼副校長。1958年奉調創辦《江海學刊》,籌建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1978年回南京大學任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中國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

顓孫恩揚,1974年生,安徽蕭縣人。幼習書法,志學之年習畫,1995年考入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中國畫專業,師從範曾、杜滋齡、陳玉圃、韓昌力等先生學習國畫書法,從寧宗一、薛寶琨、葉嘉瑩等先生學習古典文藝理論,先後獲美術學學士、碩士學位。

2007年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攻讀藝術學博士學位,師從範曾先生研究中國詩學、畫論及中國畫創作。

2010年獲藝術學博士學位,同年入北京建築大學任教至今。

顓孫宏鴿,山東省汶上縣人,出生於1968年11月,當代作家,書畫家,詩人,北京漏白書畫院副院長,新加坡南洋書院院長,其書法作品被作品被各國政要、名人、企業家及館、堂收藏。29歲時即破格晉升為主任編輯, 十年來先後獲全國級、省級各類文藝、新聞獎項100多次。先後出版了《玉蘭飄香的夜晚》、《鴿德集》等畫、文、詩專集,出版個人散文集《想象秋天的樣子》、個人散文詩集《輕輕告訴你》,與人合作出版大型攝影集《泰山之邀》,在各類雜誌報刊發表詩歌、散文、文字理論等作品數千篇(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