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鐵馬"對抗"冷月無聲",江南兩種思想的碰撞

導語

提及我國南渡的朝代,大家腦海中總會想到南宋。筆者自打學習歷史,南宋總是和

"不居安思危"、"過渡沉溺安逸"掛鉤。也許是我們一向倡導積極向上,倡導拼搏出人生的新篇章,這個退居長江中下游的國度,倍受崇拜程度遠遠不及李唐、明代。但是這個朝代也有順應大眾的詞人,辛棄疾,他的主戰思想被後世推崇,時至今日,我們還是以為,辛棄疾的思想一直是南宋的主流。

實際上,南渡的宋代,衍生出來的文化很複雜。我們會看到鋒芒銳利的"宋明理學";會看到辛棄疾等代表的豪放派;李清照對當朝的失望;還有繼承北宋"耽溺"的姜夔。不像辛棄疾那樣,一生都有北伐的心願,收復中原;姜夔是一個民間詞人,他筆下記錄的,是平平淡淡的憂愁。如果國破的時候,我們還惦記著江南的荷花、楊柳,似乎不合時宜吧!

一、俠士的中原夢

辛棄疾,這個名字似乎等同於豪邁、悲壯的符號。我們知道,他一個北方大漢,弱冠之年已經能穿越重重阻礙,生擒叛軍頭領;然而自己的主張沒有得到當朝統治者的認可,抑鬱憤懣直到去世。讀辛棄疾的詩,大部分都是軍事的激情、鬥爭的慘烈、將士的雄姿英發。相對蘇東坡的

"大江東去",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武裝鬥爭會顯得震撼得多,所以為什麼在讀書的時候,我們有這麼多人追崇辛棄疾的思想?一來和那時候激增的荷爾蒙有關;二來容易聯想起外界局勢,心中升騰出要馬上和外界對抗的熱血沸騰。多虧了辛棄疾,讓文藝青年回想起自己曾經擁有過的俠士夢。

圖一:辛棄疾

他多次上奏,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回覆,朝廷想要維持那種看似穩定的局面。他的悲傷只能通過寫寫東西排解,也許文學就是一個有趣的東西,它記錄的是倍受現實打擊後的安慰。如果朝廷同意主戰的辛棄疾,他立馬可以"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馳騁沙場、所向披靡,到時文學界又是另一番景色,我們或許就看不到那種特有的落寞,看不到能明顯揪出來的,可以概括每一朝代的歷史特徵。

圖二:《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讀辛棄疾的詩,每一個字符都宣告著"我是一個旅居江南、眺望北方的俠士"。同樣是到金陵,看到六朝古都,普通人會想,之前的繁華,化為灰燼,世事無常,歷史厚重一下子浮現上來。而辛棄疾到了這裡,就會想到,"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就像一個流落到江南的遊子,心繫北方,這種來自辛棄疾特有的悲壯,夾雜著流浪,沒有家的氣氛,這種氛圍也是一直瀰漫在南宋的文壇上。"無人會"的悲傷好像在告訴我們,自己的主張被主和派、當朝統治者無情打壓。


這裡也很有趣,下文"休說鱸魚堪膾"這裡的典故說的是張季鷹想念家鄉的鱸魚,願意放棄自己的仕途。辛棄疾在這裡說,不要跟我講家鄉有什麼好,我現在一直想著怎麼打回去,我身負保家衛國的重任,現在是很難跟北方說再會的。但是下一句的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和人喚取紅巾翠袖,"寫的是美人遲暮,建功立業的思想未能變成現實,英雄空有報國志的迷茫、孤獨,越發越顯荒謬、可笑。

圖三:影響華夏子民的《倚天屠龍記》

後世的金庸也倍受影響,寫《倚天屠龍記》時,坊間有一種說法,金庸先生是借鑑辛棄疾的"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長劍。"辛棄疾的東西某種程度上貼近了金庸先生展現出來的俠客美學:幻想性,我們沉迷江湖的恩恩怨怨,沉迷郎才女貌、颯爽英姿。其實,真實的俠客並沒有我們幻想中那樣,是很辛苦的,甚至不能被世人理解的。辛棄疾的

"俠士夢",也是想象出來的,我們知道,現實中的辛棄疾沒有窮愁潦倒,倍受打壓,他經濟條件寬裕,購置很多宅基地,招募、供養很多門客,他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編繪自己的俠士幻想。

二、生活在民間的姜夔

說到姜夔,很多人都會想到他一生窮困消苦,失意消沉。是的,他一生都沒有進入仕途,他關注的,是普通小市民平凡的日常,種種菜、養養牲畜。他沒有同時期為官的文人一樣,有著宏遠的視角,憂愁南渡後國家的存亡。

圖四:姜夔

他眼中,只有改朝換代之外,人還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我們不可能會因為戰亂就斷絕自己的生活吧!所以文學有很多種可能性,有時候,文學因為當時局勢產生,有時也不全是。但是後世更加推崇辛棄疾這樣的詩,可能是為了當時的政治生態服務。

圖五:《點絳唇 丁未冬過吳松作》

姜夔繼承了宋代特有的文風,那種獨有的女性角度的深情,就單看這個詞牌名"點絳唇",就有一種柔弱的女性魅力。第一句的"燕雁",在我們的傳統意義上,都代表某一件事物。像燕子,我們常常會聽到"燕子來了,春天就來了",看到大雁。我們就會想到"衡陽雁去無留意"、"鴻雁",就像是一個龐大、壯麗的象徵,而在姜夔的眼裡,它們只不過是一群平凡的動物,它們飛來飛去,也只是遵循自然規律而已,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不同於辛棄疾的外放,姜夔執著於將這一切都收回來,在這句詞中,他關注的是"殘柳參差舞"景象更像是自己內心苦悶情感的寄託,一生寄人籬下,在合肥的露水情緣已經成為過去,留下的,是人生漫長的悽苦、經濟上的窘迫。

三、兩種揚州

巧合的是,兩個文風並不接近的人,都寫過揚州,同樣出現在課本上。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南宋兩種不同的衝撞。說到辛棄疾,他是注重內容描寫的,有人問他愁是什麼,他回答"卻道天涼好個秋"像是經歷過人間的苦難,一種源自生命真實傾訴,你說愁是什麼,我說不出來,只能說"現在的秋天涼了"我們讀辛棄疾的詩,發現他與姜夔不一樣,姜夔更加細膩寫出具體情感,像是一個精雕細琢的工匠。辛棄疾帶有北方的風味,一上來大潑墨,就像《永遇樂》裡面的揚州,是英雄孫權的地盤,國難當頭,他呼喚的,是孫權那樣死不服輸的勇氣,抒發"千古江山,英雄無覓"

圖六:揚州慢

我們也許不知道姜夔寫過什麼,不過一定知道"猶厭言兵"。"揚州慢"這個詞牌名,是姜夔自己創造出來的,在揚州被戰火摧殘後的某一天,姜夔經過了這裡,那時候的白雪已經抹平了血流成河的慘狀,還是在軍營的號角悲悲地沉吟,讓他倍感唏噓。原來是長江最璀璨的揚州如今已經淪為戰場,周圍都很蕭條,連樹木等的東西都討厭別人議論戰爭,何況人呢?這裡抒發的是戰爭的痛苦,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懇求不要再有戰爭了。

圖七:揚州瘦西湖

後來又一次聽到了號角聲,姜夔漫步在空曠的城市,不禁感到了寒冷、唏噓。本是一個繁華的城市,如今變成這個樣子,與辛棄疾的"烽火揚州路"傳達的思想相同。如果寫"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的杜牧過來看看現在的揚州,會不會很失望呢?

圖八:揚州

有趣的是,姜夔在詩詞中提到"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我們發現,姜夔在這裡表達很複雜的情緒,他生怕自己寫的東西不符合當時時代主旋律,國家已經在危難中了,為什麼還有心情寫這種破玩意?只好交給演唱的名伶,"難賦深情"似乎在說,姜夔自己也是寫了有關戰爭的事情的。他同時也在害怕愛國人士辛棄疾,如果辛棄疾又寫了相同的詩詞,我是不是也應該寫寫有關愛國的東西,不要再寫什麼"夜雪初霽"、寫給名伶演唱的東西。辛棄疾筆下是宏觀亡國的悲傷,百姓的麻木;姜夔筆下是微觀,寫街景、寫人心,最後感嘆路邊紅藥,硝煙四起、民不聊生,你自己綻放出來的花朵是給誰看呢?

結語

印象中,南宋就像一個積貧積弱的朝代,地域面積更小了,比北宋的國防實力更差了。筆者將辛棄疾和姜夔這兩個極端拿過來寫,想告訴大家,即使是一個"被定義"的朝代,也有很多可能性,我們不可能都鍾情於"金戈鐵馬",有時也需要"冷月無情"。本來歷史就是很複雜、很多樣的,或許是種種原因,打扮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杭州有這樣一個景點,跪在岳飛前面的秦檜夫婦,每一個人走到那裡都要吐個痰。實際上,秦檜作為當朝統治者的棋子,哪有掌握武將生死的權力?只是統治者為逃避後世的罵名罷了。然而,我們必須默認這樣的說法,沒有什麼選擇與思考,就接受它吧。從另一個方面,我們瞭解歷史的複雜性,就要跳出"被定義"的固化,我們越是深入瞭解到歷史的複雜,就越是一個自我審視的過程,對過去的觀念說再見,對過去的偏激說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