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說明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說明


本單元的選文範圍是先秦諸子散文。把先秦諸子散文集中編排在一個單元裡,並簡單地向學生介紹一點相關知識,這在此前的初中教材中是未曾有過的。我們這樣編選,出於兩個考慮:其一,體現《課程標準》提出的要加強學生古代文化修養的精神;其二,突出本冊教材的思想深度和研究性。


在日本、東南亞各國和我國臺灣地區,往往要求中小學生“讀經”(主要是讀《論語》《孟子》),相應地,其他諸子的文章也要比我們國家中小學生讀得多。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出發點肯定不會是完全一致的,但有一些應該是共同的,那就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化,打下古代文化根基,鍛造國民性格和精神。


那麼成效如何呢?我們不得不承認,和臺灣相比,在古代文化根底上,臺灣的中學生確實比我們大陸的要深厚。而臺灣從事古代文學研究的人,中小學時打下的基礎對他們很有好處。至於“讀經”對培養良好人格和精神究竟有無裨益,這個問題很複雜,這裡就不說了。


我們是否也應該讓青少年大量地學習以儒家經典著作為主的先秦典籍?這對於幾十年來我們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態度、我們的有關語文教育的思想等都是一個重大挑戰,在沒經過嚴密論證和認真實踐的情況下,無法對這個問題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我國的初、高中《教學大綱》及《課程標準》都表現出對古代文化、文學的重視,增加了文言詩文的學習內容,提高了要求。在2003年初頒佈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裡,“附錄”部分“關於誦讀篇目和課外讀物的建議”裡,建議學生課外讀《論語》《孟子》《莊子》等,“選修課程舉例”裡,有“先秦諸子論著選讀”這一門。或者是課外讀物,或者是選修教材,這似乎是一種折中的辦法,但我們從中不難看出《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先秦諸子著作的重視。它最終導向什麼呢?這需要過一段時間才能看到。


九年級下冊設先秦諸子散文這個單元,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說,是為學生開啟一扇窗戶,埋下一顆種子,對先秦論著感興趣或將來有志於從事文史研究的學生可以從這裡起步。


一、關於閱讀教學

1.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瞭解各篇課文表達的主要觀點以及論證方式,下面試根據各篇課文的具體情況,對教學提一些建議。


《公輸》這篇文章是墨子“非攻”思想的具體體現。配套的九年級下冊自讀課本里選用《非攻》一文,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或課後讀一讀。《非攻》闡述了墨子“非攻”思想的理論基礎,“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激烈言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春秋戰國時期兼併戰爭的實質,有振聾發聵之效。


它由日常事理出發,論證過程非常清晰,學生理解起來不會有什麼困難。讀了《非攻》,學生會更清楚地認識墨子反戰的合理性,也會更深地認同《公輸》裡的墨子形象。


《墨子》的文章,通常認為邏輯力量強,而失之於乾枯,《非攻》即如此,而《公輸》卻相當有文采。它的文采表現在這些方面:故事性強,緊張激烈,扣人心絃;能見出人物的基本個性;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引出道理;多處用排比句,使得文章很有氣勢。


整體來看,《公輸》是敘事文章,不過局部有一些說理的成分。如勸說公輸盤時,先誘導他說出“吾義固不殺人”。順著這句話作邏輯類推,則自然能得出他也不應該去攻宋的結論,這是採用了類比論證法。


可是,公輸盤標榜“義”又與他幫助楚王攻打宋國的實際舉動相沖突,於是墨子不留給公輸盤狡辯的餘地,連用五個“不可謂”從各個方面堵住他可能會有的託詞,公輸盤除了默認自己“不義”外,別無他法。這裡頗有點類似數學中的歸謬法,先假設一個錯誤的命題是正確的,然後由這個命題出發,推導出一些明顯錯誤的結論,從而反過來證明最初的那個命題是錯誤的。


《〈孟子〉二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兩句話已經成為名言,各個時代的人們都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和教益。教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時,首先要注意的是,作者在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時,舉戰爭方面的例子,設計兩個典型的例子,分別證明“天時不如地利”與“地利不如人和”。


仔細推究,這裡論證的過程遠遠不夠嚴密。戰爭勝敗的原因是複雜的,僅突出一個因素有點簡單化了。不過,教學時不必在這個問題上花費太多時間,而主要看文章的論證過程。還要注意的是,文章雖然舉的是戰爭的事例,它的論點卻是談如何治國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它主要是針對治國來說的,而第一段中講生活中的磨難對於個人成就大事業的重要性,屬於類比論證中所用的論據。此外,第一段裡也有一個完整的論證過程,即用幾個人的事例來證明“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


《魚我所欲也》這篇文章的論點,泛泛地說,是“捨生取義”。如果從議論文的角度來看,仔細分析起來,“捨生取義”並不能很好地概括全文論述的中心意思。關於這一點,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中有說明。


“捨生取義”是相當高的道德要求,離學生的思想生活實際有一些距離;而“保持本心”、不做一點有傷於“義”的事情,對於學生來說,更有現實教育意義。當然,如果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教學的時候可以迴避談它的結構層次、論證過程等。


《〈莊子〉寓言二則》教學時,主要從課文本身出發,引導學生感受故事的趣味性,並對莊子的獨特個性產生一點認識。不要過多地介紹有關《莊子》的思想和藝術特色,因為從這兩則故事裡很難看出《莊子》在思想上和藝術上的獨創性。


2.加強朗讀訓練。


朗讀是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和感受語言美、培養文言語感的重要途徑,教學本單元時尤其要加強朗讀訓練。


《公輸》故事性強,人物對話多,通過朗讀,有助於更恰切地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研討與練習”中有朗讀方面的練習,老師要注意落實,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


《〈孟子〉兩章》《魚我所欲也》都選自《孟子》,這兩篇文章氣勢充沛,句式整齊且有變化。《〈孟子〉兩章》課後有劃分節奏的練習,可以多舉一些例子做練習,讓學生體會句子結構的整齊。劃分完節奏後,再讓學生朗讀,要求讀出節奏感。


讓學生體會句式“有變化”,可以舉出一些語段來說明。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兩個結構相同的四字句後接七字句;又如“……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幾句結構相同,而前四個短句是四字結構,後一個是六字結構。


3.掌握

通假字


本單元的通假字比較多,可以讓學生自己整理出來。這些通假字是學習文言文時常會遇到的,所以可以要求學生把它們記住。


二、關於綜合性學習


總的說來,“我所瞭解的孔子和孟子”強調探究性。第一大項活動主要是資料收集,第二大項活動重在通過閱讀文本,得到啟發,有所思有所悟。今天閱讀古代經典,一方面是要藉此瞭解古代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同樣重要的是,要用現在的眼光去關照它,讓古代思想文化中的有益因子充實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境界。教師要向學生強調這一點,讓他們敢於大膽質疑,勇於表達自己的心得。


THE END

文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網

圖片/網絡

收集/謝冉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