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深度融合的背後,原因為何?

軍民深度融合的背後,原因為何?

“軍民融合就是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的發展體系當中,全面推進經濟、科技、教育、人才等各領域軍民融合,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結合,併為其提供足量的各類資源和可持續發展力量。”我國的軍隊戰鬥力主要是由人、武器裝備、人與武器裝備的結合三大要素組成。適應信息戰爭的要求,提高信息化軍隊戰鬥力,培養大批懂得信息化戰爭和信息化建設的軍事人才是關鍵,這是軍民融合的基點。其次,發展具有高新技術含量的信息化武器裝備,需要通過信息技術來賦予武器裝備智能化,這是軍民融合的關鍵。

考慮到戰時的國情,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應考慮國防需求,按照“民用與軍需一體、平時與戰時銜接、經濟與戰備兼容”的要求,在鐵路、公路、港口、機場、通信等重大工程建設項目中充分考慮軍事需求,切實提高戰場設施建設水平,以保證在戰時的後勤保障和供給安全。

軍民深度融合的背後,原因為何?

從國家安全形勢看,軍民深度融合是應對威脅的舉措。正所謂國不富不可以養兵,兵不強不可以禦敵。我國正處在由大向強發展的關鍵階段,面臨的外部制約、發展阻力、安全壓力相互疊加,迫切需要國防實力有一個大的提升。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與挑戰不斷增多,我國周邊安全環境更趨複雜,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任務更加艱鉅。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必須處理好犁與劍、市場與戰場的關係,把生產力轉化為戰鬥力,走出一條軍民深度融合的發展道路,為建設現代化國防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質支撐和發展後勁。

從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看,軍民深度融合是推動轉型的思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入關鍵時期。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軍民深度融合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從實踐看,無論擴大市場有效需求、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還是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新的支撐產業,都要求通過軍轉民、民參軍、發展軍民兩用技術等多種途徑,提高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充分發揮國防工業的技術擴散效應,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這就要求我們把國防和軍隊建設深深根植於國家經濟社會母體,大力推動各個領域的軍民深度融合,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互利雙贏的發展模式。

軍民深度融合的背後,原因為何?

我國2019年的國防軍費總預算為11,899億元,較2018年增長了約7.5%。在世界經濟形勢不穩定的大環境下,更多的衝突爆發,國際形勢也趨於不穩定。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戰爭形態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尤其是在信息、網絡、太空領域等迸發的衝突,需要更多不是軍人的“軍人”參與其中,戰場前方與後方的概念將被大範圍的模糊,在這個背景下,軍民融合的層次需要不斷的提高,範圍也需要不斷的擴大,逐步將“軍”和“民”的概念模糊化。在2019這個關鍵時間節點上,加速軍民深度融合,穩定國內經濟形勢將對我國在繁雜的國際環境中保持穩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內容來源於融融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