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失利 走向科學發展

航天科普小課堂|走出失利 走向科學發展

航天科普小課堂|走出失利 走向科學發展

請點擊播放有聲故事,為大家講述中國航天發展史。

航天科普小课堂|走出失利 走向科学发展航天科普小课堂|走出失利 走向科学发展

春光明媚,鶯飛草長。在這吹面不寒的春風裡,航天科普小課堂又和大家見面了!我是徵徵姐姐。今天我跟大家講講1059成功仿製後開始的東風二號導彈研製的故事。

仿製1059,也就是東風一號導彈的發射,只是邁開了中國航天的第一步。從蹣跚學步到穩步前行,中國航天事業飛速發展。航天人開始把目光投向獨立研製這條科學大道上。航天人藉助已有的技術和成果,不斷努力,繼續攀登技術高峰。1959年底,在1059仿製取得階段性成功的時候,一分院就開始研究、籌備下一個工作目標。通過深入的研究發現,可以在1059的基礎上對導彈進行一些改進設計,將射程提高到1000千米左右。這枚新型導彈被命名為東風二號。

1960年3月,東風二號導彈的設計工作提上了日程。設計的東風二號導彈全長20.9米,最大直徑1.65米,發動機推力46噸,推進劑仍為液氧和酒精,射程達到1200千米。

大家從數字中可以看到,東風二號的射程比仿製1059增加了一倍。實現加大射程的首要辦法是提高發動機的推力,用更大的力氣把導彈送出去;其次就是減輕彈體結構的重量,讓導彈輕盈苗條、飛得更高。因此,設計人員下大力氣對導彈發動機進行了最新設計。同時,把液氧箱由雙層改為單層結構,尾段由鋼結構改為鋁合金半硬殼結構,來減輕彈體結構重量。

1960年11月5日,仿製1059發射成功的喜訊傳來,每一個航天人都備受鼓舞。大家從多個途徑學習導彈研製知識,從書本上學,從資料上學,在實際工作中學,進而迅速提高自己的設計能力。

1961年春天,東風二號完成了技術設計的工作。總體和各分系統的設計圖紙陸續下廠生產,並進行相應的檢測試驗,特別是新設計的發動機,進行了大量的組合件研究試驗和系統試驗。一些重要的組合件、部件都是由定點的工廠試製生產的。一分院派出多個工作組去到各個工廠參與生產。

航天科普小课堂|走出失利 走向科学发展

在大家的努力下,1961年5月,東風二號從初樣生產轉入試樣生產。此時,距離1059成功發射才過了短短七個月,東風二號導彈的研製進度不可謂不快。於是,一種過於自信的心理在一些人的心中滋長、蔓延。有的人認為,導彈研製也不過如此,雖然艱難,但憑著一股闖勁兒,就沒有成功不了的事情;只要踏實苦幹,以後的新型號研製肯定不成問題!

中國有句古話,謙受益,滿招損。這種驕傲自滿的情緒招致的後果很快顯現了出來。

1962年2月20日,東風二號第一發總裝測試完畢。3月4日導彈出廠,運往發射基地。3月21日上午9時,飛行試驗開始!

航天科普小课堂|走出失利 走向科学发展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起飛後幾秒鐘,導彈呈現較大的左右搖擺和滾動,且明顯偏離發射軌道;起飛後18秒時,發動機起火,火苗從艙內竄出。緊接著,發動機關機熄火;21秒時,導彈失控;69秒時,導彈墜毀於發射臺前68米。在大家驚恐的呼聲中,導彈狠狠砸向地面,炸出一個直徑22米、深4米的巨大彈坑。

巨大的爆炸聲讓在場的人們驚呆了,一時之間,所有人頭腦一片空白。此時,航天人的心情沉痛至極!年復一年的探索,日復一日的心血,難道換來的就是這一聲巨響和漫天煙塵?淚水,悄悄滑落臉龐。有人情難自禁,痛哭失聲。一位老航天人甚至痛苦地想到:就把我埋在這裡吧!

當天的晚飯,無人舉筷。當天的夜裡,無人安眠。陰雲籠罩在所有人心頭,久久難以散去。

第二天,大科學家錢學森來了,帶來了上級的親切慰問和勉勵。面對倍受挫折傷害的年輕的研製隊伍,錢學森安慰大家說:“既然是試驗,就有失敗的可能。要總結經驗教訓,吃一塹,長一智,以利再戰。” 他鼓勵大家振作精神,分析失敗的原因,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繼續再戰。

經過錢院長溫和的安慰與理智的分析後,悲壯的情緒悄然緩解,理性迴歸到航天人的心裡。吃一塹,長一智,失利是痛苦的,但不能摔倒後趴著不動。相反,摔倒了要儘快爬起來繼續前行,要走的更穩健,這才是航天人的風格。

克服了研製隊伍中悲觀、洩氣的負面情緒,一分院開始組織大家認真思考,以嚴謹的態度對待這次失利。要認真挖掘問題根源,提出改進措施,儘快查缺補漏,及時修改設計方案。

擦乾眼淚,科研人員們集中在一起,以嚴肅認真的態度思考著,討論著,暢所欲言。無論是思想上的自滿與輕敵,還是技術上的跳躍與冒進,或是管理上的簡單與輕率,大家直面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坦誠剖析,知無不言。

經過討論和分析發現,原來在研製過程中的多個環節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漏洞。

科學研究是如此的嚴謹務實,絕不是憑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就能完成的。我們對導彈這樣一個系統工程的綜合性和複雜性認識不足,看得過於簡單。東風二號並非是仿製型號的放大,我們尚未全部掌握導彈各分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繫與規律,很多近程導彈採用的技術方案和要求我們並沒有在仿製的過程中完全掌握,沒有把導彈作為一個系統來認識。從這個角度看,此次失敗讓科研人員學到了仿製過程中沒有領悟的重要道理。

科學研究絕不允許有半點差錯。導彈研製需要的是嚴謹與務實。內心的激盪漸漸平息,大家對所從事的航天事業漸漸生出一份敬畏之心。而隨著這種理性縝密的思考,一系列的措施也隨之在工作中展開,導彈研製步入了柳暗花明的佳境。

古人有句話:福禍相依。這個失利帶給中國航天的是系統工程的全面實踐,是型號研製的科學管理,是地面試驗的循序漸進,是設備設施的系統建設。

福禍相依,面對不好的事情,不必心慌意亂,只要靜下心來思考,以科學嚴謹的態度認真對待,就有機會把壞事變成好事,實現更大的發展。你們說對嗎?

好了,這期節目就到這裡了,我是徵徵姐姐,咱們下期再見!

航天科普小课堂|走出失利 走向科学发展航天科普小课堂|走出失利 走向科学发展

北京宇航學會於1990年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創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志發起成立,是由北京地區航天科學技術工作者組成的學術團體。組織北京地區航天科研院所、相關高校定期開展學術交流、航天科普、成果轉化與推廣等活動,促進我國航天事業的創新發展與進步。

你或許想看

1.北京宇航學會航天科普小課堂歡迎你

2.中國火箭的故鄉:北京南苑

3.中國第一枚導彈——仿製1059

4.航天科普小課堂|好老師和好學生

5.航天科普小課堂|南苑舊貌換新顏

6.航天科普小課堂|全國大協作

7.我輩當自強

8.航天科普小課堂|把困難當作墊腳石

9.航天科普小課堂|知易行難 勇於實踐

10.航天科普小課堂|中國航天由此開篇

航天科普小课堂|走出失利 走向科学发展航天科普小课堂|走出失利 走向科学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