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掉進“死工資體制”的陷阱了嗎?

1

一個同事做的廣告設計行業,當過甲方也做過乙方,一直週轉於各個廣告公司裡,前後跳槽加起來十多次。前幾年,開了家小公司。

說是小公司,是因為真的小,公司就4個人,同事和他一個同學,外加一名美工和一個沒多少經驗的實習生,一起做品牌廣告的單子。

項目多是接一些零碎外包。有時接不到單子就跑去找同學或前同事,看看有沒有私活可做。

表面看起來收入還行,把房租這些成本除開,收入比原來居然更少了。

今天,你掉進“死工資體制”的陷阱了嗎?

最後還感慨,為了這點小錢提心吊膽,還不如上班穩定。

“賺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後悔也來不及了,心累啊。”

許多人以為只要創業,只要出來單幹,就能遠離死工資,遠離低收入。殊不知,當員工的不見得都灰頭土臉,當老闆的不見得都花好月圓。

你以為挪個地方換個身份就能撕掉“死工資”的標籤,結果往往被現實啪啪打臉。

因為,你手裡始終拿著舊工具、用舊方法,做同樣的事。你的格局不會因為換了個身份而有所改變,相反的,從打工者的身份轉變成老闆後,你需要承擔的東西變得更多。

咬牙切齒地把鐵飯碗扔了才發現,我怎麼連飯碗都沒了!

今天,你掉進“死工資體制”的陷阱了嗎?

2

再說一個挺老的故事:

一位記者到建築工地採訪,分別問了三個建築工人一個相同的問題,你們在做什麼活兒?

第1個工人頭也沒抬,沒好氣地說,“廢話啊,當然在砌牆啊!”

第2個工人想了想說:“我們在蓋房子。”

第3個工人一邊幹活一邊唱歌,他抬起頭笑呵呵地回答:“我在給人們建造漂亮的家園呢。不久的將來,人們會在這裡幸福地生活。”

今天,你掉進“死工資體制”的陷阱了嗎?

若干年後,記者重新找到這三個工人,結果令他唏噓不已:

第一個人仍是一名只會砌牆的建築工人,第二個人成了這支建築隊的隊長,第三個人是一間擁有20支建築隊的大型建築公司的總經理。

《肖申克的救贖》裡有一段經典隱喻:

“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

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今天,你掉進“死工資體制”的陷阱了嗎?

在同樣的體質內,拖垮你的不是死工資,而是你看待工作的態度和格局。

在死工資的體質內,最怕的就是“習慣”,當你習慣了穩定、習慣了依靠、習慣了混日子,到頭來自驅力逐漸減弱為0,只好任憑慣性牽著你畫地為牢。所以,錯的不是死工資,錯的是你選擇了安逸。

3

混日子的念頭根深蒂固,死工資的牢籠堅不可破,惡性循環地陷入傳說中的“死工資陷阱”。

不想被體制化,就必須選擇改變。

· 諾貝爾文學獎莫言,曾在《檢察日報》做了10年的資深記者。

今天,你掉進“死工資體制”的陷阱了嗎?

· 網絡作家“當年明月”曾經是廣東順德海關公務員,他寫的《明朝那些事兒》創下中國圖書銷量奇蹟,累計版稅4100萬,並在39歲當上正處 。

· 愛因斯坦做過7年的專利審查員,期間取得博士學位、提出狹義相對性原理。

他們通過不斷學習保持著跳出體制的本事,無論拿不拿死工資、無論身在圍城的哪一側,均能獲得認可。

有句話是,決定終點的,不是起點,而是拐點。

拐點何來?

你要先走到前方那個路口,才會看到。

今天,你掉進“死工資體制”的陷阱了嗎?

(不想拿死工資,想做直播請加177544428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