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從《水調歌頭》來談談宋朝前期的新法變革對文人的打擊

蘇軾:從《水調歌頭》來談談宋朝前期的新法變革對文人的打擊

01

中秋之夜自古是我國文獻歷史上最美好且令人遐想的夜晚,在熙寧九年(1076年)的某個月圓之夜,蘇軾獨自登上超然臺眺望著浩瀚無垠的星河,他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如果只是從藝術手法上來討論,這首曠世詞中,蘇軾將人世間該有的普通情誼寄寓情景之中。他的詞,意境曠達和信手拈來的典故為後人所稱讚,就這首《水調歌頭》寫盡了世人對於人生最美好複雜心理深刻寄託的情感。

而他每首詩的背後,無一不是脫離了浮沉的情感而擁有了更真實的內容。

蘇軾:從《水調歌頭》來談談宋朝前期的新法變革對文人的打擊

在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出任密州,此前,他在東京都受到忽視,在國家最高統治人神宗皇帝眼中留下了“蘇軾並非佳士”的深刻成見。

神宗皇帝趙頊在1067年正月繼位,自小也是目睹了宋朝開始積弱積貧的困境,繼位之初,一番報復便破土而出,他還在太子的時候就十分仰慕王安石,便即刻召他來赴京,王安石是歷史上有名的詩人,也留下了經典的詩作《元日》等。

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年)進京述職,作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此前他一直在外做官,對百姓的生活了如指掌,當時的宋國面臨經濟困窘、風氣敗壞、國防意識薄弱,在此次上疏他針對這些提出了看法,總結出這些症狀的問題並提出瞭解決方案,引用了古代統治者晉武帝司馬炎、唐玄宗李隆基一味只圖安逸,最終覆滅的局面,但宋仁宗並未採納王安石的變法主張。

蘇軾:從《水調歌頭》來談談宋朝前期的新法變革對文人的打擊

王安石

02

並不是他的此法不可考,而是宋仁宗趙禎也做過變法,歷史上稱“慶曆新政”,這次變法是由范仲淹、歐陽修主持,提出十大政策——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但這次變法因為觸及到貴族官僚的利益,新法舉步維艱,終於在次年(1045年)初,本次新法終止,而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新政徹底失敗。

而這次的新法變革,以文人開頭,又以文人罷黜收尾。

自古新發變革總會招來各地的不滿,因為一部分人或許會在新法中圖謀不軌,相反也有一部分人在這裡遺失當初的利益,更有一部分人在其中牟取暴利,絕大多數的人們還是想在新法中安穩度過。

蘇軾:從《水調歌頭》來談談宋朝前期的新法變革對文人的打擊

其實也可以想見,當時宋朝積弱,本就不堪重負,而相對的還要為新法的順利推恩施下,但這些錢絕對有一部分沒有投入到新法改革中,這本就觸犯了貴族利益的新法,而且還不得民心,讓百姓原本艱難的生活過得更艱難,新法就沒有繼續推行的必要了。

而那個時候,蘇軾也是極力反對新發。

以蘇軾天生的悲天憫人,似乎冥冥之中註定了他是個保守派,也許更多的是他深受儒家和道家影響,他憐憫百姓因新發的變革而激烈。

在神宗熙寧2年(1069年)五月,他做《議學校貢舉狀》反對貢舉法改革,同年秋天,當時任監考官的蘇軾發策諷刺王安石,而蘇軾的兩次反對新發變革讓王安石對他的成見越深。

然而神宗皇帝的變革意願十分強烈,變法就像離弦之箭無可挽回,而蘇軾的上書《

在上皇帝書》,原本請求罷免王安石,結果自己卻深陷囹圄。

蘇軾:從《水調歌頭》來談談宋朝前期的新法變革對文人的打擊

03

熙寧3年12月,王安石拜相,而神宗皇帝為了推行新法,有著勢如破竹的決心,相較於仁宗皇帝,他更有決心講此次新發推行和作大,所以凡是反對新法者皆被罷黜。

而這次,蘇軾作為保舊黨和王安石作為新黨開始了真正的較量。

為了新法的順利推行,王安石先動手清除障礙。

他有位姻親御史謝景溫,是宋代初期名臣謝絳之子,謝景溫的妹妹嫁給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故此謝景溫巫陷蘇軾在丁父憂歸蜀途中,往還多次乘舟載物貨、販賣私鹽。

朝廷即著人調查,對於次莫須有的事,蘇軾不屑辯白,只待朝廷查證,可朝廷卻查無對證,但是此番蘇軾毅然自乞外任。

剛剛走上政治舞臺準備一番作為的蘇軾,迅速嚐到了懷才不遇的滋味。

蘇軾:從《水調歌頭》來談談宋朝前期的新法變革對文人的打擊

宵小們的詭詐,政見異者的殘酷,在本能刺激了而立之年的蘇軾,也使他那致君堯舜的擁有一腔抱負的理解受到了衝擊。

而立之年,是一個男人最精力旺盛的時候,但當心中瀰漫著一股失意失措的時候,與原本儒家思想積極入世的態度相駁斥,大多數人更多的還是失意和無措,因為懷才不遇而失意,因為無人賞識而無措。

蘇軾帶著一腔失望憤而離京,此時王安石變法如火如荼。

其實也可以想見,當一個人因為懷才不遇而沉淪,當終有一天撥開雲霧重見天日,他一定就像是潛伏在地底的竹筍,一旦爆發,就會勢不可擋。而這位“拗相公”在經過數年的蟄伏之後,一且當年未負的理想,終於得到當政者神宗皇帝的賞識,便展開了施展抱負的舞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開始了新法的征程。

但這過程十分坎坷,也可以說為不盡人意。

蘇軾:從《水調歌頭》來談談宋朝前期的新法變革對文人的打擊

04

北宋朝廷積重難返,本就不是一朝一夕促就,而新法過於鋪張揚厲,欲速則不達。此法沒有的到朝政的上下一心,就連民間也沒有擁戴,百姓照樣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也許更是濁吏的因法營私,使其履行途中常常變質,以致不斷滋擾民,其實新法推出,本就會有人在裡面中飽私囊,官役不斷的催百姓,百姓們照樣如畜生一般在泥濘裡掙扎,為官者卻在廟堂之上津津談著變法。

當時朝政還提出,領朝廷實行食能官賣而嚴禁私板, 但積販法重而官鹽費,民之貧而儲存的那些人則往往獲罪,杭州因違反鹽法而獲罪的人多達一萬七千多人。

朝廷新法如此心急,變法措施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宋朝政府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朝廷積弱積貧的局面,還是有一定的可取性,可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許多現實意義接踵而至,終究還是做不下去。

蘇軾:從《水調歌頭》來談談宋朝前期的新法變革對文人的打擊

熙寧七年(1074) 十二月,蘇軾自杭州通判升任密州知州,與他同行的還有滿腹委屈的王安石,在變法陰影之下因為無人賞識而鬱郁不得志,故此罷相,神宗任命韓絳為相,呂惠卿為參知政事。

熙寧八年(1075) 二月,王安石復相,六月,頒行王安石《詩》《書》《周禮》新義於學宮,可在第二年的時候,王安石第二次罷相,神宗皇帝又以吳充、王佳為相,馮京參知政事。

王安石的兩度沉浮,證實了變法碰到的困難和危機。自古推行新法本就舉步維艱,但是也要當政者立場堅定,但是宋神宗猶豫不決、皇恩的變幻莫測讓王安石漸漸失去希望,他和蘇軾一樣,本質上帶著失意抱憾終身。

不過萬幸,儘管王安石不再變法的主要推動者,但他掀起的變法之巨浪以由此而來的朝廷、社會巨大變革仍在繼續,他以一己之力掀起來巨大波浪,讓人不得不重視他。

而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正作於此,他原本一腔抱負化作對親情的不捨,他失去了他的父親,和他的弟弟子由相依為命,或許在月色之中看似豁達的詩裡還藏著他的一腔失意,但是無人能懂。

蘇軾:從《水調歌頭》來談談宋朝前期的新法變革對文人的打擊

05

現在神宗身邊是韓絳、呂惠卿、吳充、王佳,這些人對變法的態度,可以也說像王安石一樣熱切,卻並不像王安石一樣為國著想,不過是借這新法而撈取政治利益,不過是想著藉著大鍋分一杯羹。

此前王安石對蘇軾的打壓,只是嫉恨懼怕其對變法的反對及破壞力,只是單純為了為推動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清除異己而已,為了新法的推行,他做了此事。

可是呂惠卿、王佳等輩對蘇軾的成見、敵視、排擠則更多是出於私慾,他們害怕蘇軾,更嫉妒他被仁宗皇帝嘉許的才華,而一舉對他展開打壓。

蘇軾的政治處境比之前更加不安,蘇軾的幾度沉浮,終於還是看清了一些現實,判抗三年不得調任升遷一步,蘇軾對政治產生了恐懼。

蘇軾:從《水調歌頭》來談談宋朝前期的新法變革對文人的打擊

在《密州謝上表》中,蘇軾自稱:

“論不適時,皆老生常談陳腐之說”。

而在保州低越地點表示:

“期無調手動,既然回朝廷無望,庶少逃於罪戾。”

今天,我們讀蘇軾的《後杞菊賦》,看他這樣描述飢餓,當前是如何靠食菊飽復:“及移守膠西,意且一飽,而齋廚索然,不堪其憂。日與通守劉君廷式,塔古城廢圃,求杞菊食之,捫腹而笑……曾杯酒之不設,攬草木以誑口。對案顰蹙,舉箸噎嘔。

求杞菊食之,打腹而笑。”可以看出,蘇軾出任密州,當時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熱,就連蘇軾這個做官的人員都食不果腹,長年以花草為充飢之物,更不要說是窮苦的百姓了,而蘇軾作為詩人的浪漫卻在這裡化為烏有,一切本當愜意的笑皆為化作對生活的無奈,或許更是說不出的寂寞。

此後還有歷史上更大的“烏臺詩案”等著他,這種寂賞如夜色時分的密州山城,他無法抵禦接踵而至的黑夜。

不過是懷才不遇的傷心兒罷了。

-END-

人海茫茫中,你我溺逝於人潮擁擠中,相聚片首,還好與你共烹茶飲酒。

蘇軾:從《水調歌頭》來談談宋朝前期的新法變革對文人的打擊

餘生很長,我很珍惜,喜歡我的文字,記得關注我哦,歡迎來到我們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