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筷子传承国人千年情怀,小艺术大智慧

引言:

筷子使用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龙虬庄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形似筷子的"骨箸"出土,《史记·宗微子世家》中载:"纣为象箸"。筷子有箸、筋、梜等名称,"筷"的称谓源于明代,因江南民间讳"箸"音与"住"相近不利于行船,便改箸为筷,寓意顺利,筷子作为中华文化的表征性象征,承载了启迪传承、寄托了明礼感恩,在全球化的时代,"筷"文化的继承传播更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窗口。


中国传统文化,筷子传承国人千年情怀,小艺术大智慧

图|石器时代的“匕”

最美佳肴:筷子味蕾

冯骥才先生曾说:"莫言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筷子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古代先民们强调"民以食为天",因此,经由筷子产生了诸多美食,滋养了中国人的味蕾。夹、挑、拨、拌、撕、搅、卷、压、穿,筷子具有与西方刀叉不同的多种功用,其精巧、灵活和准确的程度丝毫不亚于鸟喙和人手,是大脑智力指挥下,手技能的升华。袁枚《随园食单》中有言:"鸡蛋去壳放碗中,将竹箸打一千回,蒸之,绝嫩",烹饪过程中,漫长而又复杂的条条工序,在筷子的参与下,一道道人们津津乐道的美食应运而生。每箸可夹一双的"扬州小馒头",夹进热油中炸成的"杭州软锅饼",搅拌良久的鸡蛋"混套"和以竹箸架之的"云林鹅"等等,当人们品尝到陆之蕈,水之莼,蟹之黄,鱼之肋相和而名的"四美羹"时,味美鲜嫩,相得益彰竟不由地发出了"今而后,无下箸处矣!"的感叹。


中国传统文化,筷子传承国人千年情怀,小艺术大智慧

图|出土的青铜“箸'

《随园食单》载:"治具宴客,礼也……直凭客举箸,听从客便,方是道理。"餐齐之后,大家热热闹闹的聚在一起,传统的聚食制体现了中国人热情好客、善与人交的精神特点,这也让东方人更强调协作,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最美家风:筷蕴幸福

千百年来,筷子便承载着中国人对家和万事兴的美好心愿,勾连着中国人的人生百态,上亿人的亲情,友情,爱情都能在这筷子中窥得一二。嫁娶习俗中,筷子包涵成双成对、快快活活等寓意新婚夫妇长相厮守、不离不弃的含义,扬州地区婚嫁时,常常在新婚夫妇床头放一双筷子,意味着新婚夫妻能够快生贵子。福州地区女子出嫁的时候,父母会在子孙桶中放进一束红筷子。在民间传统中,筷子还有精诚合作、和睦相处、福寿安康的寓意,八双筷子意为大吉大利,十双筷子寓为十全十美。

中国传统文化,筷子传承国人千年情怀,小艺术大智慧

图|结婚筷子

筷子制作简单,取材便利,用法巧妙,承载着代代人的启迪和传承。旧时传统规定,进餐者执筷,例用右手,幼少之时初学用筷,父兄辈必交此规,若用左手执筷,即表明家教有亏、修身不善。筷子使用时,手放在上距筷头约占筷长的三分之一处为宜,夹取时手指指法必须正确,上方的那根筷子由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下方的筷子要固定(通常用虎口和无名指压住),两个筷子必须熟练合作,协同交替,进退有序,否则两根筷子行动不一,配合不力很难将食物送到口中,老一辈有筷子用法"三口诀",对用筷者具备很好的启迪作用。一曰直,二曰齐,三曰和,其中,直寓意宁折不屈,齐寓意人心齐,泰山移,和寓意和则生,和则兴,三要诀言简意赅,包含使用要点的同时也蕴含丰富人生哲理。

中国传统文化,筷子传承国人千年情怀,小艺术大智慧

图|筷子套盒

用筷成为人们展示礼仪风范的一个窗口,举手投足之间悄然显现着一个人的仪态修养。筷子使用中存在诸多禁忌,如忌敲筷,吃饭时不可用筷子敲击碗,因为乞儿在路边乞讨时常常用筷子敲击碗沿发出声响,以此吸引路人注意,同时饭前或吃饭时用筷子敲击碗桌制造声响也是很不礼貌的用餐行为;最忌讳的莫过于祭筷,忌把筷子直插在饭碗中的行为,这类似于传统礼制中为悼念逝者而在灵前设供的"倒头饭"。忌迷筷,(拿筷乱动而不定),忌翻筷(用筷乱翻食物),忌刺筷(叉食物),忌拉筷(用筷吃嘴中的食物),忌泪筷(以筷当勺用),忌剔筷(当牙签用),忌吸筷(筷子置于嘴中吮吸),忌指筷(说话时拿着筷子指向别人)等等。居家用餐,若是子女误置如此,长辈一定会严格批评。在中国人看来,食礼具有社会性,一个人的吃相,又最易反映一个人的礼仪和文明水准。

中国传统文化,筷子传承国人千年情怀,小艺术大智慧

图|银质筷子

最美国韵:筷映​精神

筷子作为中国的"名片",展现了中国人独有的气质。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即为天圆地方。中国人民喜欢在所用的事物上赋予它诸多的含义。细看筷子我们不难发现筷子的一头是方的,另外一头是圆的,除了防止筷子放置不稳,容易滚动之外,也包含了中国思想中天圆地方的概念。在简单的事物中赋予了这一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先民们倡导的顺其自然,道法自然的精神特质。

(筷子中蕴含"天圆地方"思想)

在日常的称谓呼中,我们很少说两只筷子或两根筷子,一般都说一对、一双筷子。这其中既体现了有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也包含了先民们的精神观念。追根溯源,"两相和"体现了中国阴阳原理。使用时只有两根筷子相互协调,相互贯通,一中含二,二中有一,即所谓的阴阳相合,才能顺利使用。中国是筷子最早的发明地,之后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家。日本也是强调"和"的国家,把筷子当作他们的国粹,并为此设立了"筷子节"。

中国传统文化,筷子传承国人千年情怀,小艺术大智慧

图|筷子节

相比于刀叉,法国作家罗兰·巴特认为,筷子具有一种平和的力量。西方用刀、叉等工具割取食物,反观,东方人用筷子夹取食物就显得更加的温婉与雅致。对于发明它的先民们来说,这种简单的筷子蕴含了5000年来华夏儿女包容和善、海纳百川的人生观。

"千磨万击还坚韧, 任尔东南西北风",竹筷如华夏儿女们的脊梁挺拔不屈,昂扬向上,持有君子风范,宁折不弯,高风亮节,美食爱好者苏东坡也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筷子因为直也含有正直的意思,唐玄宗赏赐给大臣宋碌一双纯金打造的筷箸,解释并称赞道: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尔"。

民间俗话有:"一根筷子耶,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呦,牢牢抱成团。"华夏儿女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就如同拧紧的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路往一处走。

中国传统文化,筷子传承国人千年情怀,小艺术大智慧

图|古筷子套盒

结语:

筷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世界形形色色的餐具中脱颖而出。简单的筷子体现了华夏人民的智慧,是中华儿女们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可以看作是中华饮食的一朵奇葩,对世界其他地区的饮食领域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筷子不单单是一种有特色的餐具,更是民众日常生活经验智慧的一种积淀,已深入到华夏儿女的根脉中,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普通老百姓,都能从筷子中品出生活味道,咀嚼出人生的美好与意义。

参考文献:

《食经》

《韩非子》

《中国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