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筷子傳承國人千年情懷,小藝術大智慧

引言:

筷子使用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龍虯莊江淮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有形似筷子的"骨箸"出土,《史記·宗微子世家》中載:"紂為象箸"。筷子有箸、筋、梜等名稱,"筷"的稱謂源於明代,因江南民間諱"箸"音與"住"相近不利於行船,便改箸為筷,寓意順利,筷子作為中華文化的表徵性象徵,承載了啟迪傳承、寄託了明禮感恩,在全球化的時代,"筷"文化的繼承傳播更為世界瞭解中國打開窗口。


中國傳統文化,筷子傳承國人千年情懷,小藝術大智慧

圖|石器時代的“匕”

最美佳餚:筷子味蕾

馮驥才先生曾說:"莫言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盡在雙筷間"。筷子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古代先民們強調"民以食為天",因此,經由筷子產生了諸多美食,滋養了中國人的味蕾。夾、挑、撥、拌、撕、攪、卷、壓、穿,筷子具有與西方刀叉不同的多種功用,其精巧、靈活和準確的程度絲毫不亞於鳥喙和人手,是大腦智力指揮下,手技能的昇華。袁枚《隨園食單》中有言:"雞蛋去殼放碗中,將竹箸打一千回,蒸之,絕嫩",烹飪過程中,漫長而又複雜的條條工序,在筷子的參與下,一道道人們津津樂道的美食應運而生。每箸可夾一雙的"揚州小饅頭",夾進熱油中炸成的"杭州軟鍋餅",攪拌良久的雞蛋"混套"和以竹箸架之的"雲林鵝"等等,當人們品嚐到陸之蕈,水之蓴,蟹之黃,魚之肋相和而名的"四美羹"時,味美鮮嫩,相得益彰竟不由地發出了"今而後,無下箸處矣!"的感嘆。


中國傳統文化,筷子傳承國人千年情懷,小藝術大智慧

圖|出土的青銅“箸'

《隨園食單》載:"治具宴客,禮也……直憑客舉箸,聽從客便,方是道理。"餐齊之後,大家熱熱鬧鬧的聚在一起,傳統的聚食制體現了中國人熱情好客、善與人交的精神特點,這也讓東方人更強調協作,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最美家風:筷蘊幸福

千百年來,筷子便承載著中國人對家和萬事興的美好心願,勾連著中國人的人生百態,上億人的親情,友情,愛情都能在這筷子中窺得一二。嫁娶習俗中,筷子包涵成雙成對、快快活活等寓意新婚夫婦長相廝守、不離不棄的含義,揚州地區婚嫁時,常常在新婚夫婦床頭放一雙筷子,意味著新婚夫妻能夠快生貴子。福州地區女子出嫁的時候,父母會在子孫桶中放進一束紅筷子。在民間傳統中,筷子還有精誠合作、和睦相處、福壽安康的寓意,八雙筷子意為大吉大利,十雙筷子寓為十全十美。

中國傳統文化,筷子傳承國人千年情懷,小藝術大智慧

圖|結婚筷子

筷子製作簡單,取材便利,用法巧妙,承載著代代人的啟迪和傳承。舊時傳統規定,進餐者執筷,例用右手,幼少之時初學用筷,父兄輩必交此規,若用左手執筷,即表明家教有虧、修身不善。筷子使用時,手放在上距筷頭約佔筷長的三分之一處為宜,夾取時手指指法必須正確,上方的那根筷子由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下方的筷子要固定(通常用虎口和無名指壓住),兩個筷子必須熟練合作,協同交替,進退有序,否則兩根筷子行動不一,配合不力很難將食物送到口中,老一輩有筷子用法"三口訣",對用筷者具備很好的啟迪作用。一曰直,二曰齊,三曰和,其中,直寓意寧折不屈,齊寓意人心齊,泰山移,和寓意和則生,和則興,三要訣言簡意賅,包含使用要點的同時也蘊含豐富人生哲理。

中國傳統文化,筷子傳承國人千年情懷,小藝術大智慧

圖|筷子套盒

用筷成為人們展示禮儀風範的一個窗口,舉手投足之間悄然顯現著一個人的儀態修養。筷子使用中存在諸多禁忌,如忌敲筷,吃飯時不可用筷子敲擊碗,因為乞兒在路邊乞討時常常用筷子敲擊碗沿發出聲響,以此吸引路人注意,同時飯前或吃飯時用筷子敲擊碗桌製造聲響也是很不禮貌的用餐行為;最忌諱的莫過於祭筷,忌把筷子直插在飯碗中的行為,這類似於傳統禮制中為悼念逝者而在靈前設供的"倒頭飯"。忌迷筷,(拿筷亂動而不定),忌翻筷(用筷亂翻食物),忌刺筷(叉食物),忌拉筷(用筷吃嘴中的食物),忌淚筷(以筷當勺用),忌剔筷(當牙籤用),忌吸筷(筷子置於嘴中吮吸),忌指筷(說話時拿著筷子指向別人)等等。居家用餐,若是子女誤置如此,長輩一定會嚴格批評。在中國人看來,食禮具有社會性,一個人的吃相,又最易反映一個人的禮儀和文明水準。

中國傳統文化,筷子傳承國人千年情懷,小藝術大智慧

圖|銀質筷子

最美國韻:筷映​精神

筷子作為中國的"名片",展現了中國人獨有的氣質。中國古代的宇宙觀即為天圓地方。中國人民喜歡在所用的事物上賦予它諸多的含義。細看筷子我們不難發現筷子的一頭是方的,另外一頭是圓的,除了防止筷子放置不穩,容易滾動之外,也包含了中國思想中天圓地方的概念。在簡單的事物中賦予了這一概念,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先民們倡導的順其自然,道法自然的精神特質。

(筷子中蘊含"天圓地方"思想)

在日常的稱謂呼中,我們很少說兩隻筷子或兩根筷子,一般都說一對、一雙筷子。這其中既體現了有約定俗成的文化現象,也包含了先民們的精神觀念。追根溯源,"兩相和"體現了中國陰陽原理。使用時只有兩根筷子相互協調,相互貫通,一中含二,二中有一,即所謂的陰陽相合,才能順利使用。中國是筷子最早的發明地,之後流傳到朝鮮,日本等國家。日本也是強調"和"的國家,把筷子當作他們的國粹,併為此設立了"筷子節"。

中國傳統文化,筷子傳承國人千年情懷,小藝術大智慧

圖|筷子節

相比於刀叉,法國作家羅蘭·巴特認為,筷子具有一種平和的力量。西方用刀、叉等工具割取食物,反觀,東方人用筷子夾取食物就顯得更加的溫婉與雅緻。對於發明它的先民們來說,這種簡單的筷子蘊含了5000年來華夏兒女包容和善、海納百川的人生觀。

"千磨萬擊還堅韌, 任爾東南西北風",竹筷如華夏兒女們的脊樑挺拔不屈,昂揚向上,持有君子風範,寧折不彎,高風亮節,美食愛好者蘇東坡也曾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筷子因為直也含有正直的意思,唐玄宗賞賜給大臣宋碌一雙純金打造的筷箸,解釋並稱讚道:非賜汝金,蓋賜卿以箸,表卿之直爾"。

民間俗話有:"一根筷子耶,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呦,牢牢抱成團。"華夏兒女的力量結合在一起就如同擰緊的一股繩,勁往一處使,路往一處走。

中國傳統文化,筷子傳承國人千年情懷,小藝術大智慧

圖|古筷子套盒

結語:

筷子,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世界形形色色的餐具中脫穎而出。簡單的筷子體現了華夏人民的智慧,是中華兒女們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體現,可以看作是中華飲食的一朵奇葩,對世界其他地區的飲食領域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筷子不單單是一種有特色的餐具,更是民眾日常生活經驗智慧的一種積澱,已深入到華夏兒女的根脈中,無論是文人雅士還是普通老百姓,都能從筷子中品出生活味道,咀嚼出人生的美好與意義。

參考文獻:

《食經》

《韓非子》

《中國札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