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书体的演变到哪一朝代最为成熟?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清泉2008


这个题目有些大。不同的书体,成熟在不同时代。总体来说,篆隶草真行五体,在魏晋时基本完备。但是各书体成熟辉煌时代不同。

篆书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收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秦朝秦始王统一文字,以李斯小篆为正统文字。历代篆书也相当可观,历代都有高手为其代表人物。

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

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但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

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

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隶书

秦朝就有隶书,但汉隶为隶书成熟时代。后来仍有不断的发展和改变。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草书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张芝创造了草书问世以来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说文解字》成书于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年),许慎 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东汉末期,张芝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当时赵壹有《非草书》之文,蔡邕有类似之议,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有以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



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綖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字文断碑》、《古诗四首》,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因此,草书起于汉,成熟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后代也都有不同的草书名家出现。

楷书

中国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楷书的萌芽期——秦汉,楷书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楷书繁荣期——隋、唐、五代,楷书守成期——宋、元、明、清。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这里的楷书实际上是指王次仲所创的八分书,而不是现代所谓的楷书。

一般来说,真正意义上的楷书,以钟繇为祖,二王楷书亦以钟繇楷书为范。唐楷为楷书最繁荣期,史上楷书四大家有三位是唐朝的。唐朝还有虞世南、褚遂良等楷书高手。

行书

行书,是一种书法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据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清宋曹云:“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 相间而行,如云行流水,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务须结字小疏,映带安雅,筋力老健,风骨洒落。字虽不连气候相通,墨纵 有馀肥瘠相称。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运用不宜太迟, 迟则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则窘步失势。”

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行书是书法界最无论书法大家还是普罗大众最喜欢的书体之一。从“天下第一行书”的王右军的《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颜鲁公的《祭侄文稿》到“天下第三行书”苏东坡的《寒食帖》这些排名就可知道,大家多么喜欢行书。行书的魅力在于既好认,好看,又灵动。米芾的行书,深受大家喜欢,也在于此。

行书的产生到鼎盛发展至今,本人以为,行书顶峰时期在宋朝。宋书四大家的行书,都很精妙。


林默之健龙达人


汉字的书体演变历程大致如下

一、大篆演变为小篆和隶书

大篆产生于战国晚期,通行于秦代至西汉前期,是秦统一文字之前,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古文字书体的总称。狭义讲,大篆可视为中国文字的源头。

小篆由大篆演变而来。秦统一六国后,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秦相李斯牵头,针对晋系、齐系、楚系、秦系等主流古文字,展开了一场蔚为壮观的汉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统一文字书体,即小篆,也称秦篆。大篆和小篆统称为篆书。

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因为书写速度的需要,大篆中部分圆转弯曲的笔画,变为平直波磔形状,隶书应运而生。隶书萌芽于战国晚期,东汉时期达到顶峰。隶书同样由大篆演变而来,并非在小篆之后。如果说代表官方的小篆,是中国古文字的终结,那么,产生于民间的秦隶,则是中国今文字的鼻祖。

二、隶书演变为章草,进而发展为今草和狂草

草即草率,草书可简单理解为汉字的草率写法。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是草书的最大特点。按发展先后,草书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章草形成于西汉中期,东汉时广泛流传。章草直接从隶书的草率写法演变而来,但还未完全从隶书中脱离出来,还具有很强的隶书意味。草书经东汉张芝的进一步发展,大约魏晋时期,章草摆脱隶书痕迹,笔画连带增多,形成今草。唐代,草书得到迅猛发展,张旭、怀素将草书推向巅峰,因书写风格狂放不羁,故称为狂草。

三、行书和楷书

行书分为行草和行楷,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萌生于东汉后期,成熟于魏晋。因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影响,加之兼具适用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使得行书在其它书体彼消此涨中保持长青不衰。广义理解,楷书包括小篆和隶书。一般认为,楷书即横平竖直的方块汉字,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魏晋楷书:以“钟王”为代表,风格秀丽、端庄、典雅、流美。

2.碑刻楷书:以魏碑为代表,风格壮美、雄强、拙朴、刚健。

3.唐代楷书:以“欧、颜、柳”等为代表,法度严谨、风格多样、蔚为壮观。其中,颜体经活字印刷术发展,演变为今天的宋体字。

汉字或者说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书体演变也在错综交叉中进行,其传承脉络是清晰可见的。


快粘笔墨行楷


一,各种书体的成熟期在东汉到南北朝。

其标志是分书的诞生和楷、行、草的定型。分书的结构打破了原先篆书回环缭绕的写法,将浑然一体的字形裂开来,被别部居并加以简化。经过粗细长短和收放波磔的处理,产生出横、竖、捺、点等不同形式的笔画。结体的简化和点画的繁化,使书法艺术开始注重以自由多样的笔法变化和空间构造来抒发书家思想感情。此间,张芝、钟繇和二王父子等人在分书、行书和章草基础上,勇于革新,促进了楷书、行书和草书等字体的成熟。

二,书法的高峰期在魏晋。

魏晋书法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促清民(国)之朴,深刻地影响了历代书法并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发展。马宗霍《书林藻鉴》所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家,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米芾说,"草书不入晋人格辙,便成下品"。

三,书法的繁荣期在隋唐。

书体的发展在东晋已经终结,隋唐书法艺术主要朝着书体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唐楷,就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颜(真卿)、柳(公权)诸体,等等。行草书写起来更加自由,书体也就更多了。书法艺术呈现多次多态、姹紫嫣红、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


春雨书斋


书法在隋唐时期发展到了最好也最成熟,其原因是:

从581年,北周的杨坚夺取帝位,建立隋朝,定都长安。6后来李渊称帝,建立唐朝,经历了290年,后梁太祖朱温称帝,唐朝结束,从此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在这个史阶段中,书法得到了全面高速的发展,从而达到最成熟。隋唐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之所以能够呈现蓬勃发展的面貌,这与当时的经济、政治以及帝王的喜好等都有着莫大的关系,同时书法艺术本身的日益精进,和普及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国家的统一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生活安定的情况下更注重个人的精神追求,于是更有学习的情趣。同时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南北文化和书风的不断交流与融合,使得书法艺术朝着南方文人的书法方向发展。这就使人们在审美态度上达成一致,从而更有利于书法的发展。


其次,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与重视,尤其是帝王自身对书法的热爱与追捧,使得上行下效,从而引领书法的发展,也给书法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皇室的推崇影响力是巨大的。隋炀帝曾经建造“妙楷台”以聚藏古代书家墨迹,唐高祖接收了隋内府的法书名画,又加以充实。最值得一提的帝王就是唐太宗,它对书法的热爱儿乎达到痴迷的地步,他的这种喜好已经超出了个人的范围,而是站在政治需要和文化政策的层面来看待书法。唐太宗崇尚晋代王羲之的书法,确立了其书法历史上的地位。他高价收购王羲之书法真迹290幅,不仅自己临摹学习,还让朝野诸臣,王公太子等都一起学习。《王羲之论传》就是由他亲自撰写的,他的引领作用使得唐朝的书法家人才辈出,同时他开馆办学,推广提倡向传统学习的认真精神,开启了“唐书尚法”的新格局,形成了唐初楷书“书贵瘦硬方近神”的新潮流。武则天书法造诣也极高,曾在内庭设习艺馆倡导人们学习书法。唐玄宗擅长八分章草,丰伟英特,扭转时风,掀起具有盛唐气象的书学风潮。

再次,就是政治制度的出台推动了书法的迅速发展。朝廷开设书法学校,专门教育书法学习,并且在科举中实行“明书”一科,使得书法成为评定人才的标准之一,这就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学习书法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唐太宗专设书学博士官职,下令太子及诸王天天临书写字。还开设弘文馆,诏令五品以上京官进馆学书,使书法地位进一步提高。书法教育的作用使艺术不断传承,对书法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最后,书法在隋唐成为人们普遍学习的艺术,书法人才不断涌现。由于不同书家书写手法的不同,书法艺术本身不断地精进,书家们纷纷博采众长,创造出自己的个性风格。初唐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人,他们的书法风格各不相同,但是总体上来说法度严谨,道力遒劲,但依然受二王楷书风尚所影响。盛唐之后,书法有了突破性进。李邕改变王羲之的笔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张旭、怀素大胆革新,以纵逸豪放之风致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其他的书法家也各自进行创新,推动书法的发展。后来颜真卿出现,他“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成为书法史上极具影响的书法革新家。他综合前人的书法成就,创造出一种端庄雄强、厚健宽博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博大精深、恢弘壮伟的盛唐气象。到了中晚唐时期,柳公权再变楷法,风格转为瘦劲挺秀,清朗俊美。


书法世界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而中国字体也是千奇百怪,而文字作为一种符号以形表意,以意传情,那么它是如何发展的呢。

甲骨文

特点:而甲骨文即是象形文字又是表音文字,十分生动,它可是中国已发现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最为完整的,较完整的记录语言。

朝代:它主要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的文字,也因此得名。

字库中代表字体:北师大甲骨文

大篆

特点:线条化和规范化了,它逐渐脱离了图画的原型,有了方块字的基础

朝代:出现在西周后期,主要出现在青铜器上(钟鼎文)和石鼓(石鼓文),(PS.这两个均被称为大篆)

字库中代表字体:书体坊金文大篆

小篆

特点:几乎完全脱离图画文字,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了,并且在转折处呈弧形

朝代: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丞相李斯就把大篆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形成全国统一文字

字库中代表字体:方正小篆

隶书

特点:在篆体的基础上,为适应书写而产生的字体,将小篆匀圆的字体变为了平直方正,并设有偏旁部首,而且隶书也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朝代:产生于秦汉时期,也被较为“隶字”“秦隶”“汉隶”

字库中代表字体:汉仪大隶书、方正隶书体等。

楷书

特点:《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

朝代: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字库代表字体:方正楷体等

行书

特点:“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

朝代: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字库中代表字体:长城中行书、汉鼎简行书、书法家行书体、禹卫书法行书简体、文鼎中行书等。

草书

特点: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

朝代:章草始创于东汉,而到了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称为“今草”,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老美诗书斋


中华书法的行成在千年以上,在中国大一统以后文字统一为书法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由实用到美的进步,三国时期逐渐达到了第一个高峰也出现了真正的书法,到了两晋书法达到最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