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書體的演變到哪一朝代最為成熟?是在什麼歷史條件下形成的?

清泉2008


這個題目有些大。不同的書體,成熟在不同時代。總體來說,篆隸草真行五體,在魏晉時基本完備。但是各書體成熟輝煌時代不同。

篆書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統稱。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收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秦朝秦始王統一文字,以李斯小篆為正統文字。歷代篆書也相當可觀,歷代都有高手為其代表人物。

漢魏之際是秦篆的強弩之末,除用於碑銘篆額和器物款識之外,難得有獨立的篆書。

唐篆,因李陽冰出而復甦,但秦篆的渾厚宏偉之氣已蕩然無存。

宋代金石之學和元朝的復古書風,使用權篆書得以起微潮,以篆書著稱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

明代承元之風,步趨持平。清朝篆書百花鬥豔,進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榮階段。

隸書

秦朝就有隸書,但漢隸為隸書成熟時代。後來仍有不斷的發展和改變。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草書

《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李志敏評價:“張芝創造了草書問世以來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

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

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 。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於明朝。

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 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

《說文解字》成書於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年),許慎 在《敘》裡說“漢興有草書”,是以草書為一種書體之始。東漢末期,張芝其同時以及稍晚的鐘繇等名家輩出,各成流派。當時趙壹有《非草書》之文,蔡邕有類似之議,以維護正體字的地位,這反映出草書已極一時之盛。漢末直到唐代,草書從帶有隸書筆意的章草發展成韻秀宛轉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羈、氣勢萬千的狂草。

章草起於西漢,盛於東漢,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歷代對章草的名稱有不同的說解。有見漢末以來《急就章》有草書寫本而說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為無稽。有以章帝愛好草書或曾令用草書作奏章,甚至說章帝創造草書的,都屬臆測。有以章法之章與章程書、章楷的章同義,符合早期草書略存八分筆意,字與字不相牽連,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的事實,近人多信此說。



今草起於何時,又有漢末張芝和東晉王羲之、王洽兩種說法。從傳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漢簡、漢磚看,在漢末以八分書為正體字的同時,已經出現近似真書的寫法。草書也會隨之變異。略晚於張芝的草書家崔瑗作《草書勢》,對草書有“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絕筆收勢,餘綖糾結”、“頭沒尾垂”、“機微要妙,臨時從宜”的描述,可見漢末的草書筆勢流暢,已不拘於章法。書體演變本來沒有截然的劃分。說今草起於張芝是從新體的萌芽看;說今草起於二王,是著眼於典型的形成。



草書在唐代出現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狂草,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狂草亦稱大草,筆意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字文斷碑》、《古詩四首》,懷素僧《自敘帖》等等,,張旭史稱“草聖”,孫過庭《書譜》字字區別,不相連接,而筆意活潑、秀媚。“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雲: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張旭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韓愈《送高閒上人序》中提到張旭草書以“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而有動於心,必於草書揮毫髮之”,故學張旭難。

因此,草書起於漢,成熟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後代也都有不同的草書名家出現。

楷書

中國楷書的發展史分為四個時期:即楷書的萌芽期——秦漢,楷書發展期——魏、晉、南北朝,楷書繁榮期——隋、唐、五代,楷書守成期——宋、元、明、清。

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這裡的楷書實際上是指王次仲所創的八分書,而不是現代所謂的楷書。

一般來說,真正意義上的楷書,以鍾繇為祖,二王楷書亦以鍾繇楷書為範。唐楷為楷書最繁榮期,史上楷書四大家有三位是唐朝的。唐朝還有虞世南、褚遂良等楷書高手。

行書

行書,是一種書法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而楷書是文字符號,實用性高且見功夫;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據張懷瓘《書斷》說:“行書者,乃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由是說而知:“行書”是“正書”轉變而成的字體。清宋曹雲:“謂行者,即真書之少縱略。後簡易 相間而行,如雲行流水,穠纖間出,非真非草,離方遁圓,乃楷隸之捷也。 務須結字小疏,映帶安雅,筋力老健,風骨灑落。字雖不連氣候相通,墨縱 有餘肥瘠相稱。徐行緩步,令有規矩;左顧右盼,毋乖節目。運用不宜太遲, 遲則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則窘步失勢。”

據王僧虔《古來能書人名》雲:“鍾繇書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河東衛凱子,採張芝法,以凱法參,更為草稿。草稿是相聞書也。”由是而知行書亦稱行押書,起初當由畫行簽押發展而來。相聞者,係指筆札函牘之類。

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後的正書非常接近。這相當於從隸書中變出(章)草書——由“正體字”中派生出別支來。桓靈朝的“正體字”除了隸書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們又認為行書就是“八分楷法”的別支。其實它也是同其他書體一樣最初的創始還是一般的群眾書寫者,只要把八分書寫得同其他書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隸體波勢,就變成行書了,在漢末一般出土的簡書中我們是可以隨處看到的。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行書到王羲之手中,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

行書是書法界最無論書法大家還是普羅大眾最喜歡的書體之一。從“天下第一行書”的王右軍的《蘭亭序》,“天下第二行書”顏魯公的《祭侄文稿》到“天下第三行書”蘇東坡的《寒食帖》這些排名就可知道,大家多麼喜歡行書。行書的魅力在於既好認,好看,又靈動。米芾的行書,深受大家喜歡,也在於此。

行書的產生到鼎盛發展至今,本人以為,行書頂峰時期在宋朝。宋書四大家的行書,都很精妙。


林默之健龍達人


漢字的書體演變歷程大致如下

一、大篆演變為小篆和隸書

大篆產生於戰國晚期,通行於秦代至西漢前期,是秦統一文字之前,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古文字書體的總稱。狹義講,大篆可視為中國文字的源頭。

小篆由大篆演變而來。秦統一六國後,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秦相李斯牽頭,針對晉系、齊系、楚系、秦系等主流古文字,展開了一場蔚為壯觀的漢字規範化、標準化工作,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形成統一文字書體,即小篆,也稱秦篆。大篆和小篆統稱為篆書。

在一些非正式場合,因為書寫速度的需要,大篆中部分圓轉彎曲的筆畫,變為平直波磔形狀,隸書應運而生。隸書萌芽於戰國晚期,東漢時期達到頂峰。隸書同樣由大篆演變而來,並非在小篆之後。如果說代表官方的小篆,是中國古文字的終結,那麼,產生於民間的秦隸,則是中國今文字的鼻祖。

二、隸書演變為章草,進而發展為今草和狂草

草即草率,草書可簡單理解為漢字的草率寫法。結構簡省、筆畫連綿是草書的最大特點。按發展先後,草書可分為章草、今草和狂草。

章草形成於西漢中期,東漢時廣泛流傳。章草直接從隸書的草率寫法演變而來,但還未完全從隸書中脫離出來,還具有很強的隸書意味。草書經東漢張芝的進一步發展,大約魏晉時期,章草擺脫隸書痕跡,筆畫連帶增多,形成今草。唐代,草書得到迅猛發展,張旭、懷素將草書推向巔峰,因書寫風格狂放不羈,故稱為狂草。

三、行書和楷書

行書分為行草和行楷,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書體,萌生於東漢後期,成熟於魏晉。因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影響,加之兼具適用性和藝術性的特點,使得行書在其它書體彼消此漲中保持長青不衰。廣義理解,楷書包括小篆和隸書。一般認為,楷書即橫平豎直的方塊漢字,其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魏晉楷書:以“鐘王”為代表,風格秀麗、端莊、典雅、流美。

2.碑刻楷書:以魏碑為代表,風格壯美、雄強、拙樸、剛健。

3.唐代楷書:以“歐、顏、柳”等為代表,法度嚴謹、風格多樣、蔚為壯觀。其中,顏體經活字印刷術發展,演變為今天的宋體字。

漢字或者說中國書法的發展歷史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書體演變也在錯綜交叉中進行,其傳承脈絡是清晰可見的。


快粘筆墨行楷


一,各種書體的成熟期在東漢到南北朝。

其標誌是分書的誕生和楷、行、草的定型。分書的結構打破了原先篆書迴環繚繞的寫法,將渾然一體的字形裂開來,被別部居並加以簡化。經過粗細長短和收放波磔的處理,產生出橫、豎、捺、點等不同形式的筆畫。結體的簡化和點畫的繁化,使書法藝術開始注重以自由多樣的筆法變化和空間構造來抒發書家思想感情。此間,張芝、鍾繇和二王父子等人在分書、行書和章草基礎上,勇於革新,促進了楷書、行書和草書等字體的成熟。

二,書法的高峰期在魏晉。

魏晉書法規隋唐之法,開兩宋之意,啟元明之態,促清民(國)之樸,深刻地影響了歷代書法並影響著當代書法的發展。馬宗霍《書林藻鑑》所謂“書以晉人為最工,亦以晉人為最盛,晉之書家,亦猶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尚也。”米芾說,"草書不入晉人格轍,便成下品"。

三,書法的繁榮期在隋唐。

書體的發展在東晉已經終結,隋唐書法藝術主要朝著書體多樣化的方向發展。例如,唐楷,就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顏(真卿)、柳(公權)諸體,等等。行草書寫起來更加自由,書體也就更多了。書法藝術呈現多次多態、奼紫嫣紅、百花爭豔的繁榮景象。


春雨書齋


書法在隋唐時期發展到了最好也最成熟,其原因是:

從581年,北周的楊堅奪取帝位,建立隋朝,定都長安。6後來李淵稱帝,建立唐朝,經歷了290年,後梁太祖朱溫稱帝,唐朝結束,從此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在這個史階段中,書法得到了全面高速的發展,從而達到最成熟。隋唐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之所以能夠呈現蓬勃發展的面貌,這與當時的經濟、政治以及帝王的喜好等都有著莫大的關係,同時書法藝術本身的日益精進,和普及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首先,國家的統一安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人們在生活安定的情況下更注重個人的精神追求,於是更有學習的情趣。同時國家的統一促進了南北文化和書風的不斷交流與融合,使得書法藝術朝著南方文人的書法方向發展。這就使人們在審美態度上達成一致,從而更有利於書法的發展。


其次,統治者的大力提倡與重視,尤其是帝王自身對書法的熱愛與追捧,使得上行下效,從而引領書法的發展,也給書法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皇室的推崇影響力是巨大的。隋煬帝曾經建造“妙楷臺”以聚藏古代書家墨跡,唐高祖接收了隋內府的法書名畫,又加以充實。最值得一提的帝王就是唐太宗,它對書法的熱愛兒乎達到痴迷的地步,他的這種喜好已經超出了個人的範圍,而是站在政治需要和文化政策的層面來看待書法。唐太宗崇尚晉代王羲之的書法,確立了其書法歷史上的地位。他高價收購王羲之書法真跡290幅,不僅自己臨摹學習,還讓朝野諸臣,王公太子等都一起學習。《王羲之論傳》就是由他親自撰寫的,他的引領作用使得唐朝的書法家人才輩出,同時他開館辦學,推廣提倡向傳統學習的認真精神,開啟了“唐書尚法”的新格局,形成了唐初楷書“書貴瘦硬方近神”的新潮流。武則天書法造詣也極高,曾在內庭設習藝館倡導人們學習書法。唐玄宗擅長八分章草,豐偉英特,扭轉時風,掀起具有盛唐氣象的書學風潮。

再次,就是政治制度的出臺推動了書法的迅速發展。朝廷開設書法學校,專門教育書法學習,並且在科舉中實行“明書”一科,使得書法成為評定人才的標準之一,這就極大地推動了人們學習書法的積極性。除此之外,唐太宗專設書學博士官職,下令太子及諸王天天臨書寫字。還開設弘文館,詔令五品以上京官進館學書,使書法地位進一步提高。書法教育的作用使藝術不斷傳承,對書法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保證


最後,書法在隋唐成為人們普遍學習的藝術,書法人才不斷湧現。由於不同書家書寫手法的不同,書法藝術本身不斷地精進,書家們紛紛博採眾長,創造出自己的個性風格。初唐時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人,他們的書法風格各不相同,但是總體上來說法度嚴謹,道力遒勁,但依然受二王楷書風尚所影響。盛唐之後,書法有了突破性進。李邕改變王羲之的筆法,形成自己的風格。張旭、懷素大膽革新,以縱逸豪放之風致將草書表現形式推向極致。其他的書法家也各自進行創新,推動書法的發展。後來顏真卿出現,他“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於古意之外”,成為書法史上極具影響的書法革新家。他綜合前人的書法成就,創造出一種端莊雄強、厚健寬博的藝術風格,展現出博大精深、恢弘壯偉的盛唐氣象。到了中晚唐時期,柳公權再變楷法,風格轉為瘦勁挺秀,清朗俊美。


書法世界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而中國字體也是千奇百怪,而文字作為一種符號以形表意,以意傳情,那麼它是如何發展的呢。

甲骨文

特點:而甲骨文即是象形文字又是表音文字,十分生動,它可是中國已發現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最為完整的,較完整的記錄語言。

朝代:它主要是中國商代後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在龜甲和獸骨的文字,也因此得名。

字庫中代表字體:北師大甲骨文

大篆

特點:線條化和規範化了,它逐漸脫離了圖畫的原型,有了方塊字的基礎

朝代:出現在西周後期,主要出現在青銅器上(鐘鼎文)和石鼓(石鼓文),(PS.這兩個均被稱為大篆)

字庫中代表字體:書體坊金文大篆

小篆

特點:幾乎完全脫離圖畫文字,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了,並且在轉折處呈弧形

朝代: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丞相李斯就把大篆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形成全國統一文字

字庫中代表字體:方正小篆

隸書

特點:在篆體的基礎上,為適應書寫而產生的字體,將小篆勻圓的字體變為了平直方正,並設有偏旁部首,而且隸書也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

朝代:產生於秦漢時期,也被較為“隸字”“秦隸”“漢隸”

字庫中代表字體:漢儀大隸書、方正隸書體等。

楷書

特點:《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

朝代: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始於漢末,通行至今,長盛不衰。

字庫代表字體:方正楷體等

行書

特點:“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

朝代:大約出現在西漢晚期和東漢初期。行書是一種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字庫中代表字體:長城中行書、漢鼎簡行書、書法家行書體、禹衛書法行書簡體、文鼎中行書等。

草書

特點: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草書分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

朝代:章草始創於東漢,而到了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稱為“今草”,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 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


老美詩書齋


中華書法的行成在千年以上,在中國大一統以後文字統一為書法的產生提供了條件。由實用到美的進步,三國時期逐漸達到了第一個高峰也出現了真正的書法,到了兩晉書法達到最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