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的胡同文化

开封的胡同开封城内的大小街道纵横交织,四通八达,大部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着较为深远的历史渊源。胡同既小道,以窄`.短为特征,开封素有“七十二胡同”之说,随着时代的变迁,旧城的改造,道路的拓宽,有的已经面目全非。

开封胡同的命名,大体有七种类型,其中以家族和作坊命名占多数。以家族命名 以生产作坊命名 以景物命名 以吉祥仁爱命名 以堂庙命名 以官衙命名 反映时代的命名 此外还有以序号命名的胡同。

1茅胡同

在市区北部,为单口巷,东西走向,西起南京巷,向东长103米,宽45米。清代,该街居民多住茅草顶小屋,称毛胡同,清末政府改称茅胡同,沿用至今。

2油坊胡同

在市区东部,南北走向,南起自由路东段,北起东半截街西口,与南羊市街南口和裴场公胡同东口相接。长270米,南口宽5米,北口宽13米,沥青路面。清代年间,街北面有三圣庙,称南三圣庙街,属祥符县城第二隅。民国时期街南口有山西人在此开油坊,汴人故称油坊胡同。

3太白胡同

位于市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北起自由路东段,南至西蔡河湾街。清乾隆五十三年,巡抚毕沆在街北口建一“太白庙”,故名太白庙胡同。民国时更名太白胡同,沿用至今。

4哑觉胡同

位于市区东部,南北走向,南起明照胡同,北至裴场公胡同,长115米,南口宽6米,北口宽4米。清代称哑叭胡同,属祥符县第二隅。民国时改称亚东胡同,1954年更名为哑觉胡同。

5酱醋胡同

位于市区中部,东起南书店街,西端不通,长92米,宽2米,水泥路面。明代称醋张家胡同。清末称酱醋胡同。原有南北两酱醋胡同,1948年后南酱醋胡同并入南书店街,北酱醋胡同改今名。6裴场公胡同

位于市区东部,东起油坊胡同,西至大袁坑沿街。长250米,东口宽10米,西口宽5米。沥青路面。北宋时,为祭祀汉代汤阴县皮场镇人张森,为民杀蝎有功,而在此街建皮场土地祠,称皮场街,属东京城显仁坊。明代,该街建皮场公庙,清光绪年间称裴场公胡同,,属祥符县第二隅,民国初谐音将“皮”字讹为“裴”,沿用至今。

7南刘府胡同

位于市区东北部,在第一中医院东側。南北走向,,南起财政厅东街西部,北至双龙巷西部,长202米,宽3—5米,街中部两側各有-东西向小巷,沥青路面。明末进士,(清初工部尚书)刘昌曾在该街建造府第,并立有“四世宫保”牌坊,清乾隆年间称刘府胡同,光绪年间分南北刘府胡同,该街居南,故名。1935年曾称“法治南胡同”1937年后复称今名。

8北刘府胡同

在市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双龙巷西部,北至双井街西口,长118米,宽3·6米,水泥方砖路面。清乾隆年间称刘府胡同,光绪年间,为区别南刘府胡同称今名。(名称来历同南刘府胡同)1935年曾名法治胡同,1937年复称今名。

9北仁义胡同

在开封市区西部,南北走向,南起西门大街北侧,北起开封市明胶厂,长300米,宽3-7米。相传,清代有张李两家邻居,在修墙时,你占我一寸,我挤你一尺,针锋相对,互不想让,一次李家向那边挤了几尺,把整个胡同占没有了,张家无奈,就给在京做官的儿子写了一封信,想用权势压倒对方。不久,张家接到儿子的回信,折信一看,却是一首诗: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

而今只见城墙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看了儿子的来信后,深思良久,终于憣然悔悟,接着主动把墙让了几尺。李家为此深表感动,也主动向里挪了几尺,胡同又变宽了,两家重归于好。人们为了赞美张李两家知过能改,互谅互让的精神,便把这条胡同改称“仁义胡同”此段在北,故名北仁义胡同。

10南仁义胡同

在市区西部,南北走向,北起西门大街,与北仁义胡同南口相对,长188米,宽3-6米,名称来历同北仁义胡同。

11候家胡同

在市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财政厅东街,北至双龙巷,长200米,宽5米,沥青路面。因清初进士候良翰在此居住,乾隆年间称候家胡同。1935年称维新街,1937年复称今名。候良翰,祖籍兰考县,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仕途后居住该街。

12双龙巷

相传有两说法,一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曾在此居住,因古代皇帝为真龙天子,故名。另一说法,相传该街有座龙王庙,街两端有两口井,出现两条龙,东青龙,西火龙。故名双龙巷。双龙巷现还有比较好的四合院,以利于开封“胡同游”。

13如意斋胡同

在市区中部,为单口巷。南起开封县街东部,北止解放电影院南侧,长172米,宽3米。名称来历有二:一是明末巷内有一才子,能书善画,其书斋名为“如意斋”,街随其名。二是巷内有一古玩店,经营珠宝玉器,取名如意斋,后为街名,沿用至今。

14蔡胡同

在市区西北部.由两条东西向街道和一条南北向街道组成.南北向街道在该街西部,北起砖桥街,南止解放胡同,长210米,宽4米,沥青路面.南北向街道中部向东通宋都御街,向东南通解放胡同,东西长335米,宽4米.明代,周王府菜园在此处,清代称菜胡同,后改为蔡胡同。

15绣球胡同

在市区东部,相传有二说:一该街原住一富户,用抛绣球方式为其女择婿,故名。二是北宋时此处为苏府,因院中有绣球花,苏小妹爱此花,凡来求婚者皆先以此花赋诗对答,后该街称绣球胡同。

16高胡同

位于市区南部,北起小纸坊街,南至自力街。清代,此街周围为水坑,水中有一片高地露出水面,水退后,填坑盖房,称高胡同。清光绪《祥符县志》讹为“高家胡同”,1980年地名普查时,查明更正称今名。

17福寿胡同

位于市区中部。清代该街有一小庙名杞慈寺,,群众期望能增福添寿,故名。

18右司官口街

清代,布政司(藩台衙门)的捕厅(俗称右司馆)设该街南口东侧(双龙巷街西口)故名右司馆街,后称右司官口街。没有听说有左司官口。

19烧鸡胡同

在市区东部,南北走向,南起维中前街,北至维中后街,长273米,南宽3·4米,北宽5·1米。清末,该街回族居民多以加工烧鸡为业,光绪年间属第二隅,名烧鸡胡同。

20南教经胡同

在市区东部,东西走向,东起草市街,西止北土街。北宋时,有犹太人到开封居住,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在此建挑筋教礼拜寺。后街绕寺而建,故称挑筋胡同,沿用至清代。民国初改称教筋胡同,后曾名南大同胡同。1937年将两条东西走向平行的胡同分称,该街居南,称今名。

21北教筋胡同

在市区东部,南教筋胡同北侧。名称的来历同南教筋胡同。民国初曾称北大同胡同,1937年称今名。

22三民胡同

在开封市区中部。南起寺后街,北至徐府街。长319米,南口宽2米,北口宽3米。水泥路面。明代称草三亭,清代称曹三厅,又称凤凰巷。1912年以后为纪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改称三民胡同。此处回民居多。相传三国时曹操曾在此喂马,盖了三个草亭,故得名草三亭。因为该巷似凤凰,故亦有凤凰巷之称。后人也有曹三厅之说,系草三亭之讹音。冯玉祥改草三亭为三民胡同,以纪念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建国大纲。日本入侵改为东光胡同,取大东亚共光共荣之义,日本投降后恢复为三民胡同。

23豆芽街

在河南大学西边,两臂伸出可触及街道两壁,两人并行几须侧身。

24大黄家胡同

在市区东部,东西走向,东起草市街南口,西止南土街。明代称黄瓜胡同,清乾隆年间属第二隅,称黄家胡同,民国时期称大黄家胡同。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河南体育专门学堂校址设在该街。抗日英雄吉鸿昌将军曾在该街2号院居住,称吉公馆。

25小黄家胡同

明代与大黄家胡同和称黄瓜胡同,清隆年间属第二隅,称黄瓜胡同。1935年与大黄家胡同分称,名小黄家胡同。

26前炒米胡同

在市区东部.东西走向,东起南羊市街,西止大袁坑沿街.该街北宋时卖茶汤者居多,且茶汤为炒米所制,故名炒米胡同.清光绪年间,将东西走向且南北相通的两条胡同分别称名,该街居南,称前炒米胡同.街西部北侧与后炒米胡同相通。

27后炒米胡同

在市区东部,东起南羊市街,至西端向南与前炒米胡同相通.北宋时,该街与前炒米胡同合称炒米胡同.清光绪年间,改称后炒米胡同。

28贤人巷

明代该街称线儿巷,清隆年间属第二隅,称仙人巷,1928年冯玉祥将军驻豫时改称贤人巷。

29王家胡同

在市区东部,南北走向,南起维中前街东部,北止维中后街东部.清代,此处地势较高,周围是水坑,附近居民称为北上岗.后有四户王姓在此居住,随居民不断迁此,成为街道,光绪年间称王家胡同.街中部路西有清真寺一座,为回族居民区。

30铁娘娘庙街

因该街有铁娘娘庙,名铁娘娘庙街.铁娘娘庙遗址在该街48号,原庙内有一尊铁娘娘塑像.民国时该街是一所粮仓,抗战前夕,由于自然灾害,附近居民造反,开仓放粮,造镇压.1957年庙被一纺麻厂占用,塑像毁,后为民宅.

水车胡同

在市区东部,南北走向。因该街中部路西原有一口大甜水井,附近居民多以木桶水车推送,卖井水为生,清光绪年间得名,沿用至今。

大武东胡同

在市区西北部,南北走向。街北部西侧与大武庙(关帝庙)后街相接。因该街在大武庙东山墙外,初名大武东山,民国初期称大武东胡同,沿用至今。

博爱胡同

在市区西部偏北,街南北走向。清代称城隍庙后胡同,1929年改称今名。

林荫胡同

在市区西部,南北走向。明代称府城隍庙东夹道,后建泰山庙(西泰山庙)相传“求应较灵”,清代改称灵应宫街,民国时期,谐音改称“林荫胡同”沿用至今。

南陶胡同

北陶胡同

都在市区北部。相传,清道光年间,陶姓在此居住,后逐渐形成南北两个街道,南部称南陶胡同,北部称北陶胡同。

博爱胡同

在市区西部偏西,清代称城隍庙后胡同,1929年改称今名。

朝阳胡同

在市区东北部。清代该街为两条街,分别称火神庙后街、翟家胡同。1912年易名维新东街。1937年改称维新街。建国后复为两条街名,称火神庙后街、翟家胡同。1965年,二街合并称朝阳胡同。

馆驿街

在市区西部,东起中山路中段,西至胜利街。唐、宋、明代均设驿站在此,专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处所,因是招待宾客之所,故名驿站。宋时为小御巷,名*李师师居此。路北有一胡同通省府前街,路南从东至西有:馆驿一道胡同、馆驿二道胡同、馆驿三道胡同、馆驿四道胡同。

炭厂胡同

位于市区中部,东起馆驿三道胡同,西至胜利街。据传,清代街内有一巩县人在此开炭厂,故名。

惠家胡同

位于市区南部。明代,街西段称薰家圈胡同,至清初洪水退后,有一惠氏人家在今街中部居住,后称惠胡同,民国时期改名惠家胡同,沿用至今。

镟匠胡同

在市区中部。明、清时,街内多镟匠经营手工木制品的店铺,故名。民国初期,北书店街北端打铜巷铜匠迁入街内,该街为木、铜制品店铺集中区,现为居民区。

财政厅胡同

在市区北部。清代称金龙四大王庙胡同,简称大王庙胡同,后称陶布胡同。民国期间,省财政厅在该胡同东侧,改称财政厅胡同。

东胡同

位于市区西部。该街位于商业大院东侧,街道狭窄,故名东胡同。街内21号院门前有一槐树,明初朱元璋驻开封时,常抱此槐锻炼身体,汴人称此树为“朱抱槐”或“朱槐”。

打线胡同

位于市区中部,门牌1-12号。清代,该街有几家打棉线的手工业户,故名。

南炉坊胡同

位于市区中部。清代,街内有打铁及金银首饰作坊,称炉坊胡同,民国时,为区别城北部的北炉坊胡同,改称南炉坊胡同。

当铺胡同

在市区东北部。因该街南端路西有一当铺,清代称“当铺胡同”,沿用至今。

一道胡同

二道胡同

三道胡同

四道胡同

六道胡同

这几道胡同都在市区的南部,东西走向。该街为大南门外的几条胡同,因在中山路南段东侧,由北向南按顺序是一道、二道、三道、四道、六道胡同。现一道胡同随着道路的拓宽,西侧的房屋已拆除,代之而起的是六层以上商住楼,原有“胡同”作为地名通名已不相符,1998年一道胡同并为东拐街。

屈家胡同

在市区东北部。该街原有两条街,南北向一段,因有屈姓先居此,清光绪年间称屈家胡同,东西向一段,原名状元胡同,1935年称平民胡同,屈家胡同称民意胡同。1937年民意胡同复称屈家胡同。民国后期,平民胡同并入屈家胡同,沿用至今。

秀水胡同

在市区北部。清代该街发两部分,北半部因有一大水坑,称臭水胡同,冯玉祥将军主豫时,(1937年)将水填平,改称秀水胡同。清乾隆年间,该街南半部有送子奶奶庙,取“慈悲”二字,称慈悲巷,1930年改称法院胡同,建国后复称原名,1965年将慈悲巷并入秀水胡同。

解放胡同

在市区西北部,东西走向。明代,该街曾住过一“解元”,称解元胡同。民国时期改称解放胡同,沿用至今。

开封现保留的胡同,基本都在这里,共有五十多个。本人只是根据《河南省古今地名词典 开封市地名词条选编》和《开封市地名志》摘录。

椿树胡同可能是扩建相国寺大市场时扒了,现在已不存在。

土街北宋时因此处原有土梓山,又设肆市,街内多经营土特产品,称土市子街,又称竹杆市。金至明代称土街。清代,街分两部分,北边称北土街、南边称南土街。

胭脂河街

在市区南部,西起新务农工街,东口向南拐,通外马号街。明代汴河支流经此,后河床淤积,河水变浅。相传,当地回民较多,宰杀牛羊,血水倾入河内,水呈胭脂色,称胭脂河。后河床淤积平成街。

胭脂河街还有一美丽的传说。北宋时,繁华的东京汴梁,有一条小河穿城而过。离州桥不远,有一个半间大小的店铺,经营些妇女用品,店主张老实和爱女胭脂相依为命勤俭度日。胭脂女在一次担水中偶而相识一个英俊的青年后生,名俊生。俊生每天来小店买一盒胭脂,走到桥头就把胭脂倒在河中。天长日久,河水便泛起一层玫瑰色。后来,俊生和胭脂女产生了爱慕之情,张老实爱女心切,并经过一番打听,便托人说媒。不久,俊生和胭脂就成了亲。小两口成婚不久,金兵南侵,国难当头,俊生从军出征,。汴京失陷后,张老实病死,小店关门。胭脂思夫心切,以泪洗面。她每天都向门前的小河投入一盒胭脂,河水又泛起了玫瑰色。后来,俊生战死疆场,胭脂也投河身亡。人们怀念俊生和胭脂,就把这条河叫胭脂河。

“集英街”是新命名的街,到底为啥起这个名字,无可查起。此街在西区,西区又是开发区,所以起的名字和古城的确格格不入。

外马号街

在市区南部。清代,外地来往於相符县的官员用马,均在此喂养,故名外马号街。

乐观街

在市区东部。名称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相传明代中期,田氏中进士,因居该街,故称官街,清代称老官街。二是,该街住有太监,因太监也称老官,故名老官街。后谐音改称乐观街

南刘府胡同

位于市区东北部,在第一中医院东側。南北走向,,南起财政厅东街西部,北至双龙巷西部,长202米,宽3—5米,街中部两側各有-东西向小巷,沥青路面。明末进士,(清初工部尚书)刘昌曾在该街建造府第,并立有“四世宫保”牌坊,清乾隆年间称刘府胡同,光绪年间分南北刘府胡同,该街居南,故名。1935年曾称“法治南胡同”1937年后复称今名。

北刘府胡同

在市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双龙巷西部,北至双井街西口,长118米,宽3·6米,水泥方砖路面。清乾隆年间称刘府胡同,光绪年间,为区别南刘府胡同称今名。(名称来历同南刘府胡同)1935年曾名法治胡同,1937年复称今名。

吹古台街

清代街东部建财神殿,称财神殿街。街西端有一奏乐台,为官府仕绅办理殡丧祭祀事宜,西部称吹鼓台街。民国时期两街合称吹鼓台街,后将鼓字简化为“古”。

磨盘街

在开封市区北部。据传清代该街多为石器手工业店铺,锻磨的石匠较多,并在街道两边摆很多待售磨盘,故名“磨盘街”。

卧龙街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前,被朝廷追杀,仓皇逃之此处,遇一破庙,藏匿其中。后成功逃之陈桥,黄袍加身,得成霸业。因皇帝为龙,如在此处没有脱逃,便没有大宋的基业,后故叫卧龙街!意龙在此处腾飞之意!

呵呵,胡乱写之,请众友批评指教!

刷绒街位于午朝门东侧、潘家湖南岸,是一条以民居为主的街道。它为什么叫刷绒街?我没有看见过有关的文字记载。我小时候问过附近的老人,说这道街里原来有几家造黑纸的作坊,一张张黑纸,从纸浆池里用竹帘捞起来以后,要一张张刷在墙上,晒干后再揭下来。所谓的刷绒,其实就是刷纸。上个世纪30年代后期,我常去那道街的时候,街西头路南还有一家黑纸作坊,从碎纸、沤浆、捞纸,我亲眼目睹了它的全过程。名曰黑纸,实是灰褐色纸,人们买了,只能作为手纸用。

  刷绒街上的二曾祠,就是今天的市图书馆。二曾祠的东院是为纪念修建这座二曾祠的清河东总督许振祎而建的许公祠,再向东就是东华门街了。在我的印象里,刷绒街是一个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街道。

  1938年6月开封沦陷后,刷绒街的西头路北,几个高大的门楼院变成了日本人寻欢作乐的军*院,老百姓称它是“日本窑子”。一直到日寇投降,这里才回归平静。可是一些善良而又固执的人家再也不肯回到那几座院子里去了。建国后这里就成了工厂。

  1987年,市图书馆填平了后院的那个小湖,拆掉了已经损毁了的古建筑群。对于拆掉二曾祠瓣香楼、环凤阁、西花园建筑群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不过像那样的园林,就现在开封来说,也找不出第二个来了,毁了后使刷绒街失色不少,少了过去那种文化气息和氛围。

板桥街

在市区西部,东西走向,东起陆福街,与成功街西口相对,西至南仁义胡同,与华堂街东口相接。

相传清代该街坑洼不平,曾多处积水,往来行人不便,居民用石板在水上架“桥”,以便于行走,故名。

陆福街

在市区西部,南北走向。明代,上洛王府驻此,称路府街,后讹为罗府街,清代又称路府街、陆福街,民国时期,取吉祥义改称陆福街,沿用至今。

华堂街

在区西部。清代,该街建有华堂庙。街以庙名称华堂庙街,民国时期改称华堂街

开封的七角:县角 、行宫角、 崔角 、丁角、 吴胜角、 都宅角、 府角。七角中演变成大街的有丁角街、 吴胜角街。

开封的八巷:双龙巷、 贤人巷、 聚奎巷、 保定巷 、金奎巷、 南京巷、 慈悲巷、 第四巷。第四巷今改名为生产中街。

开封的胡同文化

开封的胡同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