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的衚衕文化

開封的衚衕開封城內的大小街道縱橫交織,四通八達,大部分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有著較為深遠的歷史淵源。衚衕既小道,以窄`.短為特徵,開封素有“七十二胡同”之說,隨著時代的變遷,舊城的改造,道路的拓寬,有的已經面目全非。

開封衚衕的命名,大體有七種類型,其中以家族和作坊命名佔多數。以家族命名 以生產作坊命名 以景物命名 以吉祥仁愛命名 以堂廟命名 以官衙命名 反映時代的命名 此外還有以序號命名的衚衕。

1茅衚衕

在市區北部,為單口巷,東西走向,西起南京巷,向東長103米,寬45米。清代,該街居民多住茅草頂小屋,稱毛衚衕,清末政府改稱茅衚衕,沿用至今。

2油坊衚衕

在市區東部,南北走向,南起自由路東段,北起東半截街西口,與南羊市街南口和裴場公衚衕東口相接。長270米,南口寬5米,北口寬13米,瀝青路面。清代年間,街北面有三聖廟,稱南三聖廟街,屬祥符縣城第二隅。民國時期街南口有山西人在此開油坊,汴人故稱油坊衚衕。

3太白鬍同

位於市區東南部,南北走向,北起自由路東段,南至西蔡河灣街。清乾隆五十三年,巡撫畢沆在街北口建一“太白廟”,故名太白廟衚衕。民國時更名太白鬍同,沿用至今。

4啞覺衚衕

位於市區東部,南北走向,南起明照衚衕,北至裴場公衚衕,長115米,南口寬6米,北口寬4米。清代稱啞叭衚衕,屬祥符縣第二隅。民國時改稱亞東胡同,1954年更名為啞覺衚衕。

5醬醋衚衕

位於市區中部,東起南書店街,西端不通,長92米,寬2米,水泥路面。明代稱醋張家衚衕。清末稱醬醋衚衕。原有南北兩醬醋衚衕,1948年後南醬醋衚衕併入南書店街,北醬醋衚衕改今名。6裴場公衚衕

位於市區東部,東起油坊衚衕,西至大袁坑沿街。長250米,東口寬10米,西口寬5米。瀝青路面。北宋時,為祭祀漢代湯陰縣皮場鎮人張森,為民殺蠍有功,而在此街建皮場土地祠,稱皮場街,屬東京城顯仁坊。明代,該街建皮場公廟,清光緒年間稱裴場公衚衕,,屬祥符縣第二隅,民國初諧音將“皮”字訛為“裴”,沿用至今。

7南劉府衚衕

位於市區東北部,在第一中醫院東側。南北走向,,南起財政廳東街西部,北至雙龍巷西部,長202米,寬3—5米,街中部兩側各有-東西向小巷,瀝青路面。明末進士,(清初工部尚書)劉昌曾在該街建造府第,並立有“四世宮保”牌坊,清乾隆年間稱劉府衚衕,光緒年間分南北劉府衚衕,該街居南,故名。1935年曾稱“法治南胡同”1937年後複稱今名。

8北劉府衚衕

在市區東北部,南北走向。南起雙龍巷西部,北至雙井街西口,長118米,寬3·6米,水泥方磚路面。清乾隆年間稱劉府衚衕,光緒年間,為區別南劉府衚衕稱今名。(名稱來歷同南劉府衚衕)1935年曾名法治衚衕,1937年複稱今名。

9北仁義衚衕

在開封市區西部,南北走向,南起西門大街北側,北起開封市明膠廠,長300米,寬3-7米。相傳,清代有張李兩家鄰居,在修牆時,你佔我一寸,我擠你一尺,針鋒相對,互不想讓,一次李家向那邊擠了幾尺,把整個衚衕佔沒有了,張家無奈,就給在京做官的兒子寫了一封信,想用權勢壓倒對方。不久,張家接到兒子的回信,折信一看,卻是一首詩: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幾尺又何妨。

而今只見城牆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看了兒子的來信後,深思良久,終於憣然悔悟,接著主動把牆讓了幾尺。李家為此深表感動,也主動向裡挪了幾尺,衚衕又變寬了,兩家重歸於好。人們為了讚美張李兩家知過能改,互諒互讓的精神,便把這條衚衕改稱“仁義衚衕”此段在北,故名北仁義衚衕。

10南仁義衚衕

在市區西部,南北走向,北起西門大街,與北仁義衚衕南口相對,長188米,寬3-6米,名稱來歷同北仁義衚衕。

11候家衚衕

在市區東北部,南北走向,南起財政廳東街,北至雙龍巷,長200米,寬5米,瀝青路面。因清初進士候良翰在此居住,乾隆年間稱候家衚衕。1935年稱維新街,1937年複稱今名。候良翰,祖籍蘭考縣,清順治三年(1646年)進士,仕途後居住該街。

12雙龍巷

相傳有兩說法,一是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曾在此居住,因古代皇帝為真龍天子,故名。另一說法,相傳該街有座龍王廟,街兩端有兩口井,出現兩條龍,東青龍,西火龍。故名雙龍巷。雙龍巷現還有比較好的四合院,以利於開封“衚衕遊”。

13如意齋衚衕

在市區中部,為單口巷。南起開封縣街東部,北止解放電影院南側,長172米,寬3米。名稱來歷有二:一是明末巷內有一才子,能書善畫,其書齋名為“如意齋”,街隨其名。二是巷內有一古玩店,經營珠寶玉器,取名如意齋,後為街名,沿用至今。

14蔡衚衕

在市區西北部.由兩條東西向街道和一條南北向街道組成.南北向街道在該街西部,北起磚橋街,南止解放衚衕,長210米,寬4米,瀝青路面.南北向街道中部向東通宋都御街,向東南通解放衚衕,東西長335米,寬4米.明代,周王府菜園在此處,清代稱菜衚衕,後改為蔡衚衕。

15繡球衚衕

在市區東部,相傳有二說:一該街原住一富戶,用拋繡球方式為其女擇婿,故名。二是北宋時此處為蘇府,因院中有繡球花,蘇小妹愛此花,凡來求婚者皆先以此花賦詩對答,後該街稱繡球衚衕。

16高衚衕

位於市區南部,北起小紙坊街,南至自力街。清代,此街周圍為水坑,水中有一片高地露出水面,水退後,填坑蓋房,稱高衚衕。清光緒《祥符縣誌》訛為“高家衚衕”,1980年地名普查時,查明更正稱今名。

17福壽衚衕

位於市區中部。清代該街有一小廟名杞慈寺,,群眾期望能增福添壽,故名。

18右司官口街

清代,布政司(藩臺衙門)的捕廳(俗稱右司館)設該街南口東側(雙龍巷街西口)故名右司館街,後稱右司官口街。沒有聽說有左司官口。

19燒雞衚衕

在市區東部,南北走向,南起維中前街,北至維中后街,長273米,南寬3·4米,北寬5·1米。清末,該街回族居民多以加工燒雞為業,光緒年間屬第二隅,名燒雞衚衕。

20南教經衚衕

在市區東部,東西走向,東起草市街,西止北土街。北宋時,有猶太人到開封居住,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在此建挑筋教禮拜寺。后街繞寺而建,故稱挑筋衚衕,沿用至清代。民國初改稱教筋衚衕,後曾名南大同衚衕。1937年將兩條東西走向平行的衚衕分稱,該街居南,稱今名。

21北教筋衚衕

在市區東部,南教筋衚衕北側。名稱的來歷同南教筋衚衕。民國初曾稱北大同衚衕,1937年稱今名。

22三民衚衕

在開封市區中部。南起寺后街,北至徐府街。長319米,南口寬2米,北口寬3米。水泥路面。明代稱草三亭,清代稱曹三廳,又稱鳳凰巷。1912年以後為紀念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改稱三民衚衕。此處回民居多。相傳三國時曹操曾在此餵馬,蓋了三個草亭,故得名草三亭。因為該巷似鳳凰,故亦有鳳凰巷之稱。後人也有曹三廳之說,系草三亭之訛音。馮玉祥改草三亭為三民衚衕,以紀念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建國大綱。日本入侵改為東光衚衕,取大東亞共光共榮之義,日本投降後恢復為三民衚衕。

23豆芽街

在河南大學西邊,兩臂伸出可觸及街道兩壁,兩人並行幾須側身。

24大黃家衚衕

在市區東部,東西走向,東起草市街南口,西止南土街。明代稱黃瓜衚衕,清乾隆年間屬第二隅,稱黃家衚衕,民國時期稱大黃家衚衕。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四月,河南體育專門學堂校址設在該街。抗日英雄吉鴻昌將軍曾在該街2號院居住,稱吉公館。

25小黃家衚衕

明代與大黃家衚衕和稱黃瓜衚衕,清隆年間屬第二隅,稱黃瓜衚衕。1935年與大黃家衚衕分稱,名小黃家衚衕。

26前炒米衚衕

在市區東部.東西走向,東起南羊市街,西止大袁坑沿街.該街北宋時賣茶湯者居多,且茶湯為炒米所制,故名炒米衚衕.清光緒年間,將東西走向且南北相通的兩條衚衕分別稱名,該街居南,稱前炒米衚衕.街西部北側與後炒米衚衕相通。

27後炒米衚衕

在市區東部,東起南羊市街,至西端向南與前炒米衚衕相通.北宋時,該街與前炒米衚衕合稱炒米衚衕.清光緒年間,改稱後炒米衚衕。

28賢人巷

明代該街稱線兒巷,清隆年間屬第二隅,稱仙人巷,1928年馮玉祥將軍駐豫時改稱賢人巷。

29王家衚衕

在市區東部,南北走向,南起維中前街東部,北止維中后街東部.清代,此處地勢較高,周圍是水坑,附近居民稱為北上崗.後有四戶王姓在此居住,隨居民不斷遷此,成為街道,光緒年間稱王家衚衕.街中部路西有清真寺一座,為回族居民區。

30鐵娘娘廟街

因該街有鐵娘娘廟,名鐵娘娘廟街.鐵娘娘廟遺址在該街48號,原廟內有一尊鐵娘娘塑像.民國時該街是一所糧倉,抗戰前夕,由於自然災害,附近居民造反,開倉放糧,造鎮壓.1957年廟被一紡麻廠佔用,塑像毀,後為民宅.

水車衚衕

在市區東部,南北走向。因該街中部路西原有一口大甜水井,附近居民多以木桶水車推送,賣井水為生,清光緒年間得名,沿用至今。

大武東胡同

在市區西北部,南北走向。街北部西側與大武廟(關帝廟)后街相接。因該街在大武廟東山牆外,初名大武東山,民國初期稱大武東胡同,沿用至今。

博愛衚衕

在市區西部偏北,街南北走向。清代稱城隍廟後衚衕,1929年改稱今名。

林蔭衚衕

在市區西部,南北走向。明代稱府城隍廟東夾道,後建泰山廟(西泰山廟)相傳“求應較靈”,清代改稱靈應宮街,民國時期,諧音改稱“林蔭衚衕”沿用至今。

南陶衚衕

北陶衚衕

都在市區北部。相傳,清道光年間,陶姓在此居住,後逐漸形成南北兩個街道,南部稱南陶衚衕,北部稱北陶衚衕。

博愛衚衕

在市區西部偏西,清代稱城隍廟後衚衕,1929年改稱今名。

朝陽衚衕

在市區東北部。清代該街為兩條街,分別稱火神廟后街、翟家衚衕。1912年易名維新東街。1937年改稱維新街。建國後復為兩條街名,稱火神廟后街、翟家衚衕。1965年,二街合併稱朝陽衚衕。

館驛街

在市區西部,東起中山路中段,西至勝利街。唐、宋、明代均設驛站在此,專供傳遞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歇宿,換馬的處所,因是招待賓客之所,故名驛站。宋時為小御巷,名*李師師居此。路北有一衚衕通省府前街,路南從東至西有:館驛一道衚衕、館驛二道衚衕、館驛三道衚衕、館驛四道衚衕。

炭廠衚衕

位於市區中部,東起館驛三道衚衕,西至勝利街。據傳,清代街內有一鞏縣人在此開炭廠,故名。

惠家衚衕

位於市區南部。明代,街西段稱薰家圈衚衕,至清初洪水退後,有一惠氏人家在今街中部居住,後稱惠衚衕,民國時期改名惠家衚衕,沿用至今。

鏇匠衚衕

在市區中部。明、清時,街內多鏇匠經營手工木製品的店鋪,故名。民國初期,北書店街北端打銅巷銅匠遷入街內,該街為木、銅製品店鋪集中區,現為居民區。

財政廳衚衕

在市區北部。清代稱金龍四大王廟衚衕,簡稱大王廟衚衕,後稱陶布衚衕。民國期間,省財政廳在該衚衕東側,改稱財政廳衚衕。

東胡同

位於市區西部。該街位於商業大院東側,街道狹窄,故名東胡同。街內21號院門前有一槐樹,明初朱元璋駐開封時,常抱此槐鍛鍊身體,汴人稱此樹為“朱抱槐”或“朱槐”。

打線衚衕

位於市區中部,門牌1-12號。清代,該街有幾家打棉線的手工業戶,故名。

南爐坊衚衕

位於市區中部。清代,街內有打鐵及金銀首飾作坊,稱爐坊衚衕,民國時,為區別城北部的北爐坊衚衕,改稱南爐坊衚衕。

當鋪衚衕

在市區東北部。因該街南端路西有一當鋪,清代稱“當鋪衚衕”,沿用至今。

一道衚衕

二道衚衕

三道衚衕

四道衚衕

六道衚衕

這幾道衚衕都在市區的南部,東西走向。該街為大南門外的幾條衚衕,因在中山路南段東側,由北向南按順序是一道、二道、三道、四道、六道衚衕。現一道衚衕隨著道路的拓寬,西側的房屋已拆除,代之而起的是六層以上商住樓,原有“衚衕”作為地名通名已不相符,1998年一道衚衕併為東拐街。

屈家衚衕

在市區東北部。該街原有兩條街,南北向一段,因有屈姓先居此,清光緒年間稱屈家衚衕,東西向一段,原名狀元衚衕,1935年稱平民衚衕,屈家衚衕稱民意衚衕。1937年民意衚衕複稱屈家衚衕。民國後期,平民衚衕併入屈家衚衕,沿用至今。

秀水衚衕

在市區北部。清代該街發兩部分,北半部因有一大水坑,稱臭水衚衕,馮玉祥將軍主豫時,(1937年)將水填平,改稱秀水衚衕。清乾隆年間,該街南半部有送子奶奶廟,取“慈悲”二字,稱慈悲巷,1930年改稱法院衚衕,建國後複稱原名,1965年將慈悲巷併入秀水衚衕。

解放衚衕

在市區西北部,東西走向。明代,該街曾住過一“解元”,稱解元衚衕。民國時期改稱解放衚衕,沿用至今。

開封現保留的衚衕,基本都在這裡,共有五十多個。本人只是根據《河南省古今地名詞典 開封市地名詞條選編》和《開封市地名志》摘錄。

椿樹衚衕可能是擴建相國寺大市場時扒了,現在已不存在。

土街北宋時因此處原有土梓山,又設肆市,街內多經營土特產品,稱土市子街,又稱竹杆市。金至明代稱土街。清代,街分兩部分,北邊稱北土街、南邊稱南土街。

胭脂河街

在市區南部,西起新務農工街,東口向南拐,通外馬號街。明代汴河支流經此,後河床淤積,河水變淺。相傳,當地回民較多,宰殺牛羊,血水傾入河內,水呈胭脂色,稱胭脂河。後河床淤積平成街。

胭脂河街還有一美麗的傳說。北宋時,繁華的東京汴梁,有一條小河穿城而過。離州橋不遠,有一個半間大小的店鋪,經營些婦女用品,店主張老實和愛女胭脂相依為命勤儉度日。胭脂女在一次擔水中偶而相識一個英俊的青年後生,名俊生。俊生每天來小店買一盒胭脂,走到橋頭就把胭脂倒在河中。天長日久,河水便泛起一層玫瑰色。後來,俊生和胭脂女產生了愛慕之情,張老實愛女心切,並經過一番打聽,便託人說媒。不久,俊生和胭脂就成了親。小兩口成婚不久,金兵南侵,國難當頭,俊生從軍出征,。汴京失陷後,張老實病死,小店關門。胭脂思夫心切,以淚洗面。她每天都向門前的小河投入一盒胭脂,河水又泛起了玫瑰色。後來,俊生戰死疆場,胭脂也投河身亡。人們懷念俊生和胭脂,就把這條河叫胭脂河。

“集英街”是新命名的街,到底為啥起這個名字,無可查起。此街在西區,西區又是開發區,所以起的名字和古城的確格格不入。

外馬號街

在市區南部。清代,外地來往於相符縣的官員用馬,均在此餵養,故名外馬號街。

樂觀街

在市區東部。名稱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相傳明代中期,田氏中進士,因居該街,故稱官街,清代稱老官街。二是,該街住有太監,因太監也稱老官,故名老官街。後諧音改稱樂觀街

南劉府衚衕

位於市區東北部,在第一中醫院東側。南北走向,,南起財政廳東街西部,北至雙龍巷西部,長202米,寬3—5米,街中部兩側各有-東西向小巷,瀝青路面。明末進士,(清初工部尚書)劉昌曾在該街建造府第,並立有“四世宮保”牌坊,清乾隆年間稱劉府衚衕,光緒年間分南北劉府衚衕,該街居南,故名。1935年曾稱“法治南胡同”1937年後複稱今名。

北劉府衚衕

在市區東北部,南北走向。南起雙龍巷西部,北至雙井街西口,長118米,寬3·6米,水泥方磚路面。清乾隆年間稱劉府衚衕,光緒年間,為區別南劉府衚衕稱今名。(名稱來歷同南劉府衚衕)1935年曾名法治衚衕,1937年複稱今名。

吹古臺街

清代街東部建財神殿,稱財神殿街。街西端有一奏樂臺,為官府仕紳辦理殯喪祭祀事宜,西部稱吹鼓臺街。民國時期兩街合稱吹鼓臺街,後將鼓字簡化為“古”。

磨盤街

在開封市區北部。據傳清代該街多為石器手工業店鋪,鍛磨的石匠較多,並在街道兩邊擺很多待售磨盤,故名“磨盤街”。

臥龍街

相傳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前,被朝廷追殺,倉皇逃之此處,遇一破廟,藏匿其中。後成功逃之陳橋,黃袍加身,得成霸業。因皇帝為龍,如在此處沒有脫逃,便沒有大宋的基業,後故叫臥龍街!意龍在此處騰飛之意!

呵呵,胡亂寫之,請眾友批評指教!

刷絨街位於午朝門東側、潘家湖南岸,是一條以民居為主的街道。它為什麼叫刷絨街?我沒有看見過有關的文字記載。我小時候問過附近的老人,說這道街裡原來有幾家造黑紙的作坊,一張張黑紙,從紙漿池裡用竹簾撈起來以後,要一張張刷在牆上,曬乾後再揭下來。所謂的刷絨,其實就是刷紙。上個世紀30年代後期,我常去那道街的時候,街西頭路南還有一家黑紙作坊,從碎紙、漚漿、撈紙,我親眼目睹了它的全過程。名曰黑紙,實是灰褐色紙,人們買了,只能作為手紙用。

  刷絨街上的二曾祠,就是今天的市圖書館。二曾祠的東院是為紀念修建這座二曾祠的清河東總督許振禕而建的許公祠,再向東就是東華門街了。在我的印象裡,刷絨街是一個文化氛圍非常濃厚的街道。

  1938年6月開封淪陷後,刷絨街的西頭路北,幾個高大的門樓院變成了日本人尋歡作樂的軍*院,老百姓稱它是“日本窯子”。一直到日寇投降,這裡才回歸平靜。可是一些善良而又固執的人家再也不肯回到那幾座院子裡去了。建國後這裡就成了工廠。

  1987年,市圖書館填平了後院的那個小湖,拆掉了已經損毀了的古建築群。對於拆掉二曾祠瓣香樓、環鳳閣、西花園建築群的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褒貶不一,不過像那樣的園林,就現在開封來說,也找不出第二個來了,毀了後使刷絨街失色不少,少了過去那種文化氣息和氛圍。

板橋街

在市區西部,東西走向,東起陸福街,與成功街西口相對,西至南仁義衚衕,與華堂街東口相接。

相傳清代該街坑窪不平,曾多處積水,往來行人不便,居民用石板在水上架“橋”,以便於行走,故名。

陸福街

在市區西部,南北走向。明代,上洛王府駐此,稱路府街,後訛為羅府街,清代又稱路府街、陸福街,民國時期,取吉祥義改稱陸福街,沿用至今。

華堂街

在區西部。清代,該街建有華堂廟。街以廟名稱華堂廟街,民國時期改稱華堂街

開封的七角:縣角 、行宮角、 崔角 、丁角、 吳勝角、 都宅角、 府角。七角中演變成大街的有丁角街、 吳勝角街。

開封的八巷:雙龍巷、 賢人巷、 聚奎巷、 保定巷 、金奎巷、 南京巷、 慈悲巷、 第四巷。第四巷今改名為生產中街。

開封的衚衕文化

開封的衚衕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