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立太子,先殺其母,漢武帝為何如此心狠


欲立太子,先殺其母,漢武帝為何如此心狠


欲立太子,先殺其母,漢武帝為何如此心狠


欲立太子,先殺其母,漢武帝為何如此心狠

當年楚漢爭雄,楚霸王項羽抓了漢王劉邦的父親,要當眾做成肉羹。劉邦對項羽說:“你我有兄弟之約,我的父親也就是你的父親,你吃他的肉,我也能吃,肉羹做好了送一碗過來。”後來,項羽竟然放掉劉邦的父親,使劉邦“險勝”。後人論史,都說項羽雖狠,狠不過劉邦,劉邦能置老父生命於不顧。清人戴南山質問:“如果項羽果真下鍋烹人,劉邦勢必失去做人的基本立場,他還能號令三軍?還能完成帝業?”

作家王鼎鈞則認為這純屬書生議兵,“如果劉邦投降,項羽會不會把他們爺兒們全殺了?會不會把漢軍全坑了?劉邦對於以豐沛子弟為骨幹的十萬義軍,豈無珍惜之念?項羽發牌,劉邦決心一賭,‘狠’之中自有不忍。”


欲立太子,先殺其母,漢武帝為何如此心狠


欲立太子,先殺其母,漢武帝為何如此心狠


欲立太子,先殺其母,漢武帝為何如此心狠

明代的“靖難之變”,做叔父的從北京起兵南下,要搶侄子的皇位。建文帝下了一道聖旨,說是這一場戰爭不許使他的叔父受到傷害,“勿使朕有殺叔之名”。結果南京失陷,皇帝下落不明。王鼎鈞並不認為建文帝仁慈,而是說他太狠。他把鐵鉉、方孝孺這樣的忠臣害了,把文武百官,乃至黎民百姓置於大清洗之下。“這樣的皇帝看似‘不忍’,其實也有其大狠、大忍的一面。”

王鼎鈞認為,建文帝要是真仁慈的話,就該遣使北上,展開談判,以遜位換和平,條件是不可輕易殺人。


欲立太子,先殺其母,漢武帝為何如此心狠


欲立太子,先殺其母,漢武帝為何如此心狠

由此,我想到了宋襄公。年少時讀《左傳》,我覺得宋襄公很仁義有風度。不過,後來又越來越不認同宋襄公“不鼓不成列”的做法了。

宋襄公和楚國人在泓作戰。當時,宋國弱楚國強,當宋軍已經排成列,楚軍還沒全部渡過河,宋軍就該主動出擊。可是,司馬子魚多次勸說宋襄公主動出擊,宋襄公都不肯。宋襄公說:“品德高尚的人不使受傷的敵人再次受傷,不捉白髮老人。古代作戰的人,不憑藉險要之地。我雖然是亡國者的後代,不攻擊沒排成列的敵人。”講風度,自然無可厚非,但不能不顧及同夥的利益,不惜犧牲同夥的生命來成就自己的風度,就更不應該了。子魚埋怨宋襄公:你若憐惜白髮老人,還不如干脆投降了。的確,你自己投降好了,好苦帶累他人。

政治學家薩孟武說:政治上的是非與倫理上的善惡有時未必一致。


欲立太子,先殺其母,漢武帝為何如此心狠


欲立太子,先殺其母,漢武帝為何如此心狠


欲立太子,先殺其母,漢武帝為何如此心狠

比如漢武帝殺鉤弋夫人就耐人尋味。據《資治通鑑》記載:鉤弋夫人之子弗陵(昭帝),年數歲,形體壯大多知,上奇愛之,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猶豫久之。後數日帝譴責鉤弋夫人,夫人脫簪珥,叩頭,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獄。”夫人還顧,帝曰:“趣行,汝不得活!”卒賜死。頃之,帝閒居,問左右曰:“外人言云何?”左右對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爾曹愚人之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