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立太子,先杀其母,汉武帝为何如此心狠


欲立太子,先杀其母,汉武帝为何如此心狠


欲立太子,先杀其母,汉武帝为何如此心狠


欲立太子,先杀其母,汉武帝为何如此心狠

当年楚汉争雄,楚霸王项羽抓了汉王刘邦的父亲,要当众做成肉羹。刘邦对项羽说:“你我有兄弟之约,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你吃他的肉,我也能吃,肉羹做好了送一碗过来。”后来,项羽竟然放掉刘邦的父亲,使刘邦“险胜”。后人论史,都说项羽虽狠,狠不过刘邦,刘邦能置老父生命于不顾。清人戴南山质问:“如果项羽果真下锅烹人,刘邦势必失去做人的基本立场,他还能号令三军?还能完成帝业?”

作家王鼎钧则认为这纯属书生议兵,“如果刘邦投降,项羽会不会把他们爷儿们全杀了?会不会把汉军全坑了?刘邦对于以丰沛子弟为骨干的十万义军,岂无珍惜之念?项羽发牌,刘邦決心一赌,‘狠’之中自有不忍。”


欲立太子,先杀其母,汉武帝为何如此心狠


欲立太子,先杀其母,汉武帝为何如此心狠


欲立太子,先杀其母,汉武帝为何如此心狠

明代的“靖难之变”,做叔父的从北京起兵南下,要抢侄子的皇位。建文帝下了一道圣旨,说是这一场战争不许使他的叔父受到伤害,“勿使朕有杀叔之名”。结果南京失陷,皇帝下落不明。王鼎钧并不认为建文帝仁慈,而是说他太狠。他把铁铉、方孝孺这样的忠臣害了,把文武百官,乃至黎民百姓置于大清洗之下。“这样的皇帝看似‘不忍’,其实也有其大狠、大忍的一面。”

王鼎钧认为,建文帝要是真仁慈的话,就该遣使北上,展开谈判,以逊位换和平,条件是不可轻易杀人。


欲立太子,先杀其母,汉武帝为何如此心狠


欲立太子,先杀其母,汉武帝为何如此心狠

由此,我想到了宋襄公。年少时读《左传》,我觉得宋襄公很仁义有风度。不过,后来又越来越不认同宋襄公“不鼓不成列”的做法了。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作战。当时,宋国弱楚国强,当宋军已经排成列,楚军还没全部渡过河,宋军就该主动出击。可是,司马子鱼多次劝说宋襄公主动出击,宋襄公都不肯。宋襄公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白发老人。古代作战的人,不凭借险要之地。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不攻击没排成列的敌人。”讲风度,自然无可厚非,但不能不顾及同伙的利益,不惜牺牲同伙的生命来成就自己的风度,就更不应该了。子鱼埋怨宋襄公:你若怜惜白发老人,还不如干脆投降了。的确,你自己投降好了,好苦带累他人。

政治学家萨孟武说:政治上的是非与伦理上的善恶有时未必一致。


欲立太子,先杀其母,汉武帝为何如此心狠


欲立太子,先杀其母,汉武帝为何如此心狠


欲立太子,先杀其母,汉武帝为何如此心狠

比如汉武帝杀钩弋夫人就耐人寻味。据《资治通鉴》记载:钩弋夫人之子弗陵(昭帝),年数岁,形体壮大多知,上奇爱之,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犹豫久之。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汝不得活!”卒赐死。顷之,帝闲居,问左右曰:“外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尔曹愚人之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