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至極!將軍折梅賦詩贈友人,以詩來見證超越國別和民族的友誼

浪漫至極!將軍折梅賦詩贈友人,以詩來見證超越國別和民族的友誼

北魏景明二年(501年)初春,一支大軍正穿梭在梅嶺之間。此時梅嶺的梅花開得正盛,將軍登上梅嶺,立馬於梅花叢中,遙望故鄉。面對此情此景,將軍想起遠在隴頭的好友范曄,恰好驛使北上傳送公文路過梅嶺,將軍大筆一揮,賦詩一首,並折下一朵梅花藏於詩箋中,託驛使送與好友。

浪漫至極!將軍折梅賦詩贈友人,以詩來見證超越國別和民族的友誼

詩詞淺析

折下一朵梅花,恰好遇到北上送公文的驛使,我準備讓他帶點禮物給遠在隴頭的你(范曄)。身處江南的我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給你,就姑且送一支江南春天裡的梅花來代表我們的情誼吧!

古代關於描寫梅嶺梅花的詩詞作品不下千首,但這一首詩是詠嶺梅的源頭。全詩的背景有三:詩人南征,友人不在;梅嶺花開繁盛;驛使北上傳送公文。正是由於這三大原因巧合的在一起,所以詩人才能夠“折梅託驛送隴頭”。詩的首句“折梅逢驛使”的“逢”字正好道出了這種巧合

浪漫至極!將軍折梅賦詩贈友人,以詩來見證超越國別和民族的友誼

“隴頭”在這裡是指隴山,也就是現在的陝西省隴縣西北附近。從梅嶺到隴頭可謂千里迢迢,友人收到詩和梅花是要經過很長時間的。也許送到他手中時只剩下一段枯枝,也許由於其他原因,友人並沒有收到作者的“禮物”。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詩人在外領兵打仗,身邊沒什麼東西可以當做禮物,只有這滿山的梅花可堪欣賞,但又不能和友人共賞。於是才浪漫的折下一枝梅花寄去,想讓西北的好友也領略領略這南國的春色。送的這支梅花不僅代表著江南春色,更滿含著詩人對友人深深的思念,說明兩人的友誼是不受物質、時間和地域所限制的。

浪漫至極!將軍折梅賦詩贈友人,以詩來見證超越國別和民族的友誼

超越國別和民族的友誼

這首詩的作者名叫陸凱,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人,鮮卑族。據史書記載,作者出生於名門望族,祖父陸俟曾官拜徵西大將軍。而他自己更是少年有為,十五歲就被任命為黃門侍郎。陸凱謹重好學、忠厚正直,不僅能帶兵打仗,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雖統軍眾,手不釋書,頗有儒將風度。

而詩中的友人范曄又是何許人也呢?

據考證,范曄是漢人,南朝劉宋的官員,也就是“前四史”之一的《後漢書》的作者。范曄出身於士族家庭,自小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但由於孤高疏狂,不曲意逢迎當世的皇帝宋文帝,所以被同僚和朝廷所不容,最後因誅殺奸黨不成被殺。

浪漫至極!將軍折梅賦詩贈友人,以詩來見證超越國別和民族的友誼

而正是這兩個分屬於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卻成為了好朋友。當時的南北朝是處於敵對狀態的,二人是如何從相識到相知的我們不得而知,但他們能彼此欣賞,是因為他們都對當時動盪的社會感到不滿,對昏庸奸詐的人掌權感到憤怒。所以二人暗地裡不斷以書信為媒,互相訴說對時世的看法和感憤。

陸凱的這首《贈范曄》雖只有寥寥二十字,卻意蘊深遠。簡樸中透露出真摯的友情,平淡中顯現出高雅的意境。用語簡單,卻耐人尋味,春的生機和友人的情誼彷彿出現在眼前。此詩傳世之後,受到南北文人的一致讚賞,成為了二人超越國別和民族的最好見證。

也因為這首詩,梅花也被後來文人稱為“一枝春”,以此作為詠梅或者別後相思的典故,並逐步發展成了詞牌名。

浪漫至極!將軍折梅賦詩贈友人,以詩來見證超越國別和民族的友誼

千里送鵝毛

與這個故事相類似的是“千里送鵝毛”這個故事了,不過這個故事說的不是兩個人之間,而是兩個國家之間的邦交。

唐朝貞觀年間,位於西南地區的回紇國是唐朝的藩國。這一年回紇國向唐王朝進貢,貢品中有很多奇珍異寶,而最珍貴的當屬一隻美麗的白天鵝了。為了能使這隻白天鵝順利到達長安,貢使一路上沒少花費心思,但當隊伍行到沔陽湖(今湖北仙桃境內)的時候,意外還是發生了。

貢使見白天鵝一路勞累奔波,無精打采,於心不忍,便放它出來,在湖邊喝水。誰知喝飽水後的白天鵝展翅飛走了,貢使一撲,卻只扯下幾根羽毛。怎麼辦呢?思考半天后,貢使決定繼續前行,他將鵝毛用白綢包好,並寫詩一首:

浪漫至極!將軍折梅賦詩贈友人,以詩來見證超越國別和民族的友誼

到長安後,貢使獻上鵝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詩後,不但沒有加罪,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於是重重賞賜了他,並讓他帶上唐王朝的答禮回國。

後來“千里送鵝毛”便成為了禮尚往來、交流感情的寫照或一種自謙詞語。

浪漫至極!將軍折梅賦詩贈友人,以詩來見證超越國別和民族的友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