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至极!将军折梅赋诗赠友人,以诗来见证超越国别和民族的友谊

浪漫至极!将军折梅赋诗赠友人,以诗来见证超越国别和民族的友谊

北魏景明二年(501年)初春,一支大军正穿梭在梅岭之间。此时梅岭的梅花开得正盛,将军登上梅岭,立马于梅花丛中,遥望故乡。面对此情此景,将军想起远在陇头的好友范晔,恰好驿使北上传送公文路过梅岭,将军大笔一挥,赋诗一首,并折下一朵梅花藏于诗笺中,托驿使送与好友。

浪漫至极!将军折梅赋诗赠友人,以诗来见证超越国别和民族的友谊

诗词浅析

折下一朵梅花,恰好遇到北上送公文的驿使,我准备让他带点礼物给远在陇头的你(范晔)。身处江南的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就姑且送一支江南春天里的梅花来代表我们的情谊吧!

古代关于描写梅岭梅花的诗词作品不下千首,但这一首诗是咏岭梅的源头。全诗的背景有三:诗人南征,友人不在;梅岭花开繁盛;驿使北上传送公文。正是由于这三大原因巧合的在一起,所以诗人才能够“折梅托驿送陇头”。诗的首句“折梅逢驿使”的“逢”字正好道出了这种巧合

浪漫至极!将军折梅赋诗赠友人,以诗来见证超越国别和民族的友谊

“陇头”在这里是指陇山,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陇县西北附近。从梅岭到陇头可谓千里迢迢,友人收到诗和梅花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也许送到他手中时只剩下一段枯枝,也许由于其他原因,友人并没有收到作者的“礼物”。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诗人在外领兵打仗,身边没什么东西可以当做礼物,只有这满山的梅花可堪欣赏,但又不能和友人共赏。于是才浪漫的折下一枝梅花寄去,想让西北的好友也领略领略这南国的春色。送的这支梅花不仅代表着江南春色,更满含着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思念,说明两人的友谊是不受物质、时间和地域所限制的。

浪漫至极!将军折梅赋诗赠友人,以诗来见证超越国别和民族的友谊

超越国别和民族的友谊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陆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人,鲜卑族。据史书记载,作者出生于名门望族,祖父陆俟曾官拜征西大将军。而他自己更是少年有为,十五岁就被任命为黄门侍郎。陆凯谨重好学、忠厚正直,不仅能带兵打仗,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虽统军众,手不释书,颇有儒将风度。

而诗中的友人范晔又是何许人也呢?

据考证,范晔是汉人,南朝刘宋的官员,也就是“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出身于士族家庭,自小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但由于孤高疏狂,不曲意逢迎当世的皇帝宋文帝,所以被同僚和朝廷所不容,最后因诛杀奸党不成被杀。

浪漫至极!将军折梅赋诗赠友人,以诗来见证超越国别和民族的友谊

而正是这两个分属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却成为了好朋友。当时的南北朝是处于敌对状态的,二人是如何从相识到相知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们能彼此欣赏,是因为他们都对当时动荡的社会感到不满,对昏庸奸诈的人掌权感到愤怒。所以二人暗地里不断以书信为媒,互相诉说对时世的看法和感愤。

陆凯的这首《赠范晔》虽只有寥寥二十字,却意蕴深远。简朴中透露出真挚的友情,平淡中显现出高雅的意境。用语简单,却耐人寻味,春的生机和友人的情谊仿佛出现在眼前。此诗传世之后,受到南北文人的一致赞赏,成为了二人超越国别和民族的最好见证。

也因为这首诗,梅花也被后来文人称为“一枝春”,以此作为咏梅或者别后相思的典故,并逐步发展成了词牌名。

浪漫至极!将军折梅赋诗赠友人,以诗来见证超越国别和民族的友谊

千里送鹅毛

与这个故事相类似的是“千里送鹅毛”这个故事了,不过这个故事说的不是两个人之间,而是两个国家之间的邦交。

唐朝贞观年间,位于西南地区的回纥国是唐朝的藩国。这一年回纥国向唐王朝进贡,贡品中有很多奇珍异宝,而最珍贵的当属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了。为了能使这只白天鹅顺利到达长安,贡使一路上没少花费心思,但当队伍行到沔阳湖(今湖北仙桃境内)的时候,意外还是发生了。

贡使见白天鹅一路劳累奔波,无精打采,于心不忍,便放它出来,在湖边喝水。谁知喝饱水后的白天鹅展翅飞走了,贡使一扑,却只扯下几根羽毛。怎么办呢?思考半天后,贡使决定继续前行,他将鹅毛用白绸包好,并写诗一首:

浪漫至极!将军折梅赋诗赠友人,以诗来见证超越国别和民族的友谊

到长安后,贡使献上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后,不但没有加罪,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于是重重赏赐了他,并让他带上唐王朝的答礼回国。

后来“千里送鹅毛”便成为了礼尚往来、交流感情的写照或一种自谦词语。

浪漫至极!将军折梅赋诗赠友人,以诗来见证超越国别和民族的友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