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堝大捷-明初遼東爆虐倭寇

大家可能都瞭解明朝嘉慶年間,倭寇屢犯東南沿海地區燒殺搶掠,戰神戚繼光的出現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然而倭寇之患不是從嘉慶年間開始的,早在元末明初就有倭寇大規模入侵我國沿海地區的記載,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大明永樂年間遼東倭寇的望海堝大捷。

望海堝,是位於大連市金州區趙王屯東的一處海拔116米的丘陵,因其地形酷似一口大鍋而得名。然而就是在這個毫不起眼的小山包,卻發生過一場名垂史冊的著名戰鬥。明永樂十七年暨公元1419年6月,倭寇大舉犯我遼東,明朝將領劉江在望海堝巧妙設伏,以很小代價將千餘倭寇盡數殲滅,無一漏網。此役是明初抗倭鬥爭中少有的大捷,不僅一戰確保了北部海防長達百餘年的安寧,而且是中國自發明火藥以來,有史料記載的首次使用岸防火器重創海上入侵之敵的經典戰例。

望海堝大捷-明初遼東爆虐倭寇

倭寇:屢犯金州禍中華

倭,是中國古代對日本的稱謂。元末明初,日本進入爭戰不息的南北朝時期,混亂局面一直持續了50多年。期間,日本九州一帶失意的封建藩主糾集不法商人、浪人等,大肆騷擾、侵掠中國和朝鮮沿海地區,成為職業海盜,史稱“倭寇”。到明成祖朱棣在位時,倭患已是“北抵遼,南迄浙、閩,瀕海郡邑多被害”,明朝海防形勢面臨嚴峻考驗。是時,遼東金州因物產豐饒,成為倭寇劫掠的重要目標。據不完全統計,從洪武十二年(1379年)到永樂十三年(1415年),金州地區就曾遭遇六次較大規模的倭寇入侵。值得留意的是,與當時橫行於東南沿海及後來嘉靖年間中外勾結的“雜牌海盜”不同,這一時期出沒在朝鮮和中國遼東地區的倭寇多系來自日本本土的“真倭”。

倭寇跨海來襲,要行船就必須依靠風力,而各季節的風向是有規律的,據此便可大致推斷出前者的登陸地區和時間。一般來說,當時倭寇入侵往往選在每年清明、重陽之後,即在陰曆3、4、5月和9、10月間從鄰近大陸的對馬諸島出發駛往大陸,但具體入侵方位則視風向而定,東北風強勁則侵擾東南沿海,東南風多時便直撲北方的山東和遼東半島。而金州地處東亞季風區,夏季盛行偏南季風,因此每年4月一旦東南風起,當地便進入了重點防倭期。但這只是就通常情況而言,實際上只要風向有利,倭寇隨時可能來襲。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和永樂十三年(1415年)的兩次倭寇入侵,就都發生在隆冬季節。

敵情的複雜多變,導致金州一帶長期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廣大軍民不得休養生息。當時“倭亂”的嚴重性,已不僅限於劫掠民間財物,而是猖狂地發展為阻斷遼東海運,襲擊明軍兵營。倭患升級之時,正值明成祖朱棣緊鑼密鼓醞釀遷都北京的關鍵階段,而作為“京師左臂”的遼東因倭寇襲擾不得安寧,必然會影響到明朝這一重大國策的順利實施。為此,永樂九年(1411年),明成祖朱棣命心腹愛將劉江出任遼東總兵,主抓當地海防工作。孰料沒過多久,金州便發生了“海寇入寨,殺兵奪餉”的惡性事件,明成祖震怒之下給了劉江一個“留職查看,以觀後效”的記大過處分,後者心裡的憋氣自然可想而知。

劉江:厲兵秣馬圖雪恥

說起劉江其人,倒也頗富傳奇色彩。他祖籍邳州宿遷(今江蘇宿遷),原名劉榮,出生在一個世代從戎的軍戶家庭。父親劉江隸屬燕山左護衛兵籍,因體弱多病無法完成兵役,而這在法度森嚴的明朝就意味著牢獄之災。於是劉榮主動請纓,冒用父名入伍,上演了一場明朝版的“替父從軍記”。或許劉江(以下均指劉榮)真的是天生將才,起先他跟從名將徐達東征西討,後又追隨朱棣並被委以重用。

在“靖難之役”、遠征漠北的兵戈歲月裡,劉江披堅執銳,衝鋒陷陣,為朱棣奪取天下、穩固皇權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善用計謀,曾多次出奇兵力挫強敵,在當時精英薈萃的帝國軍隊中堪稱智勇雙全的一流戰將。而出鎮遼東前,劉江已官至正一品中府右都督(類似今天的大軍區正職),位高權重,由此亦可見他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孰料英雄一世,末了卻被幾個東瀛海賊弄得灰頭土臉。到了這個時候,無論從拱衛京師、保境安民考慮,還是從洗雪恥辱、感激皇恩出發,於公於私,劉江這個仇都報定了。

8年後,這個機會終於到來。永樂十七年(1419年)4月,明廷接到朝鮮有關倭寇“飢困已極,欲寇邊”的情報,明成祖朱棣對此高度重視。考慮到臨近夏季北方海面多偏南風,故朱棣判斷倭寇向北侵擾遼東半島的可能性較大,於是他當即敕令劉江所部加強警戒,“相機剿捕”。

其實,皇帝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數年臥薪嚐膽與勵精圖治,劉江早已做好了一切抗倭的軍事鬥爭準備。通過遍訪當地士紳並親自勘查地形,他對金州乃至整個遼東沿海地區的山川水勢、島嶼分佈、氣候海況,自然風貌及民俗風情已是瞭如指掌,並據此完成了一大批後來發揮了關鍵性作用的軍事工程。其中包括重築望海堝城堡,在廣鹿島(當時稱“王家山島”)設置烽火臺,建立以金州為中心的烽燧聯絡體系等。此外,劉江還特別注重部隊戰鬥力建設。他治軍講求恩威並舉,既嚴格施訓又對士卒體恤有加,故深得廣大官兵擁戴。當時遼東明軍以漢族為主體,同時還活躍著許多來自蒙古、高麗、女真的少數民族將士,各族兒女齊聚在劉江麾下,苦練精兵,忠心報國,誓平倭患以雪前恥。而現在的問題就是,如果倭寇事先得知自己將面對如此強悍好戰的對手,他們還會來主動送死嗎?

迎敵:兵貴神速令人嘆

6月14日晚,望海堝負責瞭望的士兵報告:廣鹿島方向舉火示警,恐有倭寇來襲。劉江隨即調動兵馬,開始了緊張的戰前部署。那麼明朝在當地有多少駐軍呢?據始修於正統八年(1443年)的《遼東志》記載,金州衛在冊騎兵764名,步兵1756名,屯田軍2022名,另有煎鹽軍、冶鐵軍近百,總兵力約4700人,主要集中在金州城和紅嘴堡。考慮到此時距望海堝大捷不過20來年,而明初衛所(足額為5600人)滿編率僅六七成的實際情況,這組數據當可借鑑。因此除去必要留守人員外,戰時劉江可調動的兵馬應在3500至4000人左右(其中包括部分民兵)。但兵力多寡並非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因素,真正有意思的是那些隱藏於歷史深處的點滴細節,譬如“速度與謀略”。

6月中旬的遼東半島,正值夏季白晝最長的時期。凌晨4:30天開始放亮,晚上20:30夜幕才降臨,因此哨兵觀察到廣鹿島有火光,當在晚9點之後。而即便利用傳遞信息最快的烽燧系統(據考證當地平均5裡一座烽火臺),坐鎮在距望海堝60裡外的金州城中的劉江,要獲知警報至少也得半個小時(飛馬傳書則需2小時)。再加上敵情研判、草擬方案、提調人馬,真正等到各路明軍接警出動,最快也要到14日深夜22:30,而此刻距次日拂曉(五點鐘)倭寇登陸來犯只剩下不到7小時。更何況,無論從金州還是其他駐地出發,到望海堝的直線距離都在50華里以上,駐紮在紅嘴堡的明軍甚至要趕七八十里夜路。在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騎兵不多,主力步兵全憑“雙腳走天下”的古代,劉江率部夜間負重強行軍,僅用五六個小時就完成了傳令、集結、開進、設伏、誘敵等一連串軍事部署,其指揮之高效,聯絡之順暢,反應之迅捷,著實令人吃驚。

而且,金州位於遼東半島突出部,三面環海,南北狹長,東西最窄處不足10公里,瀕海區地勢平坦,可供登陸處眾多。這樣的地形顯然不利於防守。換言之,若不能估算出倭寇登陸的大致時間地點,明軍將在漫長海防線上陷入兵力捉襟見肘,人馬疲於奔命的窘境。但劉江沒有犯這樣的錯誤,當得知倭寇船隻自東南而來時,他很快推斷出對方可能的登陸點並迅即作出反應,將殲敵主戰場設置在望海堝一帶。同時將兵力分作三部:一部守城,步兵主力埋伏於望海堝山下,馬隊則繞到敵後隱蔽待命,又令百戶姜隆率壯士潛入倭寇登岸處焚燒敵船。細查地圖,望海堝正卡在金皮大道和烽燧體系的中心節點上,不僅方便分駐南北的各路明軍傳遞訊息,快速機動,而且距海邊有一定路程,利於明軍沿線設伏,分段截殺。劉江用兵縝密如斯,也堪稱算無遺策了。這正是:挖下深坑等虎狼,撒下香餌釣金鰲。明軍已準備就緒,單等倭寇自投羅網。

激戰:奇正相輔獲大捷

15日拂曉時分,大隊倭寇分乘31艘海盜船抵達望海堝東南的青雲河口。登岸後他們排成一字長蛇陣魚貫而行,由一相貌兇惡的頭目率領,氣勢洶洶直奔望海堝而來。劉江聞訊卻鎮定自若,只是讓一夜急行軍的部隊抓緊時間吃飯休息,恢復體力。清晨7點左右,在劉江派出的小股部隊引誘下,倭寇進入了明軍伏擊圈。見時機成熟,劉江一面披髮仗劍矗立陣前,扮作真武天神震懾敵膽,一面下令“舉旗鳴炮”發起攻擊。剎那間明軍伏兵四起,銃箭齊發,一陣箭雨火雹鋪天蓋地落到倭寇頭上。

或許有人會問,明軍不過數千人馬,何以能有如此火力?其實這並不奇怪。明初在火器的批量製造與戰術運用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據洪武十三年(1380年)規定,明軍每百戶(相當於連級單位)配屬火銃手10名,弓箭手30名。這一比例在永樂七年(1409年)神機營建立後還有所上升。因此可知劉江所轄銃箭手當不下千人。而在戰術運用上,為彌補射速缺陷,早在洪武年間,明朝大將沐英就首創連射戰法,將火銃、神機箭排成三列置於陣前,循環射擊,一舉擊潰了敵軍自詡為銳不可當的象群攻勢。此後這一戰法經過戰火不斷淬鍊,到永樂十二年(1414年)漠北之戰時已形成完整的作戰條令。而劉江本人,恰是這場戰役的親歷者(時任先鋒官),對於明軍純熟的炮步騎多兵種合成戰術,身為高級將領的他自然駕輕就熟。不過,以古代的技術條件和戰場實際,明代遠程兵器特別是火銃尚不具備壓制性的持續打擊能力,其主要作用還是在於步騎兵發起衝擊前,予敵以儘可能大的殺傷。

望海堝大捷-明初遼東爆虐倭寇

因此,明軍雖在己方火力掩護下向倭寇大隊發起多輪進攻,雙方激戰達數小時之久,卻沒能迅速擊破敵軍。戰局膠著除武器因素外,也是由於明軍能直接投入野戰的兵力不足以對倭寇形成壓倒性優勢。更何況,倭寇本系亡命之徒,既身逢絕境,只得拼死纏鬥以拖延時間。但儘管如此,勝利的天平仍在嚮明軍傾斜。雙方戰至下午,以逸待勞的明軍愈戰愈勇,而倭寇卻因海上長途顛簸而來,激戰半日早已飢困疲乏至極,加之傷亡慘重士氣大挫,終於抵擋不住明軍的凌厲攻勢,殘兵敗將奪路逃到了望海堝下櫻桃園空堡中,準備做最後的負隅頑抗。

劉江指揮部隊將空堡團團包圍,鬥志正旺的明軍將士紛紛請戰入堡殺敵。但劉江卻看出倭寇打算拼個魚死網破的困獸心理。為減少己方傷亡,他節制屬下按兵不動,並採取“圍三缺一”的戰術,縱敵西逃。保命心切的倭寇果然中計,也顧不上什麼隊形陣勢,一個個鼠竄狼奔徑往海邊逃去。然而來得容易,想走就沒那麼簡單了。早已隱蔽待命的明軍馬隊突然出現,與步兵兩路夾擊,倭寇登時死傷大半。偶有少數漏網之徒跑到海邊,卻發現船隻遭焚,歸路已斷,自己也被姜隆率領的民兵逮個正著。

至此,這場歷時一晝夜的激烈戰鬥,最終以明軍全殲來犯倭寇約1600人的空前勝利而告結束,史稱“望海堝大捷”。這場戰鬥不僅是明初抗倭鬥爭中少有的全勝戰例,而且在客觀上有力地支援了同時期朝鮮的抗倭行動。倭寇遭此重創後元氣大傷,從此聞劉江名而色變,百餘年不敢窺遼東。捷報傳至京城,朱棣大喜,封劉江為廣寧伯,並賜名劉榮,以示榮耀,同時賜予宅第,廣寧伯街(明代稱廣寧伯衚衕)由此得名。據史料記載:“廣寧伯劉榮,永樂十九年七月封,追進侯,其故居當在此。”今天的廣寧伯街位於北京市西城區中南部,東起太平橋大街,西至西二環輔路,現為北京金融街社區主幹道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曾有多位共和國海軍將領在這裡居住過,其中,海軍航空兵司令頓星雲中將1985年去世前,就一直住在廣寧伯街。而後人為紀念劉江,在古戰場望海堝舊址金頂山上,也修建了一座真武廟並立像建碑,以此鐫刻下遼東軍民共同禦侮抗倭的輝煌詩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