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倭寇”曾讓明朝政府十分忌憚,“帶頭大哥”竟然是個中國人

提起“倭寇”,人們都知道那是不斷滋擾我國沿海各地的日本海盜。可是你絕對想不到,早期日本倭寇的“帶頭大哥”,竟然是中國商人王直。

王直(《明史》裡稱汪直)是徽州歙縣人,出生於1501年。由於同鄉的關係,年輕時就成為“徽商”代表人物許棟的得力干將。二人一直從事海上貿易,其實就是明政府嚴令的海上走私。在南洋一些外國商人的支持下,他們擁有了一定的海上作戰能力,亦盜亦商,不斷地滋擾沿海地區,舟山的雙嶼就是他們從事海上走私貿易的“根據地”。

日本“倭寇”曾讓明朝政府十分忌憚,“帶頭大哥”竟然是個中國人

為了平息沿海地區的騷亂,明政府於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派浙江總督朱紈率軍突襲並掃平了雙嶼。朱紈的強硬做法,觸動了當地商人的利益,認為“這是斷了他們的財路”。於是,他們勾結朝廷官員攻擊朱紈,最後導致朱紈憂憤自殺。“雙嶼之戰”後,“徽商”首領許棟逃逸,不知去向,王直則集結殘兵逃到了烈表山(又名烈港)。

烈表山位於定海縣偏北五十里的海中,與東南面的金塘山只有一港之隔,地理位置相當重要。《籌海圖編》中提到:“王直,少落魄,有任俠之氣。及壯,多智謀,善施與”。可見王直還是有些能力和魄力的。此後,王直的部隊先後剿滅了盧七、沈九、王丹等幾股海盜團伙,鞏固了其在海上的霸主地位,兵力和實力也都得到了增強。

日本“倭寇”曾讓明朝政府十分忌憚,“帶頭大哥”竟然是個中國人

王直在海上的崛起,使得朝廷感到了威脅和不安。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軍將領俞大猷和湯克寬分兵夾擊烈表山。王直玩命堅守,但終因實力不濟而失敗。王直率殘部在亂軍之中突圍,遠逃到日本的平戶島(今日本長崎縣)安頓下來。安頓下來後,王直與當地的日本人關係處得挺好。他招兵買馬,在部隊中編入了很多日本武士,建起了新的“根據地”,然後繼續滋擾東南沿海,以實現他“海上自由貿易”的夢想。

在與明軍作戰時,王直的部隊都是用日本人的裝束進行偽裝。從此,“倭寇”一詞就屢屢出現在明朝官員的奏摺中,王直也自然成了倭寇的“帶頭大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三月,王直率領部隊開始對浙江等沿海地區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日本一些流浪武士也加入其中,同行的還有散居各種的海盜組織。

日本“倭寇”曾讓明朝政府十分忌憚,“帶頭大哥”竟然是個中國人

由於明朝政府消極的海防對策,致使王直的部隊陸續蕩平了太倉、上海縣、江陰、常熟、嘉定等縣城和鄉鎮。這些“倭寇”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明史》記載:“王直勾諸倭大舉入寇,連艦數百,蔽海而至。”、又記載:倭寇“縱橫來往,若入無人之境,忬亦不能有所為。”可見當時倭寇聲勢之浩大。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明軍在張經(?-1555年)的統帥下奮力反擊,打得王直步步後退。面對不利局面,王直決定緩一緩,與明軍商議在定海港進行談判。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二月,當王直上岸、來到衙門準備談判時,新上任的浙、直總督胡宗憲不管三七二十一,當即把他被抓了起來,並軟禁到了杭州。

日本“倭寇”曾讓明朝政府十分忌憚,“帶頭大哥”竟然是個中國人

本來,胡宗憲欲通過生擒王直以迫使倭寇解散,但最後也沒有到達預期的效果。王直這個“帶頭大哥”在監獄裡度過了兩年,最終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被明政府處決。

王直死後,他的養子毛海峰繼承了倭寇老大的位子,繼續對沿海地區進行更瘋狂的進攻和掠奪,而明軍的應對則十分無力,致使倭患愈演愈烈,直到倭寇的天敵——戚繼光的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