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八國聯軍會讓清政府繼續執政?

不了了之54834214


八國聯軍侵華後,為什麼讓清政府繼續執政呢?他們也很無奈,不得不依靠清政府來統治中國。

1.當時中國北方局勢動盪,義和團運動,讓洋人看到了中國人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看到了中國人的力量,如果沒有清政府,八國聯軍也很難在中國站穩腳跟。他們一共才不到兩萬人,根本無力統治中國,他們不得不依靠清政府來進行統治,維持秩序!

2.當初洋人把慈禧太后列在禍首名單第一,想把太后也殺了。太后確實想利用義和團來對付洋人,但沒想到義和團這麼不經打!但是李鴻章對洋人們說,如果你們要殺了太后,那幾億兩白銀找誰要?洋人們一想也是,就放過了太后。

3.洋人需要一個聽話的政府,幫他們收稅來還戰爭賠款啊!毫無疑問,沒有比現政府,清政府更好的選擇了。

4.畢竟,清政府是中國合法的政府,得到了很多老百姓的支持,義和團的口號就是扶清滅洋!


老鄧的觀點


1900年,八國聯軍佔據京津,清王朝最高統治者不知所蹤,這時候八國聯軍完全有機會佔領整個中國的。可是,他們並沒有,為什麼?



這個原因,丹水君分析,主要有這些:

1,無力佔領。

這個無力佔領絕不是義和團的強大力量,也不是娘子關下的損兵折將。關於娘子關大捷和廊坊大捷,完全是假的,可以關注丹水君往期文章看看。

要想實現對清朝千萬平方公里土地佔領,至少需要百萬軍隊。而八國聯軍總數5萬,各國把本土所有軍隊都帶來,才勉強夠用。

東南督撫發起東南互保,列強本有意扶持新政府,但東南督撫轉向慈禧。慈禧既掌握全局,又服從列強,完全沒必要推翻。

關鍵是,就這5萬八國聯軍,還大都想回老家享福。紫禁城恭王府的財寶夠想用一輩子了,不回家,誰知道你發財了!

2,無需佔領。

列強當時大都進入資本主義高級階段——帝國主義。現在他們主要是資本輸出和市場佔領,他們需要的是源源不斷的財富。相比之下,開灤煤礦的盈利能力超過紫禁城,更有佔領價值。

這時,慈禧說了一句“量中華之物力,結於各國之歡心”。就是說,慈禧願意給列強當中華大公司的經理人,一切盈利歸列強。這樣的條件傻子才不答應。

即使是全面佔領,也需要扶持大量漢奸政權。那些小漢奸管理起來太麻煩,還不如讓慈禧這個大漢奸集中管理。

3,互相掣肘。

當然,不是沒有那個列強不願意全面佔領清朝。比如日本和俄羅斯的佔領慾望更強烈。

然並卵,日本和俄羅斯是列強中最菜的。這兩位有自知之明,於是也求財為主。尤其是日本,提前偵查好了,把戶部和內務府的銀庫洗劫一空。


歷史知事


為什麼八國聯軍不佔領中國?這裡面當然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其實是中國人的抵抗,其中就包括現在在網上已經成為了群嘲對象的義和團的抵抗。

中國人的反抗

在這裡石頭君並不是要否認義和團的愚昧與落後,但事實是怎樣就是怎樣,義和團雖然非常愚昧野蠻,但在客觀上他們的行動確實讓列強看到了征服中國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義和團在各地殺傳教士和教民的行動,按現代眼光看確實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反人類的特點,但另一方面也確實在客觀上打亂了列強通過宗教文化滲透中國的部署,在很多地方將基督教勢力完全清除。

義和團士兵

而且不單如此,在那之後,西方教會還完全改變了在中國傳教的策略,一段時間內放棄了面向中國普通百姓的大規模傳教行為,轉而把傳教的重點轉向中國的知識階層。這個轉變使中國避免了菲律賓化的命運,把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腳步至少延後了八九十年。所以從這個角度,其實義和團的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是達成了的。

真正的八國聯軍士兵合影,從左到右分別為: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印度(澳印兩國士兵都是英軍的一部分)、德國、法國、奧匈、意大利、日本

而八國聯軍侵華雖然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但軍事和政治是兩碼事。在其出兵入侵之前,通過義和團的行動,西方人就已經意識到在中國整體建立起殖民統治根本不可能。所以八國聯軍的行動本身就是一次懲罰行動,根本就沒有完全佔領中國的意圖。當時雖然清廷面臨大兵壓境倉皇出逃,但八國聯軍所佔領的領土其實只有從天津海岸到北京這一線,而且並沒有摧毀清廷在全國的統治機器。30多年後,日本人已經佔領了三分之一箇中國了還不得不利用偽滿和汪精衛的傀儡政權進行統治,更何況只佔領了京津地區的八國聯軍。

八國聯軍完整進軍路線圖

真實歷史:八國聯軍傷亡慘重

而且近年來網上好多人一說起八國聯軍侵華,好像就是所向披靡,不單清軍和義和團不堪一擊,連中國老百姓都幫助八國聯軍。但石頭君要告訴大家,這並不是事實。當然每一次戰爭期間,無論哪方軍隊都有很多辦法驅使所在地區的老百姓配合自己的行動,所以八國聯軍入侵時有一些中國人幫助過他們也並不奇怪。

八國聯軍中的德軍展示繳獲的義和團軍旗

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檢閱聯軍中的意大利軍隊

但在事實上八國聯軍遇到的抵抗也是非常激烈的。大家知道八國聯軍的總兵力大概在兩萬人左右,但至於八國聯軍的傷亡有多少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說實話石頭君之前也曾經受到國內互聯網上觀點的誤導,認為八國聯軍的傷亡很輕。但在查閱了大量國外資料之後,石頭君發現,現代的英文資料裡,說到八國聯軍在侵華的一年零十個月期間的傷亡,其陣亡數字竟然基本都是2500人,也就是陣亡比高達八分之一。這一陣亡數字,在晚清的對外戰爭給敵人造成的傷亡中,僅次於甲午戰爭中日本人的死亡數字,而且高於所謂“打贏”了的中法戰爭,跟兩次鴉片戰爭相比更是高出幾倍甚至十幾倍

八國聯軍中的美軍合影

(八國聯軍中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合影

如果按照這個數字,其實八國聯軍的侵華行動也是一次慘勝,而我們看到的關於八國聯軍如何輕鬆獲勝的史料是有很多誤導的。而這還僅僅是在京津及附近地區的陣亡數字,所以如果八國聯軍想完全佔領中國,

那麼所付出的傷亡恐怕會比40年後日本人在中國土地上所付出的傷亡還要大幾倍,而這是他們根本不可能承受的了的。所以瞭解了這些,大家恐怕也都會明白,在當時八國聯軍完全佔領中國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利用清廷的軟弱,將其變為能在一定程度上為自己利益服務的代理人才是最合算的買賣。


桃花石雜談




答:八國聯軍明明有能力滅掉,卻沒有滅,啥原因?

我簡單看了一下其他答友的回答,答案大同小異,要麼是八國聯軍沒能力滅;要麼是有能力滅,但中國人民太強大,管不了;還有就是八國聯軍本身也並非鐵板一塊,各自心懷鬼胎,他們各自國內還有許多操蛋事,顧不過來,等等。

這些回答,都有道理,但沒答到點上。

我順帶提醒一下,第一,當時的清政府外強中乾,是個十足的紙老虎,八國聯軍要滅掉它,還真不用費多少功夫。第二,當時的中國民眾飽受清政府摧殘和壓榨,愚昧落後,麻木不仁,就是魯迅筆下那種群體,如同散沙,並非新中國成立後可以改天換日的社會主人翁,沒有必要太過誇大當時民眾的作用。第三,遙想清軍入關之初,瘋狂推行屠殺政策,愣是用區區幾十萬滿人統治了幾千萬中原人,所以,單拿中國地大物博、人民力量強大來自嗨是不行的。

八國聯軍不滅清政府的真實原因,是他們不想。

即八國聯軍不滅清政府反而協助其執政,是因為他們希望清政府繼續存在。

為什麼這樣呢?

上面說了,八國聯軍,各自心懷鬼胎,各有各的小算盤,其中的日俄帝國,不用說,時刻都惦記著佔領中國領土。但其餘的六國,距離中國山長水遠,未必會有這樣的打算。

以最先與清朝開戰的英國為例。

英國最先與清朝展開的戰爭,是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該戰爭掀開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頁。

英國與清朝展開第一次鴉片戰爭,其目的並不是要侵佔中國的領土,而是惱怒於清朝皇帝的蠻橫和固執,要教訓清朝皇帝,給清朝皇帝施加壓力,要清朝皇帝開放通商口岸,以方便自己向中國傾銷商品。

清初康熙帝為了封鎖和困死鄭成功,全面實施海禁。這一禁,閉關鎖國就成為了制度化。

而在乾隆皇帝統治晚期,大航海時代已經來臨,東西方世界的交流加頻加快,貿易量猛增。

那麼,清朝僅僅開放的寧波、廈門、廣州寥寥幾個通商口岸不能滿足貿易需求了。

為些,英國人分別在乾隆末年和嘉慶年間派使團來華,要求多開放通商口岸。

清政府對通商興趣不大,一口拒絕。

另外,有趣的是,中國是農業大國,民眾習慣於自給自足,對海外舶來品興趣不大,反而西方人對中國的瓷器、茶葉競相追逐。

則在中西方貿易中,中國商品出口量大,進口量少,世界通用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流進中國境內。

以英國為首的西方人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好不容易,他們找到了一種中國人特別喜愛的東西——鴉片,說明一下,當時鴉片尚未被列為違禁品,其他諸國對之並無太多感覺,偏偏中國人對之趨之若鶩。

鴉片進口,傾銷量奇大,而且供不應求。

這下,貿易順差倒逆過來了,中國商品進口量大,出口量少,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出海外,造成了“白銀荒”。

歷史著名人物林則徐提出了自己的擔心——“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於是,就有了禁菸、銷煙、關閉通商口岸一連串動作。

第一次鴉片戰爭由此爆發。

清軍在戰爭中失敗,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答應向英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

割地一項,英國人最初的目的是要有一個泊放船隻、屯積商品用地;賠款包括被毀鴉片的損失、軍事用兵上的損失;商定關稅,是為了掌握通商主動權。

不難看出,英國人並沒有要消滅清政府的意思。

實際上,英國人為了能在中國順利傾銷商品,他們還是希望清政府做好市場管理,給他們提供一個安定的交易環境。

所以,當太平天國運動越鬧越大、開始動搖到清政府的根基時,英國人毫不猶豫地站了出來,派出洋槍隊幫助清政府打仗。

最搞的是,這時候,《南京條約》十二年期滿,英國人提出要重新修訂條約。

清咸豐帝擔心英使見了自己不肯下跪,到時自己下不了臺,斷然拒絕英使進京。

英國人遂和法國人組成聯軍,攻入北京,火燒了圓明園(沙俄人趁火打劫,從旁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如此一來,當時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奇異的現象:英法聯軍一方面攻打北京,把清朝統治者搞得狼狽不堪;另一方面,又竭力幫清政府絞殺太平軍。

一句話,英法人主要是求財,並不想清政府垮臺。

以此推之,後來的八國聯軍也不想清政府垮臺,而讓其繼續執政。


覃仕勇說史


非常非常好的一個問題!


一、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就要先從八國聯軍為什麼來說起。


從時間節點來看八國聯軍侵華是在以慈禧為代表的清廷正式向列強發佈了宣戰書之後開始的,即,是大清向列強宣戰在先,八國聯軍應戰在後,戰爭是大清主動挑起來的。



從戰爭進展來看:慈禧在向列強宣戰後,就派出了以義和團為主的武裝人員,圍攻洋人在京比較集中的教堂、使館區。

這個就很有意思了:向別國宣戰,卻不是派軍隊去攻打這個國家,而是攻打這個國家在自己境內的使館區;不是與對方的軍隊交手,而是屠殺對方在自己國家內的平民。


我們不妨設身處地想一想:假設你是當時某個列強的國家領導人,在這種情部下,你會怎麼做?

能任由清廷這樣攻擊下去,放任自己國家在清朝的那些傳教士、使館人員全部被殺嗎?

既然清廷已經宣戰,那列強派軍隊應戰,在法理上似乎沒有不妥之處。

而義和團虐殺傳教士、圍攻使館區的舉動,更讓列強出兵在情理上具備了正當性。

於是,八國聯軍來了。

二、東南互保,為後來事件解決留下一線希望

八國聯軍來了之後,有個現象特別值得重視:幾乎所有清廷有實力的督撫都選擇了避戰,他們聯手搞了個東南自保,這些人主要包括:

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湖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山東巡撫袁世凱……這些人基本上就是支撐晚清政局的棟樑,全是漢臣。

慈禧下詔,讓他們出兵來與八國聯軍交戰,他們回覆說:此亂詔也。

——你朝廷這個命令根本就是瞎J8扯,要打,你們打,我們東南這幾個省,不出兵對抗洋人。

隨後這個省與八國聯軍簽了《東南互保協議》,正是這個協議,為隨後的大清沒有被列強瓜分、中國沒有亡國滅種留下了一絲希望

由此可見,即使在當時,只要有一點政治智慧的人,都明白這件事大清有錯在先,絕不能這麼亂搞下去。

但慈禧不這麼認為,她才不在乎中國被誰瓜分呢,她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洋人你讓老孃不高興了,老孃就要往死裡整你們!

義和團們從來不這麼認為,無知者無畏,他們刀槍不入,他們上天入地,他們無所不能。

三、列強的目的訴求與制衡

八國聯軍侵華的戰爭,洋人打得很並不艱難,畢竟實力對比在那裡。

更何況,有無數大清百姓踴躍充當帶路黨、替洋人扶梯子。

這裡多說一句:大清的百姓怎麼“漢奸”這麼多呢?

其實這個真不能怪百姓,國不知有其民,民自然不知有其國了。

更何況,京津的普通百姓,早已經被義和團的師兄們欺負蹂躪慘了。

洋人來打義和團,他們自然是積極擁護的了。

列強即將攻入北京時,慈禧強迫帶著光緒逃跑到了西安。

在解救了被圍困多日的教堂和使館後,列強開始商量下一步的方案。


瓜分中國——這曾是部分列強最先考慮的一個議題,但這個選項很快就被否決。

最想瓜分中國的列強,是日本、俄羅斯和德國。

日俄是中國的近鄰,它們最想瓜分中國領土。德國是列強中的後起者,它同樣想打破之間的格局,重新分配利益。

而強烈反對瓜分中國的列強,則是美英法三國。

倒不是因為它們仁慈,而是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首先它們離中國太遠,控制瓜分之地的成本太高;

其次,它們已經在中國有了很大的勢力範圍,瓜分之後利益會嚴重受損。

所以中國能避免被瓜分命運,最根本原因是列強之間分贓不均,相互制衡的結果。

不瓜分中國,列強還可以有第二個選項:給大清換個皇帝。

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理所當然地成了首要人選,事實上,在李北上談和前,還真與英國駐香港的總督會面過。

但對於如此敏感的話題,兩人始終沒能坦白開來說。

李鴻章問:你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來繼續統治中國?

英國駐香港總督答:一個有能力控制中國局勢的人。

李鴻章嘆口氣說:那就非西太后莫屬了。

李鴻章大概已經提前預知了自己來日不多,他在第二年就死去了……

既不能瓜分中國,又不能換個皇帝,列強的訴求最後便指向了特權與賠款。

在這裡,很必要再提一下前面提到的《東南互保和約》,正是因為有它的存在,確保了大清可以在事後,由李鴻章出面,與列強商量簽約賠款的事。

《辛丑條約》是李鴻章生前與列強籤的最後一個重要條約,也是晚清賠款最多的一個條約:4.5億兩白銀。


後人多以此罵李中堂為“賣國賊”,卻不知,李中堂是事前堅決反對與列強開戰、事中清醒地保持東南互保、事後最積極與列強溝通,並盡最大可能在戰敗之後為大清爭取一點點利益的那個人!

北上與列強談判時,李鴻章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鐘不鳴,和尚死也。

再想起他年輕時所吟的:

“丈夫隻手把吳鉤,

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

三千里外慾封侯。”

不勝悲涼意!


風談天下


記得悟空問答有過這樣一個問題:八國聯軍在討論瓜分中國的時候,為什麼有一個國家起來反對。

是的,在瓜分中國這件事上八個國家的意見並不一致,所以有的國家寧可讓清政府繼續執政也不同意將這個國家給分掉。這其中體現了侵略者之間矛盾重重,也說明當時瓜分中國是非常不現實的。

(八國聯軍合影圖)

瓜分中國是不現實的

中國從古自今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其高峰期曾經達到過世界人口的一半,並且長期擁有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這個國家人口雖然多,但和其他地區不一樣的是,這裡的人非常認同大一統的思想。所以,一旦陷入分裂,就會積極謀求統一,這是自秦始皇以來的主流思想。

2000多年的統一,讓這個國家絕大部分人擁有同樣的信仰,當國破家亡之時,就會迸發出強大的力量,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的民族主義並不是出現於近代,早在數千年前華夷之辨的時候,民族主義思想就已經有了。這方面,領先了其他地區2000多年。

所以,當八國聯軍進北京將清政府趕走的時候,其實他們所能控制的地方只有京津一帶而已,而作為當時合法政府的清王朝還保有絕大多數地區。

在山西,雖然慈禧等人落魄不堪,山西首富喬家對慈禧的到來還是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地方官員更是畢恭畢敬。

南方雖然在搞東南互保,貌似與大清王朝已經割裂,慈禧一個電報就能把這場運動的主要人物李鴻章調到北京和列強談判,如臂使指。

(東南互保情況和慈禧西逃路線)

在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這場戰爭中雖然有百姓幫助他們,甚至在各國的武裝下有直接對清軍和義和團作戰的華勇,但其絕對數量和相對數量都極少。

這說明,假如八國聯軍想要瓜分掉中國,可不是當年英軍聯合印度土邦那樣得到中國實權派的大力支持,更不會出現西班牙征服瑪雅一樣隨隨便便就能得到數萬當地人的加入。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已經表明,如果他們瓜分中國,那麼就得讓自己的軍人衝在最前線,一個城市一個城市打下來,雖然期間會有偽軍出現,但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八國聯軍沒有這個實力也沒有耐心等到那一天,因為他們的主要矛盾在歐洲,要知道還有14年一戰就爆發了。

(八國聯軍在侵華時遭到了老百姓激烈抵抗,和說明民心在大清這邊)

侵略者的矛盾

1900年前後,是列強矛盾開始大規模爆發的前夜,在此之前各國開始了軍備競賽,他們能在1900年聯合起來打中國都是拜慈禧所賜。

列強之間的矛盾點是新老強國的對峙,英法等國算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他們早在17世紀就開始在全球殖民,而德國和奧匈帝國包括意大利、美國卻沒有趕上這班車,等他們發展起來已經是19世紀後期的事了,世界早已經被英法等國瓜分完畢。所以,美國索性搶了西班牙的殖民地。

(美西戰爭西班牙一敗塗地)

意大利只好去啃當時非洲最強大的國家埃塞俄比亞,結果碰了一鼻子灰。德國和奧匈帝國在殖民擴張中也沒得到什麼好處,因為放眼全球除了非洲內陸就剩大清朝了。

這些新興強國一直寄希望於重新分配世界。美國人覺得武力和英法直接對抗可能討不著便宜,於是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希望最起碼在經濟利益上能夠與老牌帝國得到一樣的地位。

而德國在容克軍官團的裹挾下準備直接上手搶,就像當年英國人對西班牙人那樣。

於是,在打下北京後,列強就瓜分中國一事也出現了不一樣的意見,難以有一個大家都滿意的結果。比如在東北地區,這裡既是沙俄的勢力範圍也是日本的勢力範圍,到底給誰好?

正因為這種矛盾,讓大家同意了美國提出的不瓜分中國,藉助清政府幫助保證各國在華的利益。這裡看出美國是很雞賊的,當時美國正深陷菲律賓反殖民戰爭,已經陣亡了1萬軍人,這個時候要是擴大對華戰爭是他所承受不了的。

就這樣,列強最終決定不瓜分中國,而是把這裡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歷史風暴


因為列強認為這樣做最划算,理由如下:

一、讓清政府執政可以極大滿足侵略需求,直接佔領反而得不償失

西方列強在19世紀末期完成了從自由主義向帝國主義的過渡,他們對中國的侵略由搶奪原材料市場轉型為資本輸出,放貸、修路、開礦、搶佔租界成為主要侵略方式。在這種大的時代背景下,列強扶持一個聽命於自己的清政府可以極大程度上滿足自己的侵略需求。如果直接佔領偌大的中國,反而會付出更大的代價,一是戰爭開銷,二是佔領後的費用(行政管理和駐軍費用等),這會讓他們得不償失。

二、有利於列強進行妥協分贓

八國聯軍一擁而上,面對中國這塊肥肉,如何分贓是個大問題。如果列強要直接佔領中國,誰也不希望自己佔領的那塊領土又小又貧瘠,說不定會再爆發一次因“分贓不均”引起的戰爭。另外當時帝國主義列強還有其他事情要做,並沒有過多精力投入到這裡,所以讓清政府繼續執政是最好的選擇,這樣一來列強原先的利益不僅不會受到影響,又能進一步擴大。

而這時美國人又再次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列強在承認清政府的前提下,開放各自勢力範圍,從而達到在華利益的最大化。美國的提議不僅受到列強的一直贊成,還受到清政府的熱烈歡迎。不得不說美國人真是高明。

三、列強對完全佔領中國並無實力和信心

當時的中國雖然弱小,但卻擁有廣袤的領土、眾多的人口和悠久的文明。特別是國人在義和團運動中表現出的抵抗外辱的決心和信念,讓列強深深感到徹底征服中國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讓清政府繼續充當列強在華代理人的角色,遠比佔領中國要划算許多。


石頭說歷史


由於義和團運動引起的八國聯軍侵華事件,八國聯軍進入北京以後,為了劫掠瓜分財富,將北京城分區佔領洗劫一空,然後逼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導致清政府賠款本息共計9.82億兩白銀。

至於為什麼八國聯軍不佔領中國而由清政府繼續執政,銘蘇先生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中國太大,他們暫時吞不下中國。

清王朝雖然已經腐敗不堪,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中國有著龐大的國土和眾多的人口,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佔領中國。而他們要想從中國獲取巨大的利益,最好的辦法就是扶植中國的代理人,通過代理人他們才能獲得各項賠款和利益。如果依靠他們自己的力量,不但賠款拿不到,反而會遭到舉國的反抗。這正是這種原因,讓大清延續了幾年的命,隨著大清的垮臺,列強又繼續扶持新的代理人。

第二、中國是塊肥肉,但是八個國家利益不好劃分。

列強都知道大清是塊肥肉,因此都想來分一塊,可是怎麼分呢?如果八個國家都派大軍來中國,那麼他們怎麼劃分呢?每個國家都想要好的地方,就是因為利益訴求不一樣,列強之間利益矛盾重重。結果八國聯軍中的日本和俄國為了爭奪中國東北的領土,兩國直接發生了日俄戰爭。所以,如果八個國家直接對中國佔領的話,估計他們自己為了爭奪想要的地方都要大打出手,相互之間進行戰爭。

第三、列強來中國的目的不同。

八國聯軍有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奧匈帝國。這八個國家有些是真想佔領中國,你比如日本和俄國;而有的國家只是趁著大清衰落來撈好處的,比如奧匈帝國只派了394人,意大利只派了85人。

所以,一方面是中國實在太大他不可能佔領,另一方面是他們利益不好劃分,並且有的國家只是來中國撈一筆就走的,他們也不想佔領中國。


銘蘇先生


如果有可能,八國聯軍肯定想直接佔領中國呀,可是清政府真的那麼容易就被推翻嗎?八國聯軍固然強大,可是中國這麼大的地方,也不是他們說佔領就能直接佔領的。

首先八國聯軍並不是像表面看起來是鐵板一塊,他們都是各懷鬼胎,他們互相之間都是有很大的矛盾的,這就決定了任何一方也不能獨吞中國,在權力的制衡之下,他們只能讓清政府繼續統治中國,這也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僅僅從實力方面來看,八國聯軍在鼎盛時期他們的人數有五萬人,即使他們是熱武器,大清再怎麼沒用,也不可能那麼輕而易舉的讓五萬人給打廢,這五萬人想要有效的統治中國,這並不是很現實。而且在慈禧的統治下,中國的很多東西也在發展,沒有大家想的那麼沒用。

八國聯軍的人數算下來,每個國家派的都不多,只有日本最多他們有五萬人,至於其他的西方國家算下來人數不是很多,而且他們自己國家也有很多的殖民地,不可能在中國長期作戰的,他們也不會幹這種傻事,後院起火可是大忌。

通俗點的說,八國聯軍就是為了利益,為了錢來戰的,清政府那麼配合,為什麼一定要把清政府給滅掉呢?打下清朝並不是動動嘴皮子就行的,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即使打下來了,這幾個國家能夠分的勻嗎?所以說,八國聯軍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徹底的佔領中國,有個清政府是好事絕不是壞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我覺得第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地大物博,那麼寬的面積,如果想要完全的站在中國是完全不現實的,抗日戰爭的時候,日本舉全國之力歷侵佔我國,最多也只佔了一部分,也沒有完全的佔有,所以說,如果八國聯軍想要全部佔領中國,是不現實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們中華民族遲早會警覺的,遲早會醒過來的,我們會做最頑強的抵抗,我們會為維護自己的主見而犧牲流血,我們會前赴後繼的去去同他們做鬥爭,他們可以佔領我們的土地,但是絕對征服不了我們的精神。

第三個原因就是:八國聯軍,他其實就是個組合,他們之間各自都有各自的小算盤,他們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一致,他們會出現分歧,本來他們內部就存在著很多很多各自的矛盾,所以他們的協議也只是表面的,如果觸及到他們哪個國家的利益的時候,他們也會拆分這個組合的。


第四個原因就是:清政府的軟弱無能,經過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的這件事情來看,只要扶持好清政府這個無能的政府,他們的利益是不會受到傷害,與其自己犧牲流血去得到更多的秘密,還不如讓清政府老老實實的把利益給自己奉上。

以上四個原因就是我覺得八國聯軍為什麼佔領中國?而是讓清政府繼續執政,為自己牟取利益的原因,這裡也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聊一聊你的看法,我是餘雯雯,一個愛歷史的女生,歡迎大家關注我,也是在這個閱讀,祝您生活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