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功夫出少林,看古詩中怎麼描寫少林功夫?

少林寺僧人習武,在明代達到高潮。萬曆年間的遊記中,有不少關於少林僧人習武的描寫。到了清代,這一題材又有了較大的發展。蒲松齡(1630-1715)《聊齋志異》中的武技;清涼道人《聽雨軒筆記》中的莊叟技力,鄭燮(1693-1765)《鄭板橋筆記》中的魏子兆;俞樾(1821-1906)《薈蕞篇》中的莆田僧;劉鶚(1857-1909)《老殘遊記》中的劉仁甫等等,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人物。

在乾隆十二年版的《少林寺志》中,收錄了兩首專寫少林武術的詩歌,為萬曆末至天啟年間的作品。

一首是公鼐的《少林觀僧比試歌》。公鼐,字孝與,蒙陰人,萬曆廿九年進士,天啟年間遷禮部右侍待郎,充《實錄》副總裁,史稱“好學博聞,磊落有器識”。其歌雲:

天下功夫出少林,看古詩中怎麼描寫少林功夫?

震旦叢林首嵩少,苾葛千餘盡英妙。

戰勝何年闢法門,虎旅從茲參象教?

我渡輾轅適中秋,曉憩招提到上頭。

倏忽紺園變茇舍,緇徒挺立如貔貅。

袒裼攘臂賈餘勇,抗聲鼓銳風雷動。

蠡目斜視伏阻趨,距躍直前霜鶻竦。

迅若奔波下崩洪,輕若秋籜隨清風。

睚目高眶懾猛獸,伸爪奮翼騰游龍。

梭穿轂轉相持久,窮猿臂接毚兔走。

李陽得間下老拳,世隆取償逞毒手。

復有戈劍光陸離,揮霍撞擊紛飆馳。

獅吼螺鳴屋瓦震,洞胸斫脛爭毫釐。

專門練習傳流古,憑軾觀之意欲舞。

自從武德迄當今,爾曹於國亦有補。

偶來初地聽潮音,觀兵何事在祗林。

棒喝豈是夾山意,掌擊寧觀黃檗心。

彭澤載酒愜幽嘗,崖桂高悟對瀟爽。

一時佛謂散空華,庭陰滿院風泉響。

天下功夫出少林,看古詩中怎麼描寫少林功夫?

這首詩展現了三百七十多年前少林寺千餘武僧清晨操練的壯觀場景,如身臨其境,目見其人,耳聞其聲,感沛於不可戰勝的浩然正氣之中。

少林拳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拳打一條線”、“目斜視伏阻趨,距躍直前霜鶻速”一句,恰到好處地表現了這一特點。

在交鬥中,有虛有實,剛柔相濟。用力時,如山洪崩瀉,不可阻擋;虛晃時,似秋風吹落葉,一閃而過。這就是“迅若奔波下崩洪,輕若秋擦隨清風”的巧妙之喻。

少林拳素有“龍拳練神,虎拳練骨,豹拳練力,蛇拳練氣,鶴拳練精”的“五拳要領”。歌辭中“崖目高眶懾猛獸,伸爪奮翼騰游龍”句,便是精彩的概括。

天下功夫出少林,看古詩中怎麼描寫少林功夫?

少林武術在實戰中必須把招招式式融入攻殺和防守的動作中,還要善於指上打下,聲東擊西,佯攻而實退,似退而猛進。所謂“梭穿轂轉相持久,窮猿臂接毚兔走”,正是與敵周旋,麻痺對手,尋找戰機。而“李陽得間下老拳,世隆取償逞毒手”,一旦抓住可乘的瞬間,就予以致命的打擊。

公鼐讚揚了少林武僧“洞胸散脛爭毫釐”“袒裼攘臂賈餘勇”的英雄氣概,肯定了其“爾曹於國亦有補”的社會功能,但也提出了懷疑:“棒喝豈是夾山意,掌擊寧觀黃檗心?”禪宗的“棒喝”“掌擊”,是為弟子們“頓悟”佛法而設的法門,而今戈劍揮霍,下老拳、逞毒手,不是背離了佛法和戒律麼?

《少林寺志》所收的另一首程紹(字公葉,德州人,萬曆十七年進士,曾任河南巡撫)的《少林觀武》七律詩,卻回答了這一問題。詩云:

暫憩招提試武僧,金戈鐵棒技層層。

剛強剩有降魔力,習慣輕攜搏虎能。

定亂策勳真證果,保邦靖世即傳燈。

中天緩忽無勞慮,忠義毗盧演大乘。

程紹說,這叫作“定亂策勳真證果,保邦靖世即傳燈”。把儒與佛統一起來,正是中國佛教的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