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功夫出少林,看古诗中怎么描写少林功夫?

少林寺僧人习武,在明代达到高潮。万历年间的游记中,有不少关于少林僧人习武的描写。到了清代,这一题材又有了较大的发展。蒲松龄(1630-1715)《聊斋志异》中的武技;清凉道人《听雨轩笔记》中的庄叟技力,郑燮(1693-1765)《郑板桥笔记》中的魏子兆;俞樾(1821-1906)《荟蕞篇》中的莆田僧;刘鹗(1857-1909)《老残游记》中的刘仁甫等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

在乾隆十二年版的《少林寺志》中,收录了两首专写少林武术的诗歌,为万历末至天启年间的作品。

一首是公鼐的《少林观僧比试歌》。公鼐,字孝与,蒙阴人,万历廿九年进士,天启年间迁礼部右侍待郎,充《实录》副总裁,史称“好学博闻,磊落有器识”。其歌云:

天下功夫出少林,看古诗中怎么描写少林功夫?

震旦丛林首嵩少,苾葛千余尽英妙。

战胜何年辟法门,虎旅从兹参象教?

我渡輾辕适中秋,晓憩招提到上头。

倏忽绀园变茇舍,缁徒挺立如貔貅。

袒裼攘臂贾余勇,抗声鼓锐风雷动。

蠡目斜视伏阻趋,距跃直前霜鹘竦。

迅若奔波下崩洪,轻若秋箨随清风。

睚目高眶慑猛兽,伸爪奋翼腾游龙。

梭穿毂转相持久,穷猿臂接毚兔走。

李阳得间下老拳,世隆取偿逞毒手。

复有戈剑光陆离,挥霍撞击纷飙馳。

狮吼螺鸣屋瓦震,洞胸斫胫争毫厘。

专门练习传流古,凭轼观之意欲舞。

自从武德迄当今,尔曹于国亦有补。

偶来初地听潮音,观兵何事在祗林。

棒喝岂是夹山意,掌击宁观黃檗心。

彭泽载酒惬幽尝,崖桂高悟对潇爽。

一时佛谓散空华,庭阴满院风泉响。

天下功夫出少林,看古诗中怎么描写少林功夫?

这首诗展现了三百七十多年前少林寺千余武僧清晨操练的壮观场景,如身临其境,目见其人,耳闻其声,感沛于不可战胜的浩然正气之中。

少林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拳打一条线”、“目斜视伏阻趋,距跃直前霜鹘速”一句,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在交斗中,有虚有实,刚柔相济。用力时,如山洪崩泻,不可阻挡;虚晃时,似秋风吹落叶,一闪而过。这就是“迅若奔波下崩洪,轻若秋擦随清风”的巧妙之喻。

少林拳素有“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的“五拳要领”。歌辞中“崖目高眶慑猛兽,伸爪奋翼腾游龙”句,便是精彩的概括。

天下功夫出少林,看古诗中怎么描写少林功夫?

少林武术在实战中必须把招招式式融入攻杀和防守的动作中,还要善于指上打下,声东击西,佯攻而实退,似退而猛进。所谓“梭穿毂转相持久,穷猿臂接毚兔走”,正是与敌周旋,麻痹对手,寻找战机。而“李阳得间下老拳,世隆取偿逞毒手”,一旦抓住可乘的瞬间,就予以致命的打击。

公鼐赞扬了少林武僧“洞胸散胫争毫厘”“袒裼攘臂贾余勇”的英雄气概,肯定了其“尔曹于国亦有补”的社会功能,但也提出了怀疑:“棒喝岂是夹山意,掌击宁观黄檗心?”禅宗的“棒喝”“掌击”,是为弟子们“顿悟”佛法而设的法门,而今戈剑挥霍,下老拳、逞毒手,不是背离了佛法和戒律么?

《少林寺志》所收的另一首程绍(字公叶,德州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曾任河南巡抚)的《少林观武》七律诗,却回答了这一问题。诗云:

暂憩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

刚强剩有降魔力,习惯轻携搏虎能。

定乱策勋真证果,保邦靖世即传灯。

中天缓忽无劳虑,忠义毗卢演大乘。

程绍说,这叫作“定乱策勳真证果,保邦靖世即传灯”。把儒与佛统一起来,正是中国佛教的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