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論語》孔子的大智慧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易君子乎?《論語》開篇的這句話想來都是耳熟能詳的,翻譯起來也是簡單,但《論語》是言有盡,而無盡,要如何理解卻要細細思量。

初探《論語》孔子的大智慧

孔子這句話,大體有兩種解釋,我個人較為喜歡。

做人修心

通觀這三句話均是用的反問句的句式,也就是說每一句的後半句才是重點,那麼就是“不亦……乎?”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不也是……的麼?”那麼孔子為什麼要用反問的形式呢?我們來看前半句。

第一句,“學而時習之”學習要時常的練習,也是我們現在說的刻意練習,要想熟練的掌握一門技巧需要大量的重複練習,才能真正的掌握,這一過程無疑使枯燥的、乏味的,又怎麼能夠是快樂的呢?。

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中國人又都好面子,有朋友來做客,自然是要好好招待,但是在古時候一般人家生活都是比較的貧苦的,因此家中時常有人做客,任誰也是吃不消的,又哪裡來的樂呢?

第三句,別人不懂你,誤解你,連生氣都不行,這樣就是君子了,這樣的君子不當也罷。

單看這第三句話的前半句,感覺實在太奇怪了,根本不知道哪裡快樂,哪裡有是君子。現在我們結合後半句一起來看下呢?由於後半句是反問句,那麼整個意思就發生了反轉。所以孔子在這裡強調的是“修心”,也就是要擁有一顆平常心,不論人生遭遇到何種的狀況,能夠保持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真正的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那便是人生的至高層次。



智慧之道

然這樣的理解有一個問題,也就是在古文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現在我們所看的標點符號都是後人加上去的。因此用反問句的方式來解讀,確也有不妥之處。我個人而言對於南懷瑾先生的解讀,更加的青睞。

南懷瑾先生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裡的“學”要怎麼講,不是學習,而是學問。何為學問?不是經綸滿腹,博古通今,這叫知識,不是學問。學問的來處不一而從,可以是詩書典籍,也可以是瑣碎生活,正如古希臘的街頭哲學一樣,學問並不止在書本中,而是在這大千世界之中,哪怕是大字不識的村夫村婦,也是可以擁有的。這裡的學問給他換一個詞就是“智慧”,人生的大智慧。要想擁有便要時刻學習,從書本中、從生活中、從自然中,那自然是其樂無窮了。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裡的“朋”可不是泛泛之交,或者是萍水相逢的朋友,而是真知己,真朋友。人生能有一知己,何其幸事,又怎能不高興呢?但是知己難求啊!又知己固然是好的,若是沒有了又當怎麼辦呢?孔子說了“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沒有也不要怨天尤人,本就是難得,得不到也是正常的事情,說到最後,孔子還是在教導大家要“修心”。正所謂,君子求諸人,小人求諸己,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才能真正的擁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初探《論語》孔子的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