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论语》孔子的大智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论语》开篇的这句话想来都是耳熟能详的,翻译起来也是简单,但《论语》是言有尽,而无尽,要如何理解却要细细思量。

初探《论语》孔子的大智慧

孔子这句话,大体有两种解释,我个人较为喜欢。

做人修心

通观这三句话均是用的反问句的句式,也就是说每一句的后半句才是重点,那么就是“不亦……乎?”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不也是……的么?”那么孔子为什么要用反问的形式呢?我们来看前半句。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学习要时常的练习,也是我们现在说的刻意练习,要想熟练的掌握一门技巧需要大量的重复练习,才能真正的掌握,这一过程无疑使枯燥的、乏味的,又怎么能够是快乐的呢?。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中国人又都好面子,有朋友来做客,自然是要好好招待,但是在古时候一般人家生活都是比较的贫苦的,因此家中时常有人做客,任谁也是吃不消的,又哪里来的乐呢?

第三句,别人不懂你,误解你,连生气都不行,这样就是君子了,这样的君子不当也罢。

单看这第三句话的前半句,感觉实在太奇怪了,根本不知道哪里快乐,哪里有是君子。现在我们结合后半句一起来看下呢?由于后半句是反问句,那么整个意思就发生了反转。所以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修心”,也就是要拥有一颗平常心,不论人生遭遇到何种的状况,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真正的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那便是人生的至高层次。



智慧之道

然这样的理解有一个问题,也就是在古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我们所看的标点符号都是后人加上去的。因此用反问句的方式来解读,确也有不妥之处。我个人而言对于南怀瑾先生的解读,更加的青睐。

南怀瑾先生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学”要怎么讲,不是学习,而是学问。何为学问?不是经纶满腹,博古通今,这叫知识,不是学问。学问的来处不一而从,可以是诗书典籍,也可以是琐碎生活,正如古希腊的街头哲学一样,学问并不止在书本中,而是在这大千世界之中,哪怕是大字不识的村夫村妇,也是可以拥有的。这里的学问给他换一个词就是“智慧”,人生的大智慧。要想拥有便要时刻学习,从书本中、从生活中、从自然中,那自然是其乐无穷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朋”可不是泛泛之交,或者是萍水相逢的朋友,而是真知己,真朋友。人生能有一知己,何其幸事,又怎能不高兴呢?但是知己难求啊!又知己固然是好的,若是没有了又当怎么办呢?孔子说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没有也不要怨天尤人,本就是难得,得不到也是正常的事情,说到最后,孔子还是在教导大家要“修心”。正所谓,君子求诸人,小人求诸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真正的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初探《论语》孔子的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