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家狗最早飼養地


磁山:家狗最早飼養地

原始家畜飼養是人類狩獵活動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在人類開始定居時與農業同時產生的。它在原始社會的經濟生活中,具有重大意義。從考古學成果看,我國的家畜飼養(留養與放養)至少有一萬年的歷史。而狗作為最早的飼養家畜之一,目前所知最早的證據,是磁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家狗骨骸。

磁山:家狗最早飼養地

當時,考古工作者在遺址現場發現了狗的9個不同個體和18件殘骨,後來又在灰坑中的糧食窖穴底層發現了一具完整的狗骨架(大概是人有意識擺放的)。從其主要特徵看,頭骨額部明顯隆起,吻部較短,臼齒形狀顯示出適合於雜食的習性;下頜骨的角突明顯向上彎成鉤形。而且從發掘出的殘骨看,狗的頭顱骨與下頜骨都敲砸過,故大都殘缺不全,估計當時狗除用作助獵以外,有些可能是供食用的。另外,經測量狗頭的頭骨和下頜骨,發現其成年個體的體形都不算大,鼻骨長度明顯小於狼的鼻骨。於是專家根據以上分析和測量,肯定了這種狗是人工飼養的家狗。

磁山:家狗最早飼養地

其實,磁山文化遺址中共出土有二十多種動物的骨骸,絕大部分還屬野生動物的骨骸,只發現有家雞、家狗、家豬等少量人工飼養的動物。這不僅說明當時原始狩獵經濟仍佔有重要地位,而且也證明了雞、狗、豬等動物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家畜品種。隨著考古工作的發掘,考古工作者又在比磁山文化更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保定徐水南莊頭遺址)中發現了狗骨,但因沒有準確的測量數據證明,所以目前還未被專家公認為家狗(研究中仍以野生動物對待)。可以說磁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家狗骨骸在時代上仍是最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