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粟谷的最早種植地


磁山:粟谷的最早種植地

磁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一支較早的文化,因首次發現於武安磁山村而命名。它的發現,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工作一項重大突破,填補了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空白,為世界農業起源、家禽飼養髮端等提供了直接依據,標示磁山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東方文明發源地之一,已被視為邯鄲十大歷史文化之首。

磁山:粟谷的最早種植地

在北京中華世紀壇的南面有一條長262米、用青銅鑄成的長長的通道,被喻為“歷史長河”。在公元1972年這塊銅板上,赫然標示著“河北武安縣發現磁山文化遺址”。 磁山文化遺址在武安共發現4處:磁山遺址、牛窪堡遺址、西萬年遺址、北安樂遺址。

磁山:粟谷的最早種植地

磁山遺址眾多的長方形窖穴中,出土了大量糧食,已腐朽,出土時略為潮溼,顏色顯綠,風乾後成灰白色,大部分成粉末狀,質地疏鬆。粉灰中可看到清晰的外殼,保留著作物的完整顆粒,外部形態圓隆飽滿,直徑約2毫米,與現代粟粒基本無別。只是這些顆粒的保存十分困難,出土後很快風化成粉末狀。

磁山:粟谷的最早種植地

糧食標本曾先後經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古植物研究室、北京農業大學農史研究室等單位做過形態觀察鑑定,後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用灰象分析法對第65號窖穴採集樣品進行鑑定,結果發現有“粟”的痕跡,使磁山遺址中所出農作物粟得到了確認,從而有力地說明:磁山遺址出土的古粟,不僅是迄今中國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粟,而且也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粟。

磁山:粟谷的最早種植地

磁山遺址粟的發現,不僅把我國人工種植粟的歷史追溯到8000多年前,而且還進一步證明,我國是世界上人工種植粟最早的國家。

磁山:粟谷的最早種植地

1990年8月20日,中國作物協會粟類作物專業委員會、國家“七五”穀子育種攻關課題研究組、河北省農學會、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單位,在磁山遺址旁聯合刻石立碑,以“粟發祥地”為題,撰文懷念磁山始祖育粟業績。指出,磁山粟的發現,“表現了磁山原始人對農業的貢獻和博大的創造精神,是我中華民族的驕傲。”

磁山:粟谷的最早種植地

著名穀物專家、原河北省粟類作物學會委員、河北省穀子研究所所長李東輝謝世後,有關部門遵遺囑將其骨灰安葬在磁山遺址旁,以示永久相伴。

磁山:粟谷的最早種植地

往期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