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那么多地方曾“一地多名”?

地名是历史的化石。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背后浓缩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是中国地名独具的文化魅力。从古至今中国的许多地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只要一提到某个城市或地方的某个名称,我们会立即搜寻到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画面。比如西安,曾经叫过镐京、长安、大兴、常安等等。那么中国的地方为什么会形成“一地多名”现象呢?

中国为什么那么多地方曾“一地多名”?

陕西西安

一、因为重名而改名。有人统计过一组数字,说明代有38组同名县,清朝最多时有65组同名县,西汉时有54组同名县,东汉时有11组同名县,唐代时有66组同名县,宋代有30组同名县,元代有25组同名县。原来安徽省的太和县和江西省的太和县重名,后来江西的太和县就改成了泰和县。

《旧唐书·玄宗纪下》载:天宝元年九月,丙寅,改天下县名不稳及重名一百一十处,一次性集中更改100多个县名,这是中国地名学史上绝无仅有的大事,取得了巨大成就,因而被誉为“唐代地名的标准化”。

民国初年我国有100组以上的同名县,超过任何一个朝代。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三十日对同名县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名,这一次共改掉重名县127处。时人评价说“从那时起,中国就不再有重复的县名。” “自从吉林县改名永吉县、宁夏县改名贺兰县以后,省名县名也不再有相同的情形,在名义上,我们的省县名称总算做到一地一名的地步。”

二、因为纪念人或事而改名。比如广东的中山市,原名香山县,1923年易名中山县,1983年成立中山市,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更名的。陕西的子长县(市),原名安定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为纪念民族英雄谢子长改名为子长县,2019年又改为子长市。志丹县原名保安县,1936年6月为纪念“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将军而更名为志丹县。山西省民权县,原名辽县,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牺牲于此,山西人民为纪念左权将军,将其更名为左权县。 武则天于载初元年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大赦天下。冬十月,改并州文水县为武兴县(武家兴盛起来了)。公元696年,武则天登上嵩顶祭天,后改嵩阳县为登封县,又把距离嵩山25里的阳城县改成告成县,意即登封中岳大功告成,并把年号改成“万岁登封元年”。 山西省闻喜县古称桐乡,汉武帝刘彻在此欣闻平南越大捷而赐名“闻喜”。当车巡至河南境内获嘉县境时,南越国丞相吕嘉被擒获斩首,遂以其地置县,赐名“获嘉”。重庆原名“渝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自诩为“双重喜庆”,遂将恭州更为“重庆府”。

北宋真宗时,由于江西昌南镇烧造成功了有“冰肌玉骨”美誉的青白瓷,并得到宋真宗的厚爱,真宗就命昌南镇烧造御用瓷器,并把他的年号赐给昌南镇作为地名,景德镇地名遂沿用至今。同样原因,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福建关隶县,因进贡白豪银针茶深受徽宗赞赏,诏改关隶县为政和县。

中国为什么那么多地方曾“一地多名”?

江西景德镇

三、因为政治需要而改名。如南京最早叫金陵,是为当地有“金陵山”而得名。后来秦始皇南巡到这里,把金陵改成“秣陵”,意思是牧马场;三国时东吴把它叫做建业,因为这儿是东吴起家的地方;西晋灭吴后改成“建邺”。后来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建邺又成了首都,因为代表正统,又改成了建康。再如《旧唐书·卷九》:天宝十五载二月,己亥,改常山郡为平山郡,房山县为平山县,鹿泉县为获鹿县,鹿城县为束鹿县,则是因为唐玄宗看花了眼,没想到安禄山会叛乱,他恨透了安禄山,希望尽快平定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而改名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恨得不能看到那个字儿。

四、因应祥瑞改名。《旧唐书·卷九》:三月庚午,武威郡上言:番禾县天宝山有醴泉涌出,岭石化为瑞麰,远近贫乏者取以给食。改番禾为天宝县。同样,在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叛军破关入陕,直逼长安。唐玄宗携杨贵妃等人仓皇出逃,叛军尾追,玄宗慌不择路,一行逃到陈仓,叛军战马嘶鸣,眼看就要被追到,玄宗说“一命在此休矣”,结果忽然飞来两只山鸡,盘旋之后,款款南飞。众人跟着山鸡上了陈仓山顶,歇入庙中。突然冰雹倾泻不停,砸得叛军溃败而去。说也奇怪,山下雷雨交加,山顶晴空万里。众人再找那两只山鸡时,已化为石鸡,昂首屹立。玄宗脱口而出“陈仓,宝地也;山鸡,神鸡也”,陈仓便改名“宝鸡”,陈仓山也改名为“鸡峰山”,沿用至今。

再如,甘肃天水原名叫上邽。传说汉武帝时期陇右一带持续干旱,一天夜里忽有天河之水倾泻而下,在上邽城北形成一大湖,当地旱情大为缓解,百姓将其命名为“天水湖”。地方官认为这是祥瑞降临,将其报告给汉武帝,武帝听了很高兴,就命令把要新建的郡建在天水湖旁,并起名“天水郡”。

五、因避君王之讳而改名。河南著名城市开封,原名启封,因故宋微子启所封地,而叫启封,汉代时因避汉景帝刘启名讳,改“启”为“开”。山西著名古城平遥,本是汉置“平陶县”,因避北魏武帝拓跋焘的“焘”讳,改为平遥。现在的浙江省嘉兴市,在吴大帝孙权黄龙四年(232年)因为有嘉禾出现,曾改名“嘉禾县”,后来孙权立他儿子孙和为太子,因“禾”与“和”同音,为了避孙和的讳,改名为“嘉兴”。隋朝开皇杨坚的父亲名杨忠,“中牟县”曾改名“内牟县”,云中县曾改名为“云内县”。为避隋炀帝杨广的讳,当时全国30多个带“广”字的地方改名,如广州改为番州。唐代为避李渊父亲李虎的讳,河南的“虎牢关”改名“武牢关”,洛阳的“神虎门”改名为“神武门”。因避李渊的讳,处州的龙渊县改名龙泉县。当然这种避讳,也有盲目尊大的,把名字改得面目全非,令人啼笑皆非。比如太平天国的南王冯云山,因自己的名字里有“云”又有“山”,就曾下令将山东山西改成“珊东珊西”,将“云南”改成“芸南”,不仅不伦不类,还充斥着一股子土豪味儿。

六、因为迷信或忌讳而改名。如河南省汤阴县原来有个村子叫“殒村”,是西晋“八王之乱”时侍中稽绍为护惠帝而殒命之所,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还叫“殒村”,当地人因忌“殒”字不详,改为“云村”。这种现象也叫作地名的雅化。在北京城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原来的棺材胡同雅化成光彩胡同;臭水街更名为秀水街;苦水井更名福绥境;大哑巴胡同更名为大雅宝胡同。

中国为什么那么多地方曾“一地多名”?

河南开封

七、因为高兴而改名。王莽执政8年,差不多改了全国一半的地名。和西汉末年比,八成的郡州、将近一半的县被他改了。有的有出处、有依据,如把凉州改雍州。有的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是因为人家官大,想咋改咋改。把“无盐”改“有盐”,把“无锡”改“有锡”,把“谷远”改“谷近”,把“东昏”改“东明”,把“亢父”改“顺父”,把“曲周”改“直周”,把“曲平”改“端平”,好多地名硬生生地给他掰过来了。连朝鲜的名字也未幸免,他把原来的“高句丽”改成“下句丽”。史学家班固立下雄心壮志,一心要重修《汉书》,可是到了写《地理志》时,如遵照修史的原则,那么地理沿革、地名变化必须要写明白,但王莽折腾得太厉害了,光班固的批注就做了八百多处,差不多是一边哭一边写的,指不定心里没少骂王莽。

八、因为区划调整而改名。如原河南省林县因县改市更名为林州市。我们读史书会经常碰到“地之不稳”或“析……置……”、“并入”等字眼儿,均表示行政区划调整。如隋代修的大运河,最北段叫永济渠,就是原运河纵贯永济县而得名,后永济县并入馆陶县,县制不存。原有行政区的撤销、各并或新增均有可能创制新名或更改旧名。

九、因为字太生僻而改名。原黑龙江伊春市铁骊县更名为铁力县。原瑷珲县(瑷珲条约)改爱辉县,后并入黑河市。青海省亹源县改为门源县,原新疆和阗县改为和田县,婼羌县改成若羌县,原河南濬县改成浚县。陕西省周至县原来写作盩厔县,据唐《元和郡县志》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县名。”因二字太难认识,以致有“南不识盩厔,北不识盱眙”之说。陕西省户县,原来写作“鄠县”等等,均属此类。

当然,形成一地多名的原因远不止这些。中国的地方成万上亿,各有各的历史,各有各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