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那麼多地方曾“一地多名”?

地名是歷史的化石。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背後濃縮著大量的歷史信息,是中國地名獨具的文化魅力。從古至今中國的許多地方,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名稱,只要一提到某個城市或地方的某個名稱,我們會立即搜尋到那個特殊時期的歷史畫面。比如西安,曾經叫過鎬京、長安、大興、常安等等。那麼中國的地方為什麼會形成“一地多名”現象呢?

中國為什麼那麼多地方曾“一地多名”?

陝西西安

一、因為重名而改名。有人統計過一組數字,說明代有38組同名縣,清朝最多時有65組同名縣,西漢時有54組同名縣,東漢時有11組同名縣,唐代時有66組同名縣,宋代有30組同名縣,元代有25組同名縣。原來安徽省的太和縣和江西省的太和縣重名,後來江西的太和縣就改成了泰和縣。

《舊唐書·玄宗紀下》載:天寶元年九月,丙寅,改天下縣名不穩及重名一百一十處,一次性集中更改100多個縣名,這是中國地名學史上絕無僅有的大事,取得了巨大成就,因而被譽為“唐代地名的標準化”。

民國初年我國有100組以上的同名縣,超過任何一個朝代。民國三年(1914年)一月三十日對同名縣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名,這一次共改掉重名縣127處。時人評價說“從那時起,中國就不再有重複的縣名。” “自從吉林縣改名永吉縣、寧夏縣改名賀蘭縣以後,省名縣名也不再有相同的情形,在名義上,我們的省縣名稱總算做到一地一名的地步。”

二、因為紀念人或事而改名。比如廣東的中山市,原名香山縣,1923年易名中山縣,1983年成立中山市,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更名的。陝西的子長縣(市),原名安定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為紀念民族英雄謝子長改名為子長縣,2019年又改為子長市。志丹縣原名保安縣,1936年6月為紀念“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劉志丹將軍而更名為志丹縣。山西省民權縣,原名遼縣,1942年5月25日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犧牲於此,山西人民為紀念左權將軍,將其更名為左權縣。 武則天於載初元年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改元為天授,大赦天下。冬十月,改幷州文水縣為武興縣(武家興盛起來了)。公元696年,武則天登上嵩頂祭天,後改嵩陽縣為登封縣,又把距離嵩山25裡的陽城縣改成告成縣,意即登封中嶽大功告成,並把年號改成“萬歲登封元年”。 山西省聞喜縣古稱桐鄉,漢武帝劉徹在此欣聞平南越大捷而賜名“聞喜”。當車巡至河南境內獲嘉縣境時,南越國丞相呂嘉被擒獲斬首,遂以其地置縣,賜名“獲嘉”。重慶原名“渝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趙接踵於正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自詡為“雙重喜慶”,遂將恭州更為“重慶府”。

北宋真宗時,由於江西昌南鎮燒造成功了有“冰肌玉骨”美譽的青白瓷,並得到宋真宗的厚愛,真宗就命昌南鎮燒造御用瓷器,並把他的年號賜給昌南鎮作為地名,景德鎮地名遂沿用至今。同樣原因,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福建關隸縣,因進貢白豪銀針茶深受徽宗讚賞,詔改關隸縣為政和縣。

中國為什麼那麼多地方曾“一地多名”?

江西景德鎮

三、因為政治需要而改名。如南京最早叫金陵,是為當地有“金陵山”而得名。後來秦始皇南巡到這裡,把金陵改成“秣陵”,意思是牧馬場;三國時東吳把它叫做建業,因為這兒是東吳起家的地方;西晉滅吳後改成“建鄴”。後來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建鄴又成了首都,因為代表正統,又改成了建康。再如《舊唐書·卷九》:天寶十五載二月,己亥,改常山郡為平山郡,房山縣為平山縣,鹿泉縣為獲鹿縣,鹿城縣為束鹿縣,則是因為唐玄宗看花了眼,沒想到安祿山會叛亂,他恨透了安祿山,希望儘快平定安祿山發動的“安史之亂”而改名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恨得不能看到那個字兒。

四、因應祥瑞改名。《舊唐書·卷九》:三月庚午,武威郡上言:番禾縣天寶山有醴泉湧出,嶺石化為瑞麰,遠近貧乏者取以給食。改番禾為天寶縣。同樣,在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叛軍破關入陝,直逼長安。唐玄宗攜楊貴妃等人倉皇出逃,叛軍尾追,玄宗慌不擇路,一行逃到陳倉,叛軍戰馬嘶鳴,眼看就要被追到,玄宗說“一命在此休矣”,結果忽然飛來兩隻山雞,盤旋之後,款款南飛。眾人跟著山雞上了陳倉山頂,歇入廟中。突然冰雹傾瀉不停,砸得叛軍潰敗而去。說也奇怪,山下雷雨交加,山頂晴空萬里。眾人再找那兩隻山雞時,已化為石雞,昂首屹立。玄宗脫口而出“陳倉,寶地也;山雞,神雞也”,陳倉便改名“寶雞”,陳倉山也改名為“雞峰山”,沿用至今。

再如,甘肅天水原名叫上邽。傳說漢武帝時期隴右一帶持續乾旱,一天夜裡忽有天河之水傾瀉而下,在上邽城北形成一大湖,當地旱情大為緩解,百姓將其命名為“天水湖”。地方官認為這是祥瑞降臨,將其報告給漢武帝,武帝聽了很高興,就命令把要新建的郡建在天水湖旁,並起名“天水郡”。

五、因避君王之諱而改名。河南著名城市開封,原名啟封,因故宋微子啟所封地,而叫啟封,漢代時因避漢景帝劉啟名諱,改“啟”為“開”。山西著名古城平遙,本是漢置“平陶縣”,因避北魏武帝拓跋燾的“燾”諱,改為平遙。現在的浙江省嘉興市,在吳大帝孫權黃龍四年(232年)因為有嘉禾出現,曾改名“嘉禾縣”,後來孫權立他兒子孫和為太子,因“禾”與“和”同音,為了避孫和的諱,改名為“嘉興”。隋朝開皇楊堅的父親名楊忠,“中牟縣”曾改名“內牟縣”,雲中縣曾改名為“雲內縣”。為避隋煬帝楊廣的諱,當時全國30多個帶“廣”字的地方改名,如廣州改為番州。唐代為避李淵父親李虎的諱,河南的“虎牢關”改名“武牢關”,洛陽的“神虎門”改名為“神武門”。因避李淵的諱,處州的龍淵縣改名龍泉縣。當然這種避諱,也有盲目尊大的,把名字改得面目全非,令人啼笑皆非。比如太平天國的南王馮雲山,因自己的名字裡有“雲”又有“山”,就曾下令將山東山西改成“珊東珊西”,將“雲南”改成“芸南”,不僅不倫不類,還充斥著一股子土豪味兒。

六、因為迷信或忌諱而改名。如河南省湯陰縣原來有個村子叫“殞村”,是西晉“八王之亂”時侍中稽紹為護惠帝而殞命之所,一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還叫“殞村”,當地人因忌“殞”字不詳,改為“雲村”。這種現象也叫作地名的雅化。在北京城區表現得尤為明顯。比如原來的棺材衚衕雅化成光彩衚衕;臭水街更名為秀水街;苦水井更名福綏境;大啞巴衚衕更名為大雅寶衚衕。

中國為什麼那麼多地方曾“一地多名”?

河南開封

七、因為高興而改名。王莽執政8年,差不多改了全國一半的地名。和西漢末年比,八成的郡州、將近一半的縣被他改了。有的有出處、有依據,如把涼州改雍州。有的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就是因為人家官大,想咋改咋改。把“無鹽”改“有鹽”,把“無錫”改“有錫”,把“谷遠”改“谷近”,把“東昏”改“東明”,把“亢父”改“順父”,把“曲周”改“直周”,把“曲平”改“端平”,好多地名硬生生地給他掰過來了。連朝鮮的名字也未倖免,他把原來的“高句麗”改成“下句麗”。史學家班固立下雄心壯志,一心要重修《漢書》,可是到了寫《地理志》時,如遵照修史的原則,那麼地理沿革、地名變化必須要寫明白,但王莽折騰得太厲害了,光班固的批註就做了八百多處,差不多是一邊哭一邊寫的,指不定心裡沒少罵王莽。

八、因為區劃調整而改名。如原河南省林縣因縣改市更名為林州市。我們讀史書會經常碰到“地之不穩”或“析……置……”、“併入”等字眼兒,均表示行政區劃調整。如隋代修的大運河,最北段叫永濟渠,就是原運河縱貫永濟縣而得名,後永濟縣併入館陶縣,縣制不存。原有行政區的撤銷、各並或新增均有可能創制新名或更改舊名。

九、因為字太生僻而改名。原黑龍江伊春市鐵驪縣更名為鐵力縣。原璦琿縣(璦琿條約)改愛輝縣,後併入黑河市。青海省亹源縣改為門源縣,原新疆和闐縣改為和田縣,婼羌縣改成若羌縣,原河南濬縣改成浚縣。陝西省周至縣原來寫作盩厔縣,據唐《元和郡縣誌》說:“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縣名。”因二字太難認識,以致有“南不識盩厔,北不識盱眙”之說。陝西省戶縣,原來寫作“鄠縣”等等,均屬此類。

當然,形成一地多名的原因遠不止這些。中國的地方成萬上億,各有各的歷史,各有各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