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从文化、管理、战略角度分析秦帝国一统天下的原因

天下纷扰,何得康宁?

秦有锐士,谁与争雄!

《大秦帝国》是由学者孙皓晖教授历经16年时间创作而成,累计创作504万字,在2009年3月中国小说学会评选的“2008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居长篇小说组第二名。

在书籍中,作者孙皓晖将一种强势的文化属性注入本书之中,详细地描述了贫穷落后的秦国是如何成为一统天下的超强帝国。在大争之世中,秦国以一种铁血文明傲立于战国群雄之首,经六代帝王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建立由秦始皇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

孙皓晖在创作的过程中,始终认为秦朝才是中华文明源头上最富有生命力的时期,在他笔下的秦国充满着中国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十六年来,遍阅各种先秦的文化典籍,保持始终淡泊的心态,只为完成为中华文明溯源的心愿。

今天,我将从

文化激励、人才管理、战略的角度解读这部书籍的独特性。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我会结合自身对于书籍的认知,谈谈作者在书籍中隐藏的“强势文化属性”。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大秦帝国》:从文化、管理、战略角度分析秦帝国一统天下的原因

01:文化激励:激发个体为国奋斗的动力,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

《大秦帝国》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作者笔下的秦孝公为求良计振兴秦国,夙夜忧叹;商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秦人更是以一种“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气魄为国效力。秦国是以何种文化凝聚国人和士人之心成其霸业,从而在列强环伺的危险境地一跃而崛起于战国之首?

  • 崇尚阳谋,强我国力的信仰

秦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始终坚信:“谋国有大道,根基在功业。”正是秦国以正道立国,追求国富民强之大道,分给百姓土地,改善百姓的生活,提高农民耕作的积极性。在社会治理上修明法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不分王公贵族,一律有法依法,无法依例,营造健康向上的法制化社会环境。

列国争雄,国力为本。崇尚阳谋的国家文化,明确国家的发展方向,形成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每一个人都能够严守本分,如士兵以军功挣爵位,百姓以耕作为本,官吏遵守法制,每一位大秦子民都在为实现国家兴盛的目标而奋斗。

  • 以一统天下为己任的使命

老子云:秦之国运,与周分合;周秦同源,合起西陲;秦救周,始为诸侯;秦周分离,离五百年,大和于秦,和十七年,霸王出!

秦国历代君王严守这一密令,为秦国东出争雄而时刻准备,为秦国能够一统华夏文明而不懈奋斗。老秦人的部落,起于西部边陲之地,从大禹治水到秦灭亡的过程中,所受磨难数不胜数。然而,老秦人始终包含着一种雄赳赳、气昂昂的精神状态,他们那不怕死的精神早已熔铸到血液之中。

《无衣》有言:岂曰无衣,与子同胞,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仿佛老秦人的骨子里充满着一种视死如归,为国奋斗的苦难精神,他们以实现华夏统一为使命,为秦人身份而自豪。

《大秦帝国》:从文化、管理、战略角度分析秦帝国一统天下的原因

02:人才管理:不拘一格吸引列国人才,推动国家的科学化管理

在秦国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君臣合璧的威力显而易见,如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得范雎、始皇帝得李斯,这些臣子无一不是有功于江山社稷的大才人物。秦国为实现一统华夏的宏伟目标,是如何对人才进行管理呢?

  • 量才而用,不吝奖赏的大气

在秦孝公的《求贤令》中,明确提出列国士子若有强秦之计谋,则给予高官厚禄,共享秦国。这是何等的气度,何等的胸襟。孝公采用商鞅改革的措施,大极增强国力,夺回河西之地,洗刷百年耻辱,赐予商鞅商於十五邑土地,职任左庶长,号为“商君”;

惠文王采纳

张仪提出的“连横之策”,破六国合纵战略,吞巴蜀,取上郡和汉中的土地,大大拓展了秦国疆域,被授予相国职位,受封为武信君;昭王在范雎的帮助的下,对内打击外戚势力,强大赢室宗族,对外运筹帷幄,赢得长平之战,授予丞相职位,封为应候

  • 粉身碎骨,永不相负的信任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在君臣之间的相处中,能否保持彼此信任是改革的核心。在商鞅变法之际,孝公嬴渠梁始终坚定地站在他的背后,保持君臣同心。分担改革压力,破除改革阻力,给予商鞅极大的权力去推行这一系列改革措施。

张仪魏皮秦骨,身为秦国的宰相,入秦二十多年来,提出远交近攻之战略,时刻将秦国利益放在首位。他辅佐惠文王,同六国进行外交上的斗智斗勇,不曾出卖秦国一分土地。惠文王十分认可张仪的外交能力,并对张仪对秦国的

忠诚信任不疑。

《大秦帝国》:从文化、管理、战略角度分析秦帝国一统天下的原因

03:战略正确:明确秦国的重点发展方向,推动秦国国力的迅速发展

在战国争霸的过程中,制定好的国家战略是重中之重。其战略必须能够结合国家发展实际,实施过程中与国有益。那秦国在实现崛起的过程中,实现从弱小走向强大分别采用了何种战略?

  • 耕战为本,重农抑商的国家战略

在战国时代,人口、土地和士兵数量被视为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首先便是以耕战为本,实行土地私有制并且可以自由买卖,极大地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在部队之中推行二十级军功爵制,剥夺贵族世袭军功的特权,使士兵人人都有建功封爵的机会,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 连横破合纵、远交近攻的外交战略

采用张仪“连横之策”,以秦国军队为根基,逐步形成以秦为首的统一阵营,扩大秦国的势力范围,从而迫使其他诸侯能够亲秦事秦,扩大秦国的战略优势;

采用范睢“远交近攻”政策,交好齐楚两国,进攻魏韩赵三国,从而得到与秦国相邻的土地,加强秦国对土地的实际控制能力,同时逐步削弱各国战力。

  • 统一文字,建立郡县制的大一统战略
  • 政治上,采纳李斯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的意见,将全国分成三十六郡,加强中央集权的控制,减小地方自治的可能性,从而有效地防止诸侯割据,促进社会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文化上,采纳李斯统一文字的建议,全国将以小篆为统一字体,严禁使用之前各国曾经使用过的文字。从而极大地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了文化间的相互融合。

    《大秦帝国》:从文化、管理、战略角度分析秦帝国一统天下的原因

    04 浅析秦帝国中的“强势文化属性”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

    ——《遥远的救世主》

    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老秦人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安分守己,无偿为国奉献个人的生命;在历代君王的心目中,背负着那种一统天下,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秦国必将大出于天下的坚定信念;在朝野上下的官吏中均有一股浩然正气,为秦国披肝沥胆,兢兢业业。

    正是秦国以其埋头苦干的精神,始终坚持走强国之道,坚持国家制定的根本国策。数百万老秦人共同的信仰最终汇聚成强大的战斗意志

    ,以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灵魂誓言去承担每个人的责任,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视死如归,夺取战国争斗的最终胜利!

    想要真正看懂《大秦帝国》,我们不仅需要从书籍内容出发,还要思考书籍背后折射出来的文化、管理、战略等更深的含义。因此,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主要讲述了对大秦帝国不同层面的额外思考,在文章的最后,我也分享了对于书籍隐藏的强势文化属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