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秦魏河西争夺战,商鞅用八个字概括了秦人的可怕

本篇文章基于小说与影视剧所作,阅读耗时大约1分钟。

大秦帝国:秦魏河西争夺战,商鞅用八个字概括了秦人的可怕

最近一直在看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每每看到嬴渠梁为秦国殚精竭虑,商鞅为使秦国强大不惧生死,心中不由生出许多波澜。

说实话,这部剧除了给予我许多感动之外,还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原先不过是公司一名普通职员,每天混吃等死,不求上进,是这部剧给了我直面苦难的勇气,让我可以不断勉力自己,不断追求进步,从一名职员,一路升到主管,因此我从心底非常感谢这部剧。

近日重温之余,不由生出解读此剧的想法,遂有此文。

本期为第一期,这一期我们先来说说开篇的这场秦魏河西争夺战

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前362年,秦国在秦献公嬴师隰的带领下,举步骑二十余万,进攻河西要塞少梁邑,而魏国则以公叔痤为统帅,举兵二十余万迎击秦军。

大秦帝国:秦魏河西争夺战,商鞅用八个字概括了秦人的可怕

我们乍从数字来看,双方兵力应不相伯仲,而实际上,细心的朋友已经发现此二十万与彼二十万,简直天壤之别,毫无可比之处。

公叔痤带领的这二十余万人马,兵甲齐备,尽皆青壮;而秦献公所带领的人马,有的身穿铠甲、手握长刃,有的只着布衣,手持短剑,且军队中各个年龄阶段都有,有青壮,也有五六十岁的老人,更有十余岁的孩子,一眼看过去倒像是一支杂牌军。

除此之外,魏国军队中还有名将吴起一手创立,且闻名天下的魏武卒方阵。因此,从双方整体战力对比上来说,魏国军队占有压倒性的优势,而秦献公想要夺回失地,至少需要举对方三倍的兵力,方有胜算。

然而,战场形势并非单靠计较军力就可稳操胜券的,因为除了军力之外,还有临场应战、军心士气以及兵法韬略,更受天时、地利等外在因素影响。

那么秦献公敢于以“少”敌众的勇气究竟是什么?他所依仗的究竟是什么?

大秦帝国:秦魏河西争夺战,商鞅用八个字概括了秦人的可怕

随着大纛(dào)旗的挥舞,大战一触即发,公叔痤当即使出了“杀手锏”——魏武卒方阵。此方阵的精妙之处,在于重兵重甲,凡能成为魏武卒的士兵,皆是万中无一的勇士。加之他们经年训练,长期鏖战,临阵之时丝毫不乱,即便是面对秦军的骑兵,他们也能从容对抗。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双方短兵相接之后,魏国立时发现这群人不好对付,无论是骑兵,还是步卒,皆拿出了玩命的架势。按照战场惯例,一般只有军队在面对背水一战的死局时,才会做出困兽之斗。秦人似乎从一开始,就没将自己的性命放在心上,或许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杀掉敌人,夺回失地,所以即便没有护甲防身,即便在面对对方刺来的长矛时,秦人也未曾有丝毫退缩,用自己的前胸去迎接刺来的兵刃,即便是死,也要将敌人彻底斩杀。

面对这样一群“亡命之徒”,魏军是颇为头疼的,他们所能仰仗的只有盔甲、兵刃、娴熟的战阵攻防,而秦人一腔热血无所畏惧,只有听从号令,一往无前。双方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很快陷入了僵持阶段。为保存有生力量,双方很快选择了鸣金收兵,一场兵争暂时告一段落,平原上皆是累累尸首,触目惊心。

此时,士子商鞅,不,准确地说他应该叫卫鞅,卫鞅前来查看战场,并做一些战场清点的工作。其中他在看秦人尸首的时候,发现秦人的腹中竟没有米粮,只有草,于是在木片上写道:“秦军食草,秦人可畏!”

大秦帝国:秦魏河西争夺战,商鞅用八个字概括了秦人的可怕

虽只有八个字,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粮草补给,一旦补给不到,很容易产生哗变。《三国演义》的曹操也曾经历粮草不济的困窘,最后还是借杀督粮官才得以稳定军心的。

然而,秦人、秦军却丝毫没乱,依旧慷慨赴义、死不旋踵,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与热血,誓要完成自己以及祖辈们的梦想,收复失地,重振秦国。其实,在这个时候卫鞅就已然见识到了秦军的可怕之处,粮草不济、兵力稀缺、兵器老旧的秦国,尚且可以与当时处于霸主地位的魏国一战,倘若国力强盛、补齐短板,那么这究竟是一支多么可怕的军队!

到了此时,我们终于明白,秦献公所凭借的是什么了,他凭借的是万众一心不畏一切的战心,凭借的是老秦人顽强的毅力与胆魄,凭借的是流淌在秦人血脉中誓死捍卫领土的底线!


我是万里,一个喜爱历史、历史剧的段子手,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